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怡顧錫鎮(zhèn)
1.南通市中醫(yī)院 江蘇,南通 226001 2.江蘇省中醫(yī)院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失眠已經(jīng)逐漸成為神經(jīng)內科門診的常見疾病。焦慮、抑郁等情緒狀態(tài)的持續(xù)與失眠互成因果,互相加重病情[1]。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失眠的治療以苯二氮卓類及新型非苯二氮卓類藥物為主,對于有情緒障礙的患者常輔以抗焦慮、抗抑郁藥物,此類藥物不良反應較為明顯,且在實際臨床應用中藥物依賴及停藥反跳的情況較為普遍。中醫(yī)藥治療失眠具有獨特的療效,且具有不良反應小、無明顯藥物依賴及停藥反跳等特點。顧錫鎮(zhèn)教授是江蘇省中醫(yī)院腦病中心主任中醫(yī)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從事中醫(yī)腦病臨床工作30余年,師從國醫(yī)大師周仲瑛教授。顧師對于失眠的診治有著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療效甚佳。筆者有幸跟師隨診,聆聽教誨,受益匪淺,今將顧師治療失眠的經(jīng)驗作一總結。
失眠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難以再寐,嚴重者徹夜難眠、輾轉反側,屬祖國醫(yī)學“不寐”范疇,其基本病機為陽盛陰衰、陰陽失交。不寐病因多為情志所傷、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調、久病體虛等,顧師認為現(xiàn)代社會患者多因情志不遂為誘因,以肝郁為首變,因個體差異次生肝火、痰熱、瘀熱等變證;而虛證多因患者憂思傷脾而致心脾兩虛。顧師認為本病病位在腦竅,與肝、脾、心關系密切。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情志不遂,惱怒傷肝,則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清陽不升,濁陰難降,陰陽失交,發(fā)為不寐。肝郁日久,郁木生火,則上擾心神;肝郁乘脾,克傷中焦,脾虛生痰,痰困化熱,則內擾心神;肝郁氣滯,氣滯則血行不暢,日久血窒成瘀,與熱搏結,瘀熱內結,則心神難安??傊幻卤孀C分虛實兩端,實證以肝氣郁結證、肝郁化火證、痰熱內擾證及瘀熱證為主;虛證以心脾兩虛證為主。
顧師認為失眠的治療應該以西醫(yī)辨病結合中醫(yī)辨證為主,強調辨證準確對于治療的重要性。臨證之時,需辨明虛實??梢栽诒孀C的基礎上,開發(fā)中藥使用的新方式,如藥枕、泡腳(熏藥)等,對于不寐病的治療常能起到良好的輔助效果。
2.1 肝氣郁結證 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或早醒,素有情志不舒,或有脅肋部疼痛,大便溏結不調,食后腹痛,痛即泄瀉,瀉后痛減,舌淡紅苔白,脈弦。治療以疏肝解郁、重鎮(zhèn)安神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龍骨牡蠣散加減。柴胡疏肝散中多加入合歡花、合歡皮以疏肝解郁、養(yǎng)血安神。臨床有合歡皮導致肝損害的報道,因此用量應控制在15g左右,而且不宜長期、大量服用,在臨床應用中應注意定期檢查肝功能以備不虞。此外,治療此類失眠應注意重鎮(zhèn)藥物的使用,并結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結果進行組合配對,如龍骨加牡蠣可鎮(zhèn)靜安神,天麻加青礞石可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等,一般至少使用三種重鎮(zhèn)安神藥物如煅/生龍骨、煅/生牡蠣、青礞石等。龍骨與牡蠣為一藥對,徐靈胎謂龍骨得純陽之氣而生,張錫純謂牡蠣乃海中水氣而成。鄭欽安謂龍骨是一陽藥,牡蠣是一陰藥,二者共同起交合陰陽之功。此二藥用量宜偏大,一般30g起用,最多可用至120g左右。此外,顧師認為生龍牡和煅龍牡的區(qū)別在于煅龍牡有收斂固澀作用,對于一些白帶較多的女性較為合適。而對于納差飲食不佳的患者,可加用生麥芽30g,一則可以消食化積,二則可以疏肝理氣。
