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榮梅(云南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越來越重視,而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作為非物質文化的一項重大內容,發(fā)展和傳承民族傳統(tǒng)體育勢在必行。學校教育是能夠有效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新型體育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傳承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南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澗彝族打歌”納入全縣的各個學校,作為南澗最高的學府—南澗縣第一中學也不例外,在課間操和體育可是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由此可以看出南澗一中開展“彝族打歌”狀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構建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研究對南澗縣一中開展彝族打歌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得出了相應的結論和今后發(fā)展的建議。
以南澗澗縣第一中學的師生作為研究對象。
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shù)據統(tǒng)計法。
彝族屬于氐羌族群的一個分支而演化來的。在先秦時期,生活在西北地方的族人開始向南方遷移,氐羌族人在遷徙的過程中,慢慢與當?shù)孛褡迦诤隙纬扇缃竦囊妥?。大理主要是由白族、回族、彝族為主的多民族組成的自治州。而彝族是最為集中的民族,他的組成基本有當?shù)氐耐林用穸?。彝族作為南澗的主要民族,有著深遠的歷史。在南澗,彝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彝族作為該地區(qū)的開拓者和原著軍民,在各個鄉(xiāng)鎮(zhèn)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彝語中,打歌也叫做“阿克”,它表達的是廣大彝族同胞在日常生產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斗爭的時候,情緒變化與生活規(guī)律變化較大的事情,是通過舞蹈來表達某種情感的一種集體式活動。根據表達內容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某項紀念活動,不固定時間,例如殯葬,結婚,祝壽等,時間不固定,每家每戶都可以舉行;另一類是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上舉行的具有娛樂的“打歌”活動,參與人數(shù)多,場面大,時間固定。
“打歌”通過舞蹈的形式,來抒發(fā)情感。參與的人手拉手,肩并肩,集體的舞蹈大大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感情?!按蚋琛钡奈璨娇偸前殡S著蘆笙、笛子等樂聲而動,掌聲、腳步踏地聲、器樂聲融合與場內,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享受。南澗彝族打歌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集體性舞蹈,是為了傳到某種情感,它可以表達當?shù)厝嗣駥ι畹牟粷M,也可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節(jié)日時慶祝節(jié)日的到來,也可以在祭祖時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不僅表達了當?shù)孛褡宸e極向前的精神面貌,也體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經久不衰的民族凝聚力。其表達內容豐富,也給彝族打歌寶貴的藝術價值和內涵。
同時打歌更是當?shù)厝嗣裥蓍e娛樂的好方式,更是健身的好方法,老年人可以通過打歌舞蹈來活動筋骨,強身健體;年輕人可以緩解壓力,健壯體魄;青少年可以發(fā)展協(xié)調和靈敏能力。
在對南澗一中學生對彝族打歌的熟悉情況的調查問卷中,如表1,可以看出南澗一中學生幾乎每個人對彝族打歌都有所了解,但對其他民族舞蹈的了解卻很少,這可能是由于學校課程的限制性造成的,但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彝族打歌在南澗一中校園普及程度較為樂觀。
表1 南澗一中學生對彝族打歌的熟悉情況(多選)(n=300)
在對南澗一中對彝族打歌的喜歡程度的問卷調查來看,如表2,有67%的人表示喜歡彝族打歌,有28.7%的同學表示一般的態(tài)度,只有4.3%的表示不喜歡,表示不喜歡的人數(shù)明顯少于喜歡和表示一般的態(tài)度,這反映了彝族打歌的傳承和開展有一定的基礎條件。
表2 南澗一中學生對彝族打歌的喜歡狀況(n=300)
在對南澗一中學生參加彝族打歌的場合的問卷調查中,如表3,南澗一中學生參加彝族打歌最多的還是學校,這充分體現(xiàn)出了,南澗一中對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和重視程度。
表3 南澗一中學生參加彝族打歌場合(多選)(n=300)
