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用
(貴州省盤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貴州 盤州 553537)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nèi)科的常見病之一,主要指人體食道、胃與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部位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發(fā)生病變后的出血癥狀,患者在發(fā)病后通常會出現(xiàn)嘔血與黑便等臨床癥狀,若是患者未得到及時的治療,血液可反流入胃部導致患者嘔血不止,對患者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1]。因此,上消化道患者及時診治顯得極為重要。鑒此情況,我院予以100例上消化道患者一系列的臨床診治,患者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已得到顯著改善,現(xiàn)將診治效果做如下匯報。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內(nèi)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8.55±0.44)歲,輕度出血量(小于400 mL)患者34例,中度出血量(400~800 mL)患者30例,重度出血量(大于800 mL)患者36例。其中,食管癌出血28例,消化性潰瘍出血23例,肝硬化出血17例,胃癌出血16例,食管靜脈曲張出血16例。此次納入患者均經(jīng)內(nèi)鏡等相關檢查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并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觀察及診斷
患者入院接受治療后,醫(yī)護人員首先評估患者出血量,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檢測,做好詳細記錄。針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嘔吐的癥狀,則觀察嘔出物的顏色與性質(zhì)等情況,予以患者內(nèi)鏡檢查。
1.2.2 常規(guī)治療
叮囑患者在治療前進食,同時讓患者在病房中臥床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針對嘔吐的患者,應確保患者的呼吸通暢,并嚴密檢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做好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情況的記錄。針對便血、嘔吐嚴重的患者,再予以患者止血劑的同時,可視情況讓患者服用去甲腎上腺素或靜注生長抑素。針對短時間出血效果不理想或是無法控制出血的患者,則通過胃鏡檢查對患者出血部位進行明確后,為患者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例如應用有效的措施抑制患者胃酸的大量分泌,必要可予以血液補充,或是采用注射硬化劑的方式對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患者進行治療等。此外,若發(fā)現(xiàn)患者血粘膜表面開始發(fā)生糜爛,可將去甲腎上腺素稀釋后噴灑于患者出血部位。
觀察患者臨床診治效果。療效可分為三個標準[2]:(1)顯效:治療后36 h內(nèi)患者黑便、嘔吐癥狀顯著改善;(2)有效:治療后72 h患者黑便、嘔吐癥狀得到改善;(3)無效:治療后患者黑便與嘔吐癥狀無改善,或癥狀加重。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3]。
此次研究中,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經(jīng)診治后,52例治療有效,45例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改善,3例患者治療無效,總有效率為97%。
此次研究中,我院主要通過對癥治療的方式為患者改善病情,即觀察患者的出血情況與黑便、嘔血等臨床癥狀后初步確診患者病情,并應用胃鏡檢查明確患者的出血部位,予以相應的措施為患者進行止血,避免在大量出血的情況下導致患者貧血或休克。同時,若治療中患者出現(xiàn)血容量不足的現(xiàn)象,則需遵循“量需而入”的治療原則,應用靜脈滴注、等滲鹽水等方式調(diào)整患者的血量循環(huán),促進患者血容量的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2例治療有效,45例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改善,3例患者治療無效,總有效率為97%。最后,筆者認為,[3]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病突然,患者及時入院進行診治是治療的關鍵,同時醫(yī)護人員需要在檢查患者出血部位后,快速明確患者的實際病情,予以患者對癥治療,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從中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或恢復情況。在治療后,醫(yī)護人員應針對患者的病因正確指導患者的日常飲食,盡可能避免飲食因素誘發(fā)患者上消化道再次出血,以此保障患者治療與康復期間的身心安全。
總而言之,在消化內(nèi)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中,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與臨床癥狀嚴重程度,予以患者針對性的治療在提升療效與改善癥狀方面上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