驗案:李某,女,35歲,2017年7月17日初診。主訴:入睡困難半年。患者今年年初因家事情緒不佳,近半年來入睡困難,多夢,白天疲勞感明顯,感頭部昏沉,乏力。近日鼻炎發(fā)作,鼻塞流涕,納食不佳,二便尚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7月4日月經(jīng)來潮,月經(jīng)不暢,量少,色暗。西醫(yī)診斷:失眠癥;中醫(yī)診斷:不寐病(肝氣郁結證)。處方擬柴胡疏肝散合龍骨牡蠣散加減,具體方藥:醋柴胡6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荊芥 10g,防風 10g,丹參 30g,茯神 30g,青礞石 30g,酸棗仁 30g,烏藥 10g,香附 10g,當歸 10g,川芎 10g,天麻10g。共14劑,常法煎服。
2017年8月1日二診。上方服后,入睡困難已基本消失,夢多仍存,予前方守法加減續(xù)進兩月,諸證皆消。
按:本例患者有明顯的情志因素作為誘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郁滯,陰陽難調,出現(xiàn)失眠,證屬肝氣郁結證。患者月經(jīng)不暢,量少,故處方中以醋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同時兼有調理月經(jīng)的功效;患者入睡困難,故予生龍骨、生牡蠣、青礞石、天麻潛鎮(zhèn)心神、平肝抑陽;患者月經(jīng)不調,另予烏藥溫經(jīng)暖宮,當歸、川芎、丹參行氣活血、養(yǎng)血和血。近期患者鼻炎發(fā)作,結合舌苔脈象,稍有寒象,予荊芥、防風散寒通竅。此例患者收效較快,與其病程不久、證型單純、無明顯變證不無關系。
2.2 肝郁化火證 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或早醒,胸脅或少腹脹悶竄疼,急躁易怒,頭暈脹疼,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婦女乳房脹痛,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甚則出現(xiàn)閉經(jīng)。治療以清肝瀉火、重鎮(zhèn)安神為主,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本方中焦山梔的用量應該注意控制,患者如有大便稀溏,用量宜控制在3~6g。此外對于生梔子與焦梔子的區(qū)別,顧師認為生梔子長于入氣分,可清三焦氣分之熱;而焦梔子則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熱。肝為血臟,肝火多因肝血、肝陰不足為本,肝氣郁結為標,所以臨床中多用入血分之焦山梔清肝中血分之火。
驗案:姜某,女,40歲,2018年6月20日初診。主訴:失眠5年。5年前患者因生活不順開始出現(xiàn)入睡困難,間斷服用“安定”,停藥后失眠反復,嚴重時輾轉反側,徹夜難眠,自訴痛經(jīng)、咽干、口苦。家人訴其近幾年來脾氣漸暴躁,納食可,大便干結,兩日一行,小便調,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西醫(yī)診斷:失眠癥;中醫(yī)診斷:不寐病(肝郁化火證)。處方擬丹梔逍遙散加減,具體方藥:丹皮10g,生梔子10g,醋柴胡6g,香附10g,煅龍骨 30g,煅牡蠣 30g,黃芩 6g,黃連 3g,郁金10g,遠志 6g,青礞石 30g,珍珠母 30g,炙甘草 3g。共14劑,常法煎服。
2018年7月4日二診。訴睡眠困難已減輕,守原方,續(xù)進一月。
2018年8月3日三診。訴入睡時間大概在半小時左右,家人訴其近半月來未發(fā)脾氣,舌淡紅,苔薄白,脈弦。予上方減黃連、黃芩,續(xù)進一月,收效停藥。
