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楨 江欽文 馮奕鑫
( 廣東省普寧市人民醫(yī)院骨二科 , 廣東 普寧 515300 )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我國老年人常見骨折類型,近幾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愈發(fā)嚴重,臨床發(fā)病人數也呈上升趨勢[1]。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首選內固定方法,包括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動力髖螺釘(DHS)及倒置股骨遠端微創(chuàng)內固定系統(tǒng)(LISS)3種內固定方法均有較為廣泛應用,本次研究對比分析PFNA、DHS及LISS 3種內固定手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IFF)的臨床療效,取得良好成果,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系統(tǒng)性回顧2015年3月-2018年2月于我院骨科確診并收入院118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全部病例的癥狀體征及檢查結果均符合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診斷標準[2]。將所有病例依據手術內固定方式不同分成3組,PFNA組40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11人,年齡61-83歲,平均(72.64±4.35)歲; DHS組39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10人,年齡61-82歲,平均(72.34±4.28)歲; LISS組39人,其中男性28人,女性11人,年齡61-84歲,平均(72.51±4.31)歲。全部病例的性別分布、年齡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全部病例術前進行手術及營養(yǎng)狀況評估,術前8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術前半小時給予恰當抗生素預防感染。依據手術方式及患者基礎狀況選擇腰-硬聯(lián)合麻醉或者全身靜脈麻醉,成功手術復位后,患肢取屈髖、下肢伸直內收位。PFNA組:取股骨粗隆上5cm處作縱形切口,切開臀肌筋膜并分離臀大肌,以大粗隆頂點開孔,設為導針進針點,插入導針適當擴髓后置PFNA主釘,C臂X光下確認主釘深度并進行調整。于股骨頸經置入導針至關節(jié)下1cm左右,以空心鉆頭沿導針向股骨頸內置入螺旋刀順時針鎖定,最后鎖入遠端鎖定螺釘。DHS組:于髖關節(jié)外側作長約10 cm 縱切口,顯露股骨骨折部位,于股骨粗隆下方、保持頸干角135°和前傾角15°置入導針, C臂X光下確認導針位于股骨頭頸中線下方,進行調整,經充分擴孔、置入適合的DHS 主釘。于平行于股骨頸軸線向內分別置入皮質骨螺釘。LISS組:取股骨粗隆上5cm處作縱形切口,分離筋膜及臀大肌。于股股外側經手柄倒置插入LISS鋼板,確保鋼板與股骨間空隙,C臂X光下確認鋼板位置并進行調整,于股骨頸中下1/3處將首枚導針置入定位孔,隨后將第2枚導針置入穩(wěn)定鋼板,鋼板效果滿意后再完成其余導針的固定。全部病例固定完全后,沖洗傷口,依次縫合肌肉、筋膜及皮膚,充分引流。
3 療效對比:觀察對比全部病例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首次負重時間等相關情況。囑患者定期復查X光,隨訪9個月,對比分析全部病例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5 結果
5.1 2組病例術中及術后相關情況對比:DHS組的手術時間長于PFNA組和LISS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FNA組和LISS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HS組的術中出血量多于PFNA組和LISS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FNA組和LISS組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FNA組的首次負重時間明顯短于DHS組和LISS組,DHS組和LISS組的首次負重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病例的住院時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2 3組病例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PFNA組術后2個月出現1例(2.50%)輕微髖關節(jié)內翻,未經特殊處理,術后9個月髖內翻基本恢復正常。LISS組手術3個月出現1例(2.56%)鋼板螺釘拔出,后經手術取出后隨訪未出現2次骨折。DHS組出現1例(2.56%)傷口感染,經系統(tǒng)給予抗生素治療后痊愈。3組病例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我國老年人常見骨折類型之一,老年人常易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若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患者長期臥床也會引起褥瘡、墜積性肺炎等嚴重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死亡率[3]。我國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常采用復位后內固定的方法,目前內固定方法包括PFNA、DHS和LISS3種方法。DHS 是板式髓外固定系統(tǒng),最早應用于臨床,固定過程中鋼板與骨折骨面高度貼合,十分牢固,并且在手術過程中螺釘與鋼板的連接位置較為靈活,在股骨的各個斷面均有一定的調動范圍,因此手術操作較為簡單。但其手術切口大、股骨斷端暴露時間長,出血較多,容易出現術后感染,甚至股骨頭壞死[4]。DHS為外側固定,無法起到內側支撐作用,抗扭轉力差,術后若康復不慎易造成鋼板的折斷或骨折斷端移位等不良反應。本次研究結果表明DHS組的手術時間長于PFNA組和LISS組,且 DHS組的術中出血量多于PFNA組和LISS組。PFNA 是新一代髓內內固定技術,以螺旋刀片代替螺釘固定,具有加壓固定和穩(wěn)定的雙重作用,相比于DHS優(yōu)勢顯著。PFNA是一種微創(chuàng)內固定技術,不需要做很長切口游離肌肉等軟組織,保護骨折端穩(wěn)態(tài)環(huán)境,且手術操作相對簡單,手術切口小、出血少,傷口暴露時間短,降低了手術風險,有利于患者恢復,這也與本次實驗結果相符合,PFNA組的首次負重時間明顯短于DHS組和LISS組。螺旋刀片鎖定的設計更適用于老年患有骨質疏松患者,PFNA螺旋刀片旋轉進入骨質,螺旋刀與骨質的接觸面形成了扭力,可以起到更為穩(wěn)固的固定作用。LISS同時融合了交鎖髓內釘技術與生物學接骨技術的新型微創(chuàng)內固定技術,其操作相對簡單,手術切口小、出血少,傷口暴露時間短,與PFNA相似[5]。LISS的也是固定方式也是通過偏心固定完成,不能很好支撐患肢骨的負重,若骨折未完全愈合時進行負重康復訓練,無形中增加了骨折橫斷力使鋼板無法對抗這種作用力,最終導致螺釘拔出,發(fā)生類似本次研究LISS組發(fā)生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PFNA和LISS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較DHS手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患者恢復時間短,PFNA較LISS和DHS術后恢復更快。PFNA是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較為理想的內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