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輝,鄔志祥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農業(yè)部茶葉質量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 杭州中農質量認證有限公司,310008
在開展有機認證的過程中,檢查員接到認證機構的委托任務之后,會對即將實施的認證檢查進行整體的策劃,對各階段的工作目標、活動計劃等作出周到的安排,使得全部檢查活動能夠有條不紊地展開。在有機茶認證中,認證檢查組到現場檢查之前的最后一項重要工作是編制現場檢查計劃,與申請方(茶葉生產企業(yè))確定檢查日期,并在現場檢查日期之前將檢查計劃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請方,申請方需要做好各項準備,配合現場檢查工作。一般地,檢查組的檢查計劃按認證標準中的檢查要素、生產過程、條款順序編制。申請方也可以主動協(xié)商按照企業(yè)內部的部門為順序編制計劃或者作出調整,以便提高現場的工作效率。
檢查組到現場后,申請方在檢查計劃確定的時間內,安排首次會議,需提前通知自己企業(yè)內部至少包括生產管理人員、內部檢查員在內的人員參加首次會議,然后配合檢查組開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現場檢查。認證檢查過程中,部分條款可以在同一環(huán)節(jié)結合進行,有部分條款既需要在種植茶園核實實際狀況,也需要在辦公室核實文件和檔案。
針對近幾年在有機認證檢查中經常發(fā)現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本文對有機茶園認證現場檢查時需要格外關注的幾個方面作出解讀,以幫助有機茶認證申請企業(yè)更方便快捷地完成認證過程。
在核實種植茶園的產地范圍時,申請方需向檢查組出示證明文件,如產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合法證明,檢查組成員會現場核實茶園地塊圖的形狀和大小比例,找出明確的邊界。申請認證的茶園面積不能超出所有權、經營權的范圍,出現偏差和疑問時,需要向檢查組作出進一步解釋。比較復雜的情況是申請方自己的茶場內存在小農戶生產的情況,則與農戶簽訂的協(xié)議是否存在并保存完善,小農戶花名冊是否能夠展示,所提供的農戶清單是否與實際相符,在認證申請者收到檢查計劃后,是否已經通知到所有小農戶參加當天的現場檢查過程等都是在產地范圍的核實中重點關注的內容。
有機茶基地雖然要求有比較好的環(huán)境質量,但并沒有提出過高的指標?;剡h離城區(qū)等的要求也是相對的,認證的現場檢查時會確認所選擇的基地周圍有無明顯的污染源,以及污染源的類型、當地的主風向、水源情況等不會對基地造成影響。標準中規(guī)定土壤環(huán)境質量應符合GB 15618標準,農田灌溉用水水質應符合GB 5084 的規(guī)定,環(huán)境空氣質量應符合GB 3095 二級標準,并且要求申請者在提交申請資料時提供相應檢測報告或者縣級以上環(huán)境部門的證明依據[1]。根據各地氣候條件的特點,部分地區(qū)年降雨量較高,滿足茶樹生長需要,茶園確實不需要額外灌溉的情況,需要出具自我聲明。
需要指出的是,在GB/T 19630—2011 版《有機產品》實施之初,有機申請者常常遇到難以從政府獲得當地環(huán)境信息,或環(huán)境部門回復其不具備提供環(huán)境信息的相關職能等情況,不得不專門邀請檢測機構進行檢測以取得檢測報告。在環(huán)保部連續(xù)點名批評不公布環(huán)境信息的省市之后,目前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大大減輕了企業(yè)負擔。
《有機產品》(GB/T 19630)國家標準中沒有規(guī)定有機茶園一定要有多少寬度的緩沖帶,而是要求“有可能受到常規(guī)地塊的污染影響”時,必須設置緩沖帶或物理障礙。因此,只要茶園能夠有效防止周圍潛在的污染,無論是植物類的緩沖帶還是專門設置物理屏障都可以接受。緩沖帶可以是一片耕地、一條溝或路、一片叢林或樹林,也可以是一片荒地或草地等。物理屏障可以是一堵墻、一個陡坎、一個大棚或一座建筑等。實際上,專門在有機茶園周圍設置一定距離的空地做緩沖帶的成本較大,因此多數申請者會種植一些作物作為緩沖帶,這是允許的,但這些作物一定要按照有機方式種植和管理,而且品種不能與申請認證的作物相同,區(qū)分要明顯,緩沖帶收獲的作物也只能作為常規(guī)產品銷售,并且都需要有可供跟蹤的完整記錄。