按:本案患者屬肝氣郁結,日久化火,上擾心神,而出現(xiàn)入睡困難、脾氣暴躁,選方丹梔逍遙散加減,方中丹皮、梔子、黃連、黃芩清熱瀉火,醋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煅龍骨、煅牡蠣收斂重鎮(zhèn),青礞石、珍珠母重鎮(zhèn)安神,郁金、遠志清心安神,炙甘草調和諸藥。三診中基本方藥未作大的改動,三診時患者火象已退,舌苔脈象都已改善,因此去黃連、黃芩,避免過涼傷正、傷胃。前后治療兩個多月,患者的癥狀基本得到控制,且后續(xù)回訪中停藥后沒有出現(xiàn)癥情反復,這也體現(xiàn)出中醫(yī)藥在失眠治療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于西藥的特點,即停藥反跳不明顯。
2.3 痰熱內擾證 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胸脘痞悶,嘔惡吐痰,驚悸不安,口苦心煩,頭痛,性情急躁,言語雜亂,反復夢魘,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滑數(shù)。治療以清熱化痰、重鎮(zhèn)安神為主,方用菖蒲郁金湯及黃連溫膽湯為主加減。顧師認為天竺黃清熱化痰之效尤佳,因此在治療痰熱內擾證中多用此藥。加減用藥中,以夏枯草和姜半夏為一藥對,《冷廬醫(yī)話》引《醫(yī)學秘旨》曰:“余嘗治一人患不睡,心腎兼補之藥,遍嘗不效。診其脈,知為陰陽違和,二氣不交。以半夏夏枯草二味濃煎。蓋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至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也。”[2]姜半夏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則清熱化痰,二則安神助眠。需要說明的是,半夏治療失眠的時候需加大劑量用至30g左右,小劑量半夏則長于化痰而沒有安神作用。痰熱證的產生除因脾胃氣虛引起痰濕內蘊外,結合失眠患者多有情緒原因,故仍需從肝論治。肝火內擾引動內蘊之痰濕,終成痰火,此類患者多有夢魘之狀,因此在治療上需清脾痰與清肝火并重,夏枯草功專清肝火,故而常用。
驗案:陳某,男,64歲,2017年1月6日初診。主訴:失眠多夢1周。患者1周前出現(xiàn)失眠,反復噩夢易醒,近日受涼有咳嗽咳痰,納食可,小便頻數(shù),夜間明顯,每晚4~5次,大便可,舌暗,苔薄膩。西醫(yī)診斷:失眠癥;中醫(yī)診斷:不寐?。ㄌ禑醿葦_證)。處方擬菖蒲郁金湯加減,具體方藥:丹皮10g,丹參30g,茯神30g,炒酸棗仁30g,烏藥 10g,山藥30g,益智仁10g,九節(jié)菖蒲 6g,郁金 10g,遠志 6g,青礞石 30g,浙貝母 16g,黃芩6g,生甘草3g。共14劑,常法煎服。
2017年1月20日二診。上藥服后,患者咳嗽咳痰癥狀明顯好轉,噩夢減少,小便仍頻數(shù),舌暗,苔薄。輔助檢查:胸部X線攝片:1.主動脈粥樣硬化;2.左下肺鈣化點。腹部B超:肝囊腫。處方:原方去浙貝母、黃芩,加貓爪草 20g、荔枝核15g、炙鱉甲 20g、黃柏6g。共14劑,常法煎服。
2017年2月3日三診。進藥1個月余,患者多夢易醒癥狀改善,但仍小便頻數(shù),影響睡眠,每夜7~8次,舌暗,苔薄膩,邊有齒印。處方:原方改九節(jié)菖蒲為10g,遠志亦為10g,青礞石改為45g,貓爪草改為30g,加磁石30g。上方略增損,患者服藥4月余,睡眠情況明顯好轉,無噩夢,小便每夜1~2次。
按:此案患者心虛膽怯、痰熱內擾,而證見不寐,多噩夢,易于驚醒,故予丹皮、丹參清心除煩,茯神、遠志、九節(jié)菖蒲、青礞石化痰寧心、鎮(zhèn)驚安神,兼以酸棗仁寧心安神。加之患者老年男性,《經(jīng)》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腎陽虛,氣化失職,腎氣不固,膀胱失約,而夜尿頻多,予烏藥、益智仁、山藥(縮泉丸)溫腎補氣固精?;颊呓沼型飧邪Y狀,加以黃芩、浙貝母清熱化痰止咳。二診患者噩夢減少,睡眠改善,外感自除,但夜尿仍頻,影響睡眠。輔助檢查結果示:左下肺鈣化灶;肝囊腫。故去浙貝母、黃芩,加黃柏、貓爪草、荔枝核、炙鱉甲清熱化痰、軟堅散結,黃柏治療部位偏下焦,清腎中虛火。三診時,患者噩夢繁多癥狀已明顯好轉,但是因老年男性,腎陽虛日久,夜尿頻未見好轉,睡眠仍受影響,觀舌苔較前厚膩,舌胖有齒印,水濕內盛,加大九節(jié)菖蒲、遠志、青礞石的劑量以加強化痰安神定志之效?;颊呃^續(xù)在門診服藥,四月后諸證皆消。