在對南澗一中開展彝族打歌的時間段調查中,如表4,在南澗中學,最主要的開展時間段為課間操時間段,而在放學后和周末時間段較少,這是由于學校的制度造成的和學生的積極性造成的,因為課間操期間,值周老師會去打考勤,班主任會去監(jiān)視,而周末和放學后是自由參加,所以參加的學生就很少。
表4 南澗彝族打歌在南澗縣一中開展的時間段(多選)(n=300)
在對南澗彝族打歌吸引學生的因素調查當中,如表5,有大多學生表示彝族打歌中的音樂節(jié)奏是最吸引他們的地方,而也有部分學生表示舞蹈的動作是吸引他們的地方,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可以著重去選擇學生喜歡的音樂節(jié)奏,以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增加舞蹈動作的魅力,讓學生更加喜歡彝族打歌。
表5 南澗彝族打歌吸引學生的因素(多選)(n=300)
在對學生參加彝族的原因調查中,如表6,僅有36%的學生表示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去參加彝族打歌舞蹈,而有39%的學生表示是因為學校要求參加,這也說明主動參加彝族打歌的同學,積極性不高,雖然彝族打歌在校園有一定的喜歡基礎,但是主動性參加的人少,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這是學校的制度和學生對彝族打歌的認識不高導致的,因此學校要鼓勵學生主動的參與,積極宣傳彝族打歌,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將被動的要去參加轉變?yōu)橹鲃拥膮⑴c。
在對南澗縣一中學習彝族打歌的渠道調查中,如表7,約有一半的學生表示其主要的學習來源是來自學校,但還是有一半的學生是向父母和村里的長輩或是自學的,這說明了開展彝族打歌具有一定的基礎,這也表示了學校對于學習彝族打歌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學校重視開展彝族打歌。
表7 南澗縣一中學生彝族打歌的學習渠道(n=300)
在對南澗一中學生參加彝族打歌的收獲問卷調查中,如表8,可看出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彝族打歌既可以鍛煉自己的身體,又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還可以體會那種團隊精神,無人覺得參加彝族打歌沒有收獲,這反映出了彝族打歌的開展的必要性。
表8 南澗一中學生參加彝族打歌的收獲(多選)(n=300)
彝族打歌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瑰寶,它既肩負了集體舞蹈的性質、又作為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形式承載著民族文化的重擔,因此它的發(fā)展注定是意義重大的。現(xiàn)在傳統(tǒng)民間秧歌劇團越來越少,彝族打歌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嚴重。
(1)在南澗一中,彝族打歌的最主要的開展時間段為課間操時間段,而在放學后和周末時間段較少,這可能是由于學校的制度造成的和學生的積極性造成的;
(2)在南澗第一中學大多學生每周都有參加彝族打歌舞蹈,這說明在南澗縣第一中學的校園開展彝族打歌情況較好。但學生的參加積極性不高,大多都是因為學校要求才參加,這也體現(xiàn)出了學校的強制性造成了學生的日常工作;
(3)在彝族打歌的舞蹈中,音樂節(jié)奏是最吸引學生的地方,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可以著重去選擇學生喜歡的音樂節(jié)奏,增加舞蹈動作的魅力,讓學生更加喜歡彝族打歌;
(4)目前南澗縣還沒有專門的組織單位進行“彝族打歌”的推廣和宣傳的工作,“彝族打歌”作為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項目,需要有專門的組織機構來進行;同時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新媒體傳播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
(1)提高學生的認識,提高學生主動性。
雖然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彝族打歌有一定的興趣,但是對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不高。因此、學校應該開設專門的課程,向學生講解彝族打歌的歷史、意義等,讓學生真正了解彝族打歌,將以往被動的參加彝族打歌變?yōu)橹鲃訁⑴c。
(2)設置專職教師,多時間段教學。
在南澗一中,學生大部分都是在課間操階段參加彝族打歌,在其他時間段參加卻很少,所以應該增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或設置專職教師。
(3)多樣式教學,吸引學生的興趣。
在開展彝族打歌過程中,主要還是以老師教,學生學的單向式教學,開展的形式主要是課間操的任務式活動。這種枯燥的方式會消減學生的興趣。因此學??梢蚤_展多樣式活動,例如開展文化節(jié)活動,或者彝族打歌的班級比賽等活動。
(4)成立專門的組織部門,加大宣傳。
彝族打歌的傳承和發(fā)展,僅靠學校老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需要政府成立專門的組織部門,建立文化站等方式,宣傳彝族文化,讓學生了解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可以多舉辦不同的表演活動,通過表演競賽的模式,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彝族打歌“走出去”,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