王 鈞 孫奇華 胡玲琴
三七,又名田七、參三七,屬五加科人參屬植物,其性味甘、微苦、溫,主要功效為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三七的傳統(tǒng)藥用部位為主根,將主根研磨成粉,每天3~9 克吞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最早記載三七:“主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jīng)水不止,產(chǎn)后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瀕湖集簡方》有許多三七單方內(nèi)服或外用治療以上疾病[1]。藥理研究表明,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消腫止痛、抗炎抗栓、改善心腦血供、抗腫瘤等多種功效[2-3]。隨著社會普及度的提高,三七粉更多地被用于日常保健與慢病防治,由“藥用”向“藥食兩用”推進,成為國內(nèi)最常用的中藥材[4]。但其藥物不良反應不容忽視。筆者臨床上接診1 例因口服三七粉致蕁麻疹合并過敏性紫癜患者,現(xiàn)報道如下。
周某,女,80 歲,退休教師。既往有高血壓、2 型糖尿病病史,無食物藥物過敏史,長期服用厄貝沙坦、阿卡波糖等藥物,血壓、血糖控制較好。長期自行口服石斛粉、靈芝粉。2018 年5 月31 日自服三七粉(購于紹興某藥店)2g,口服,1 天1 次,連續(xù)服用2 天后出現(xiàn)雙上肢淡紅色風團伴瘙癢,于當?shù)蒯t(yī)院門診診斷為“急性蕁麻疹”,停三七粉、石斛粉、靈芝粉,口服甲潑尼龍片20mg/天、左西替利嗪口服液10mL/天,治療3 天,病情無改善,風團擴展至四肢、軀干、頭頸部,伴瘙癢。6 月6 日起出現(xiàn)腹痛,以臍周為主,呈陣發(fā)性絞痛,痛感較劇烈,持續(xù)數(shù)分鐘后能緩解,腹痛反復發(fā)作,同時四肢軀干出現(xiàn)散在瘀點瘀斑,急診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1.4×109/L,中性粒細胞比值0.94,血小板169×109/L,CRP 63.6mg/L,血淀粉酶正常,B 超示盆腔少量積液,予山莨菪堿針10mg 靜脈滴注,疼痛癥狀稍減輕后回家。6 月7 日上午入我院治療。全身皮膚大量淡紅色風團,高出皮面,大小和形狀不一,局部融合成片,軀干四肢散在紫紅色瘀點瘀斑,大小1~12mm 不等,壓之不褪色,心肺聽診無殊,腹部觸診軟,肝脾肋下未及,臍周輕壓痛,無反跳痛,包塊未及,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無水腫,四肢肌力5 級,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理征陰性。入院診斷:急性蕁麻疹、過敏性紫癜、高血壓病、2 型糖尿病。入院后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1.2×109/L,中性粒細胞比值0.952,血紅蛋白126g/L,血小板191×109/L,CRP 42.3mg/L。糞便常規(guī)隱血試驗+。尿常規(guī)尿糖++++。肝腎功能血脂正常,隨機血糖13.69mmol/L。血清過敏源檢查:主要生活性致敏源均為陰性。凝血功能、抗核抗體譜、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鏈球菌溶血O、類風濕因子、血沉、血培養(yǎng)均為陰性。心電圖:竇性心律,短陣房速。CT:兩側(cè)少量胸水。B 超:左側(cè)少量胸腔積液,心包腹腔未見明顯積液。上腹部MR:肝臟左葉前上段小結(jié)節(jié),考慮良性,左腎復雜囊腫可能。皮膚科會診意見:急性蕁麻疹,建議非那根針25mg 肌注,1 天1 次,共2 天,依巴斯汀片10mg 口服,1 天1 次,氟芬那酸丁酯軟膏適量外涂皮疹處。血液科會診意見:過敏性紫癜,建議靜脈滴注甲潑尼龍針40mg,1 天1次+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1 天1 次,必要時加用山莨菪堿針解痙止痛。遵循會診意見用藥,并延用厄貝沙坦片、阿卡波糖片降壓降糖治療。治療2 天后,患者腹痛緩解,風團與瘀點瘀斑漸漸消褪;至6月14 日,風團與瘀點瘀斑完全消退,血常規(guī)CRP 糞便常規(guī)尿常規(guī)均正常,B 超未見胸腹水,病情好轉(zhuǎn)予出院。
本例患者是高齡退休教師,生活規(guī)律,長年服用厄貝沙坦片、阿卡波糖片、石斛粉、靈芝粉,用法、劑量均恒定,無不良反應。新服用少量三七粉后陸續(xù)出現(xiàn)典型風團、臍周痛、全身皮膚瘀點瘀斑,糞便常規(guī)隱血試驗陽性,血小板、凝血功能檢查正常,符合“急性蕁麻疹、過敏性紫癜(腹型)”的診斷。患者既往無食物藥物過敏史,發(fā)病前飲食起居環(huán)境無變化,血清過敏源檢查主要生活性致敏源均為陰性,高度支持三七粉致敏可能。
三七安全性良好。2000 年版《中國藥典》中,記載三七無毒,臨床應用上無特殊禁忌。本例患者服用三七粉后出現(xiàn)急性蕁麻疹合并過敏性紫癜,是患者對三七特異性過敏。三七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皂苷,文獻報道,含三七皂苷的中藥注射劑可引起皮疹等不良反應,口服三七導致肝損傷的也有報道,但導致嚴重過敏的卻少見報道[5-7]。說明中藥飲片的應用沒有絕對的安全,尤其是患者自行用藥存在一定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