2.4 瘀熱證 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時有發(fā)熱,口渴喜飲,眼眶凹陷,小便短黃,大便干結,舌紅絳苔黃或舌中可見裂紋,脈澀。治療以涼血化瘀、重鎮(zhèn)安神為主,方以犀角地黃湯加減運用。方中常用水牛角、生地、山梔子、赤芍、丹皮等,顧師認為長期失眠的患者,病程長,“久病必瘀”,故而多可以從“瘀熱”論治,瘀血不去,則寐終難安[3],因此常配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紅花、沒藥等,使氣血調和、心神得養(yǎng),則寐可安。
驗案:張某,男,60歲,2018年5月20日初診。主訴:失眠半年?;颊呓肽陙砣胨щy,多夢早醒,手足心熱,出汗后發(fā)冷。20多年前有左側頰部外傷史,行頭顱MR未見異常,納食可,小便調,大便三四日一行,質硬,舌暗紅,苔薄白,脈澀。西醫(yī)診斷:失眠癥;中醫(yī)診斷:不寐?。鰺嶙C)。處方擬犀角地黃湯加減,具體方藥:水牛角片 15g,赤芍 30g,白芍30g,黃柏6g,百合 10g,茯神 30g,酸棗仁 20g,青礞石 30g,生甘草 3g,丹皮 10g,丹參 30g,川牛膝 10g,懷牛膝 10g,桃仁10g,紅花10g,珍珠母30g。共14劑,常法煎服。
2018年6月3日二診。患者訴服藥7劑時入睡困難有顯著緩解,服藥14劑后已能迅速入睡,但多夢早醒仍存,大便兩日一行,較前質軟,舌脈同前。處方:原方加生地黃30g,百合增至30g。共14劑,常法煎服。上方略增損,服藥兩月余,多夢早醒消失,諸證皆消。
按:本例患者證屬瘀熱內擾心神,上犯腦竅,出現(xiàn)失眠、夢多、汗多等癥狀?;颊叨嗄昵坝蓄^部外傷史,雖行頭顱MRI顯示未傷及腦實質,但在中醫(yī)認為外傷致瘀,此為患者之病根,伏于體內多年,患者年歲漸長,腎中陰氣漸虧,虛火內生,與瘀搏結,形成瘀熱,既是病理因素,又是病機證素,因此擬方犀角地黃湯加減以涼血化瘀、重鎮(zhèn)安神。方中水牛角片代犀角,芍藥、丹皮、丹參、桃仁、紅花涼血散瘀,百合、茯神、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青礞石、珍珠母重鎮(zhèn)安神,黃柏、川懷牛膝引藥下行歸于腎中,生甘草調和諸藥。二診時患者入睡困難情況已大為好轉,仍有早醒夢多,此為虛證表現(xiàn),仍需進一步補養(yǎng)心神,故加生地黃30g,百合加量,形成藥對,補養(yǎng)氣血、安神養(yǎng)心,同時加強潤腸通便,進一步改善患者的便秘。在門診守方續(xù)進兩月后已無失眠癥狀?!梆鰺帷辈C由國醫(yī)大師周仲瑛教授首次提出[4-5],是指血瘀和血熱兩類復雜證候相互搏結,膠結和合,互為因果所致的病機證素,現(xiàn)已廣泛運用于內科疑難病癥的治療中。顧師創(chuàng)造性地將“瘀熱”病機證素引入失眠,尤其是難治性失眠的治療中,以涼血化瘀為治療根本,輔以重鎮(zhèn)安神法,收效甚佳。
2.5 心脾兩虛證 表現(xiàn)為早醒為多,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jīng)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舌質淡嫩,脈細弱。治療以養(yǎng)心安神為主,方用百合地黃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百合地黃湯中,百合與地黃為一藥對,可養(yǎng)氣血、安心神。地黃分熟地、生地,如患者舌質較淡,予熟地養(yǎng)血填精,加強補益作用;如患者有便秘,予生地潤腸通便,且用量宜稍大,一般從15g開始用,最多可用至60g左右。無特殊情況下百合、地黃均從10g起用,視患者服藥后情況稍作加減,一般加至20g左右。甘麥大棗湯對于治療失眠單用效果一般,須配伍應用他藥以增強療效。此方中小麥有淮小麥和浮小麥之分,淮小麥即陳小麥,較為飽滿,偏于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無出汗情況的患者;浮小麥即癟小麥,偏于固表止汗,對于失眠盜汗的患者浮小麥較為合適,臨床中應根據(jù)患者的癥狀加以細分運用。
