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秋發(fā) 吳雋童
吳景存,字京城,江西鄱陽人。2001年來到景德鎮(zhèn),機緣巧合之下拜吳克典為師學習陶瓷繪畫,七年的潛心苦學,造就了深厚功底。后又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戴榮華為師學習人物。其作品以釉上工筆花鳥為主,兼一點小寫意。同時以人物、山水、走獸繪畫見長。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礎上,借鑒琺瑯彩的制作方法,在景德鎮(zhèn)創(chuàng)制成功的又一釉上彩瓷新品種。所繪花卉或葉面可以達到陰陽、向背、正反、翻轉、仰臥等不同姿態(tài)的表現色彩和裝飾效果。粉彩作品《豐收圖》是將一幅承載著豐收喜悅的美好畫卷鋪陳開來,農民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金秋時節(jié)碩果累累,最能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凝結起中華文明的澎湃力量。作品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自然而然,凝練生成重視農業(yè)、尊重農民、慶祝豐收的新時代先進文化。收獲的不只是甜蜜的果實,更有滿滿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這種彩繪方法將豐收場景細微的變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寫實性極強,
中國畫講究畫山水重氣韻、畫花鳥重意趣的規(guī)律。工筆花鳥畫在中國畫門類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大師手中演變多端、佳作層出、美不勝收,充分展現其獨特的魅力,是中國繪畫史上無可替代的瑰寶。花鳥畫在其不斷發(fā)展與成熟的過程中,逐漸被陶瓷裝飾藝術所借鑒,使得陶瓷藝術不斷美化而更具東方神韻和中國特色。吳景存的《清影》作品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了貓的神態(tài),畫面上的兩只憨態(tài)可掬的小貓生動活潑,意趣盎然,眼神專注,給讀者以呼之欲出的感覺。公貓母貓,如影隨形,形影不離。兩三枝竹葉斜橫,與小貓相映成趣。整幅作品筆法細膩,構圖美觀,簡潔而又不失大氣。作者觀其動靜,伺機捕捉到了貓的瞬間之美,達到形與神的統一,突出了物象外形內質至高無上的神韻。
南鄉(xiāng)舊夢圖
釉上新彩作品《沉思》畫中陜北老農頭裹白布,在陽光照射下枯黑、干瘦的臉上布滿了像溝壑、車轍似的皺紋,飽經風霜。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像是沉著思考過往的軌跡,又像是在期待未來。高挺的鼻梁、寬厚的鼻翼,緊閉的明顯是少牙的嘴唇,手中夾著的正在燃燒的香煙,形成呼應,感受到了老人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狀態(tài),感受到肌膚在抖動、血液在奔流,使人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斗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匯集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和富有想象的創(chuàng)造力。
《南鄉(xiāng)舊夢圖》是畫家張孝友憑兒時記憶所繪的一卷“江南民國風情錄”,其歷史和藝術價值堪比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面展示的是百年之前的江南水鄉(xiāng)小鎮(zhèn)的生活場景,構圖上取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特征,視野開闊清曠,境界宏大,疏密對比強烈。吳景存將《南鄉(xiāng)舊夢圖》畫面核心部分截取出來以陶瓷新彩工藝表現。所繪河道、石磯、樹木、樓閣、市井等等,筆墨均精麗艷逸,骨力峭勁,人物刻畫得生動而富有神采。圖中設色濃麗明雅,勾勒、皴染細密。屋宇樓閣鱗次櫛比,依次排疊,造成了云氣迷蒙的幽遠空間,展現出世俗喧騰而又虛幻縹緲的人間仙境氛圍。畫中人物是主體部分,吳景存通過色彩襯托的方法使人物突出,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人物刻畫和景物描繪上精深的藝術功力。
沉思
吳景存走在藝術之路上,已經逐漸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創(chuàng)作主張“真”“美”“活”“趣”,即真實、美觀、活潑,強調形與神的統一,主張質感、美感和動感,強調形與神的互補關系,提出“寄神于形,形隨神逸”“以少總多,情貌并備”。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體現出“望今制奇,參古定法”的美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