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
【摘要】摘要:童謠,總會讓人懷戀童年。大多童謠是依據(jù)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下來,或者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童謠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童謠的內容取材貼近自然,貼近生活,想象豐富,富有情趣。童謠語言活潑,在民間童謠的合理利用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得到不斷的發(fā)展。童謠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如此大的教育價值,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養(yǎng)料。
【關鍵詞】關鍵詞:挖掘; ?民間童謠; ?價值; ?語言能力
【正文:】民間童謠作為文學作品的一個分類,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它符合孩子們好動、好學、好模仿、好游戲的心理特點,它的開展不受時間、空間、地點、材料的限制。民間童謠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通常是詼諧的,通常是幽默的,其音節(jié)是和諧的,形式是簡短的,讀起來朗朗上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幼兒語言能力的關鍵是為幼兒提供一定的語言發(fā)展的支持性環(huán)境。《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p>
因此,我們將民間童謠作為教育的重要形式,有意識地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童謠教育, 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使文化特色所蘊藏的民族精神傳承下去。在民間童謠教學活動的不斷嘗試和積累中,收獲頗豐,感悟極深。
一、遵循因材施教 ?選擇適合童謠
童謠是兒童一生中最早接觸的一種文學形式。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童謠的存在與發(fā)展與時代和環(huán)境息息相關。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童謠以其篇幅短小、內容淺近、節(jié)奏明朗深受他們的喜愛。 幼兒的年齡階段性是非常明顯的。幼兒年齡小,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較差。在民間童謠內容選擇上,遵循適合性的原則體現(xiàn)尤為重要,例如小班:《小老鼠上燈臺》、《排排坐》等這類童謠,語句簡短,內容反映的是幼兒現(xiàn)實生活的事情?!杜排抛愤@首童謠: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妹妹睡了留一個。語句短,內容反映的是幼兒現(xiàn)實生活的事物,體現(xiàn)在吃果果的過程中互相謙讓的好品德。吃水果是每個幼兒已有的經驗,在學這首童謠時,好像是幼兒平時在幼兒園集體吃水果的情景再現(xiàn)。因此,幼兒興趣倍增。 大班的童謠《唐僧騎馬咚那個咚》,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童謠的理解。
幼兒感知事物從表象入手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聽取具體形象的話語,而童謠恰恰以它生動活潑的獨特語言方式,迎合幼兒的口味,切入幼兒的心靈,發(fā)揮著多方面的作用。
二、創(chuàng)設適宜環(huán)境 ?營造學習氛圍
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童謠學習環(huán)境是至關重要的。心理學家懷特指出:“在促進幼兒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我們可以在活動室中布置各種童謠的插圖,讓幼兒欣賞、回憶,在東西兩個樓梯布置了各種童謠的游戲圖片,從多角度、多方位、多通道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萌發(fā)興趣,培養(yǎng)美感,產生強烈的內在動力。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幼兒的想象和聯(lián)想,發(fā)揮幼兒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地、主動地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三、采用靈活方式 ?培養(yǎng)學習興趣
童謠教學應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幼兒興趣,使幼兒保持良好的學習的動機。
游戲教學、故事教學、圖譜、實物、動畫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能使幼兒的注意力更集中,興趣更濃厚。比如童謠《唐僧騎馬咚那個咚》內容比較長,但是它的句式重復,幼兒對西游記比較感興趣,于是我將每句的內容畫了相應的圖片。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幫助幼兒理解童謠以及人物的特征。當幼兒忘記念時,我只要一做任務的游戲動作或形態(tài)就能能念出兒歌來。
四、發(fā)揮童謠價值 ?提高語言能力
民間童謠聲韻自然活潑,音樂口語化,語言生動、結構簡單、句式簡短、朗朗上口,所以十分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特點,極適合幼兒誦念傳唱。所以,幼兒說了童謠,學話快、準,思維敏捷,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梢哉f,童謠是培養(yǎng)孩子口語能力的最佳教材,經常傳唱民間童謠,必定能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小朋友通過長期、多形式、多途徑地欣賞、視聽、朗誦、游戲、表演這些朗朗上口的童謠。通過反復傳唱,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語言,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幼兒能更安靜、更專注地傾聽別人講話,并會做出相應的回應,樂于與人交談,清楚地講述自己的經驗和需要。
幼兒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與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緊密相關,無論是語音正誤、詞匯積累,還是用語句表情達意,都反映和制約著思維的發(fā)展變化。
五、甄選民間童謠 ?發(fā)展語言能力
教師應針對幼兒的年齡特征劃分不同階段運用的主題童謠。小、中、大班幼兒選擇的民間童謠應有所區(qū)別。教師可以借助于甄選后的適合各年齡段幼兒學習的民間童謠,通過演童謠,說童謠,畫童謠,編童謠等方式去對幼兒進一步鞏固語言,真正的運用到幼兒的學習與生活之中,進一步的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發(fā)揮家園互動 ?鞏固挖掘資源
童謠的學習也在家長們中引起了共鳴,讓父母們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家長們大多對民間童謠都很熟悉。孩子們在家里唱時,家長們也時時跟著唱上幾句,有的孩子在家里還當起了小“老師”,教爸爸媽媽學童謠,有時家長還會教孩子一些幼兒園里沒學的童謠。 我們讓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民間童謠,協(xié)助幼兒在生活中創(chuàng)編童謠。一方面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幼兒學習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在互學互教中親子關系更加融洽,童謠成了連接親子活動的紐帶。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里面包含著我們的民族精神,讓孩子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所在,教給孩子自小汲取民間文化營養(yǎng),播下民族詩書的種子,讓幼兒多元發(fā)展,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文化熏陶。通過在幼兒園中組織幼兒進行“學說方言童謠”種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充分挖掘各種本土文化中蘊涵的教育因素,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引導兒童去關注、體驗、感受民族文化,開闊孩子們的眼界,豐富孩子們的經驗,使孩子們更加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為傳承文化和豐富兒童生活兩個方面做出努力。幼兒教育工作的實踐者,深度挖掘優(yōu)秀的民間童謠,革新教學方式,讓這些帶有濃郁民族文化的童謠,伴隨著幼兒健康成長;讓教育人的中國夢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