驗案:王某,女,35歲,2016年9月14日初診。主訴:失眠8年?;颊?年前因工作不順出現(xiàn)情緒低落,入睡困難,在南京市腦科醫(yī)院診斷為“抑郁癥”,2010年開始規(guī)律服用“扎來普隆片、佐匹克隆、度洛西汀”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現(xiàn)每晚大約能睡3h,易醒,寐不酣,納食不香,大便干結,數(shù)日一行,尿頻澀痛,舌淡,苔薄白,脈細。輔助檢查:尿常規(guī):紅細胞計數(shù)25個/μL,白細胞計數(shù) 125個/μL。西醫(yī)診斷:失眠癥;中醫(yī)診斷:不寐?。ㄐ钠商撟C)。處方擬百合地黃湯加減,具體方藥:生地黃 10g,百合10g,淮小麥30g,丹參 30g,天麻 10g,青礞石 30g,醋柴胡 6g,煅龍骨 30g,煅牡蠣 30g,黃連 3g,黃柏 6g,丹皮 10g,焦山梔 6g,生甘草 3g,茯神 30g,酸棗仁 30g,大薊 15g,小薊 15g。共14劑,常法煎服。
2016年9月28日二診。訴失眠癥狀較前有好轉,夜間可睡5h左右,復查尿常規(guī)正常,小便調,大便兩日一行,質偏干,舌脈同前。此次月經(jīng)9月26日來潮。處方:原方去黃連、黃柏、大薊、小薊,加桃仁10g、紅花10g。共14劑,常法煎服。
2016年10月12日三診。訴失眠已基本緩解,每晚可睡6~7h,抑郁狀態(tài)明顯好轉,納食香,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和。處方:原方去桃仁、紅花,加當歸10g,續(xù)進30劑,鞏固療效,調養(yǎng)體質。
按:此案為女性患者,起因為情志不調,肝郁氣滯,病情遷延數(shù)年,逐漸耗傷心脾,結合舌脈可見氣血兩虛之證,故予生地黃(兼顧潤腸通便)、百合、淮小麥、生甘草、茯神補養(yǎng)心脾、養(yǎng)血安神,醋柴胡疏肝解郁,丹參清心活血,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深度及時間不足,早醒,予天麻、青礞石、煅龍骨、煅牡蠣重鎮(zhèn)安神,加深睡眠深度,延長睡眠時間,患者近日有尿路感染癥狀,予大、小薊配合黃連、黃柏清熱涼血止淋,而酸棗仁除了有養(yǎng)心安神助眠的作用,還可以潤腸通便。前后三診中的加減用藥中體現(xiàn)了顧師顧護女性月經(jīng)周期的特點。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顧師根據(jù)夏桂成教授提出的“調周療法”[6]進行分期治療,根據(jù)月經(jīng)周期的陰陽消長、轉化的特點,因勢施治,總結了育齡期女性失眠的特點,歸納為經(jīng)前疏肝、經(jīng)期和血活血、經(jīng)后養(yǎng)血的治療法則,臨床每每加減收效。此案患者初診在經(jīng)前,予醋柴胡疏肝;二診在經(jīng)期,予桃仁、紅花活血;三診在經(jīng)后,予當歸養(yǎng)血。
顧師認為失眠辨證實多虛少,強調本病以重鎮(zhèn)安神和養(yǎng)心安神為大法,輔以疏肝、清火、化痰、祛瘀等,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借鑒。顧師還創(chuàng)造性地將“瘀熱”病機及育齡期婦女“調周療法”運用到失眠治療中,對于難治性失眠及育齡期女性失眠頗有佳效。顧師指出,失眠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醫(yī)生要有信心治療,更要鼓勵患者堅持服藥,完整的療程對于失眠的治療至關重要。在實際臨床過程中,復診時應注意詢問患者服藥后效果,以推測辨證是否準確,如辨證準確,則需守方守法,等待量變引起質變;如辨證有差,則應及時改變思路及方藥,切不可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