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奎,龍 兵
(九〇三醫(yī)院放射科,四川 綿陽 621700)
在臨床中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出血性血管疾病,大部分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因顱內動脈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引起,因此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與致殘率[1]。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2]。此次研究針對數字剪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給予數字剪影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進行診斷。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57.0±8.6)歲,發(fā)病時間0.1~4 d,平均病程(2.1±0.5)d,劇烈頭痛患者32例,嘔吐患者19例,伴有一次性意識障礙患者12例,昏迷患者1例。
1.2.1 數字剪影血管造影
利用飛利浦的FD20進行檢查。在股動脈穿刺部位實施局部麻醉,穿刺技術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技術,同時將6F導管鞘置入其中,選5F單彎造影管,在導絲的引導下選擇性的分導插入雙側頸內動脈及雙側椎動脈,攝正位及側位片,必要時加設雙側左(右)前45°斜位片。多角度觀察動脈瘤的供血、大小等。
1.2.2 CT血管造影
患者在入院2 h內完成檢查,在正中靜脈采用18~22 G針頭進行穿刺,將流速保持在5 ml/s,造影劑與生理鹽水的使用劑量分別為60 mL與40 mL,利用Smart智能追蹤法以增強掃描觸發(fā)。在閾值100 Hu后延遲5 s之后啟動掃描。監(jiān)測點在主動脈下,將層厚設置為0.625 mm,球管旋轉為0.6 s/r,螺距為0.984 B:1。掃描后將所有圖像上傳至4.2 P工作站,并詳細進行觀察。
對比數字剪影血管造影與CT血管造影檢出動脈瘤個數。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手術證實共42個動脈瘤,其中數字剪影血管造影檢出41個動脈瘤,CT血管造影檢出40個動脈瘤,兩種檢查方式檢出動脈瘤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345,P>0.05)。
動脈瘤破裂引發(fā)的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的特點,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3]。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確定顱內動脈瘤所在位置、大小等,從而保證治療得到效果。
數字剪影血管造影在臨床被認為診斷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金標準,但是具有費用高等特點。常規(guī)數字剪影血管造影很難提供比較完整的診斷信息,而三維數字剪影血管造影圖像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決如下:①是不是存在動脈瘤,是不是責任動脈瘤;②動脈瘤頸與載瘤動脈與周圍其他動脈之間存在的關系;③選擇最合適的栓塞動脈瘤投照角度;④確定了動脈瘤內部的空間形態(tài)、大小等。通過影像工作站對腦血管進行影像重建,更好的提供了血管腔內影像結構,提供良好的空間位置信息,因此提高了治療的效果。
CT血管造影可在任意角度進行觀察,清晰的顯示出了動脈瘤的大小、與周圍血管的關系等,有效的決定手術入路。另外CT血管造影具有費用低、無創(chuàng)、無禁忌的特點,更利于患者認可且是術后評估的首選。
總之,數字剪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效果均較好,與之比較數字剪影血管造影對動脈瘤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比較高,是診斷顱內動脈腫瘤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