大部分有機茶園建設在山坡地,應書面制定有效的茶園生態(tài)保護計劃,采用植樹、種護坡植物、秸稈覆蓋、間作其他作物等方法避免土壤裸露,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壤沙化和鹽堿化;應建立害蟲天敵的棲息地和保護帶,保護茶園周邊生物多樣性。禁止毀林、毀草、開荒發(fā)展有機茶園。在土壤和水資源的利用上,應充分考慮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比如修建一定數量的蓄水池,改善茶園小氣候,也能在茶園病蟲害防治和遇到干旱季節(jié)時起到作用。在近幾年全國和各地的專項監(jiān)督檢查結果中,對于緩沖帶和棲息地的檢查中也有因“茶園鄰近小塊菜地”而被判定為“不符合”認證條件的。因此,有機生產者在進行規(guī)?;袡C生產時,需按照標準要求盡量做到規(guī)范化,以免因小失大。茶園周邊提倡設置天敵的棲息地,提供天敵活動、產卵和寄居的場所,提高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控制能力。現實中,這樣的天敵棲息地往往是自然狀態(tài)的,而不是基地有意識提供的,比如申請認證的茶園周圍大部分是自然森林,但這些森林不在自己的承包范圍之內。這種情況下,生產者要有意識地保護這些棲息地,而不是破壞或使它們退化。
申請者要保存申請有機認證茶園的歷史管理檔案及相關憑證,如投入品的采購、運輸、施用記錄,以便檢查員能夠查清最后一次使用有機農業(yè)違禁物品的時間,從而綜合判斷申請者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來申請減免有機茶的轉換期。若申請者只能提供自己承包茶園后的茶園管理檔案,一般不會獲得減免轉換期。另外,若為新開荒地、長期撂荒地,是否有相關主管部門出具的開墾許可證及相關證明文件;生產者所提供的能夠證明農田長期按傳統(tǒng)農業(yè)方式耕種、多年未使用禁用物質的證據;若為新種茶園,種植之前的地塊整體面貌圖片、以前種植作物的歷史管理檔案是否保存均是檢查員現場檢查關注的要點。因為在有機茶園認證的現場檢查時,認證機構肆意縮短轉換期的違規(guī)行為將會引起主管部門關注,進而可能會在抽檢時被注銷證書。
申請有機茶認證的生產者首先要清楚同一生產單元的茶園是否存在平行生產,或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存在平行生產,是否制訂并實施了平行生產的管理制度,是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進行控制,以明確平行生產給有機茶帶來污染的可能性。在有機認證監(jiān)督抽查中出現問題,多半原因在于平行生產環(huán)節(jié)沒有進行良好控制。比如,尚不能在平行生產的茶園里分開使用噴霧器,或在換地塊噴藥時未保證噴霧器清洗干凈等。為防止造成污染,噴霧器應盡量先在有機茶園使用,后在常規(guī)茶園使用。同時,也要求在茶園管理記錄(病蟲害防治記錄)和設備清洗記錄中能夠體現。
附近存在常規(guī)農田的茶園,應采取措施防止常規(guī)農田的水滲透或漫入有機地塊。應該避免因施用外部來源的肥料造成禁用物質對有機生產的污染。常規(guī)農業(yè)系統(tǒng)中的設備在用于有機生產前,應采取清潔措施,避免常規(guī)產品混雜和禁用物質污染[1]。在茶園種植過程中,農資運輸、盛放、施用工具和鮮葉采收、運輸、貯存工具混用,或者用具清潔不到位,也會使茶園的平行生產失去控制,造成對有機茶原料的污染。
有機茶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轉基因技術,但茶樹的轉基因育苗技術目前未投入市場,幼齡茶園即開始申請有機認證的比例也非常小。生產者要確認在有機茶生產體系中避免引入或使用轉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并能夠作出聲明。若茶園存在平行生產,生產者需要更加注意常規(guī)茶園部分是否引入或使用轉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并重點關注葉面肥和生物農藥的應用。對于少量自幼齡茶園就開始申請有機認證的農場,從市場購買到有機種子或種苗的難度較大,法規(guī)要求有機生產者需盡力爭取使用有機種子和種苗,即使申請企業(yè)暫時做不到,也必須制訂獲得有機種子種苗的計劃,以補充自己爭取縮短轉換期的證明資料的說服力,同時,應禁止使用經禁用物質和方法處理的種子和種苗。
國外不少有機農場是種養(yǎng)結合的綜合農場,自身就能提供不錯的有機肥來源。但在我國,多數茶園經營比較單一,不少自身有機肥源少的茶園不得不采購外來肥料滿足生產需要,尤其是不少有機茶園建園在交通不便的深山。目前國內較多的茶場都是憑經驗施用肥料,談不上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難以在有機認證的現場檢查時解釋和聲明施用的依據,對肥料供方進行評價的過程也提供不出明顯的證據。因此,有機茶園管理者應該結合自己的經驗,通過農業(yè)科學技術人員的幫助,制訂合理的土壤培肥計劃。
常見的有機肥料中,沒有經過充分腐熟的畜禽糞便存在著相當大的潛在危害,尤其對幼齡茶園容易造成“燒苗”。另外,有機農業(yè)限制使用人糞尿,要求其不得與作物的食用部分接觸。曾經有一段時期,部分地區(qū)推廣茶園噴施沼液,單純從葉面施肥、病蟲害防治方面考慮,會有一些效果。但從衛(wèi)生方面考慮,人糞尿來源的沼液等肥料噴施到茶葉葉片上不值得提倡。商品有機肥都是被列為限制使用的投入品,施用商品肥只能是在自身肥源不能滿足需要時的輔助措施。有機茶園生產中應當積極開拓自己的有機肥源,如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等促進茶場內部養(yǎng)分的循環(huán)利用[2]。對于外購的肥料,使用前應通過認證機構的評估許可,認證時會參考《有機產品》國家標準附錄中所列的允許使用和限制使用的物質列表。對于來源比較廣泛的畜禽糞便以及作物秸稈類肥料,比較穩(wěn)妥的做法還是采購有機肥原料,茶園管理者自行堆制進行無害化處理。
部分天然礦石經過化學處理后改變了性質,提高了溶解性,即發(fā)生了化學變化,這就成了化肥,從而變成有機農業(yè)不允許使用的物質。新版國家標準對礦物原料做了更詳細的規(guī)定,可使用溶解性小的天然礦物肥料,但不得將此類肥料作為系統(tǒng)中營養(yǎng)循環(huán)的替代物,這主要是針對鉀礦石——智利硝石這種本身就是溶解度較高的復合肥。
有機茶園防治病蟲草害的技術很多,提倡依靠農藝、生物和物理措施防治。應優(yōu)先采用農藝措施,保持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huán)境條件,從而確保整個茶園基地的大環(huán)境適合于有機茶的生產。此外,應選用抗逆性強的茶樹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和中耕除草,適時深翻、修剪、覆地膜、間作、合理施肥和合理調節(jié)水分等都是控制病蟲草害的有效措施。
茶葉在各種農作物中算是病害發(fā)生較少的,蟲害以小綠葉蟬、蓑蛾、茶毛蟲、尺蠖等為主,目前較廣泛采用色板、殺蟲燈等物理防治措施,苦楝、苦參堿等植物來源的農藥以及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劑防治。在采購這些防治農資設備和藥物過程中,需要保存相關票據、憑證,且農資出入庫臺賬記錄中的物品種類和數量也要相符合。近幾年的現場檢查中發(fā)現因茶園局部區(qū)域高溫高濕且較為郁閉、缺少通風而致少量炭疽病、茶餅病的發(fā)生,但也基本不造成危害。
目前,雜草的控制成為有機茶園管理最頭痛的一件事。秸稈覆蓋可以起到抑制雜草、保溫、保墑的效果,并可促使來年芽頭早萌發(fā),因此使用比較普遍。收割其他雜草覆蓋在茶行中比較耗費勞動力,若使用常規(guī)作物秸稈覆蓋,又有可能將其中的農藥殘留帶入有機茶園。因此,在使用常規(guī)秸稈覆蓋前,必須了解清楚秸稈的來源。最近,有部分有機茶園嘗試使用防草膜(布)控草,這種方法目前也有爭議。國家標準規(guī)定在使用保護性的建筑覆蓋物、塑料薄膜、防蟲網時,不應使用聚氯類產品,宜選擇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類產品,因此,在選擇防草膜材料時要多加注意,并且使用后應從茶園中清除,不應焚燒。
運輸有機茶鮮葉的竹簍、竹筐等容器,以及進行鮮葉攤晾的竹席、攤青槽上應有專門的標識,避免與常規(guī)茶的鮮葉原料混雜。存在平行生產的茶園基地,如果盛放有機茶鮮葉的竹筐、竹簍是與常規(guī)原料共用的,在盛放有機茶鮮葉前不徹底清洗或不進行明顯標識,也有可能造成污染,所以在有機茶園加工、生產和運輸等過程中所使用的容器都應進行必要的清洗。
有機茶生產質量管理手冊和生產操作規(guī)程是有機茶認證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體系文件應涉及企業(yè)全部有機生產活動,其對全體員工來說是企業(yè)內法規(guī)性文件,必須嚴格遵照執(zhí)行。但是現場檢查中發(fā)現,涉農類的認證機構、生產企業(yè)對管理體系文件的制定、實施等過程的要求普遍較弱,部分生產企業(yè)、各地農業(yè)技術推廣職能部門、農技推廣人員對體系文件重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分不清“管理手冊”和“操作規(guī)程”“工藝文件”的區(qū)別[3]。最新版的質量管理體系ISO 9001:2015 標準并不要求生搬硬套標準中的條款,而僅要求具備其中的內容,甚至也不強制要求裝訂成冊,這體現出一定的進步。目前,多數企業(yè)已經獲得生產許可證,或者進行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但如果直接使用生產許可證管理手冊或者質量管理體系質量手冊和操作規(guī)程作為管理體系文件,一般會明顯缺少有機標志的管理和茶葉種植管理規(guī)程的內容,需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