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珵
【摘要】“互聯(lián)網(wǎng)+”的科技風潮席卷下的傳統(tǒng)學校教育正面臨著種種困惑、質疑與挑戰(zhàn)。如何革新理念,改變方法,跟隨時代發(fā)展的腳步,順應社會進步的需求,是每一位教育從業(yè)者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文章分別從學生、教師、課堂角度闡述了面向未來的教育形態(tài),并以初中化學教學為例,提出智慧課堂的教學策略與實施。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未來教育;初中化學
現(xiàn)代社會已經快速地步入了網(wǎng)絡信息化科技時代,傳統(tǒng)行業(yè)正在被科技所革新。在社會、家長在為“未來的孩子能做什么”而焦慮的時候,身為教師,更需思考:我們能教孩子們些什么,才能讓他們適應未來的社會;我們要怎樣與時俱進地更新自我,才能不被互聯(lián)網(wǎng)與人工智能技術所淘汰。
智慧校園里的智慧課堂,絕不能僅僅是借助先進硬件設備外殼照宣傳統(tǒng)教學內容。若只是設備更新?lián)Q代,而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跟不上,怕是連智能都談不上,更莫要說是智慧。
正如馬云所說:“如果我們繼續(xù)沿用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僅僅進行記、背、算這些方法的教授。那么未來,我們和孩子們都可能會被淘汰?!笔裁词侨祟愖龅玫蕉鴻C器做不到的?想明白這些,才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和教師。
智慧課堂的“智”不僅在于設備的智能化,而且是教師的才智、學生的啟智;智慧課堂的“慧”在于教師的慧眼,更在于學生的慧心。
一、知否,啟智未來少年
對于面向未來的孩子,以下幾方面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智力品質中第一位要素,人們之所以向往星空、探索大地、思考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都是源自于人類的好奇心。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那些偉大的文化瑰寶也多半出自能夠保有好奇心的創(chuàng)造者們。
獨立思考能力。智力品質的另一要素便是獨立思考的能。 “一切教育歸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歸根到底都是自學。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筆終生財富。”[1]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所需的一切資訊幾乎都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唾手可得,但若長期依賴于此,人類將蛻化成了無法獨立思考的咸魚。
創(chuàng)造力。民族經濟發(fā)展的核心以及進步的靈魂,就是人類的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古語曰:“師逸而功倍?!比缃瘢剪斈方逃繕朔诸惙▽⒔虒W目標的最高層次從“評價”調整為了“創(chuàng)造”。學生不能只做知識的“復讀機”,而要去探究和創(chuàng)新知識。
社會情感與同理心。我們是在培育一個個立體飽滿鮮活的人,而不是流水線上冷漠的機器。面向未來的孩子,不僅需要具有智商和情商,而且需要有社會情感與同理心。這是人所不同于芯片的地方。一個人唯有人性健全,才能夠真正幸福和優(yōu)秀,一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能真正地和諧。
二、知否,成就多元能師
在巨大的教育變革中,教師是最大的受挑戰(zhàn)者。若希望學生具有優(yōu)秀素質,教師首先自身要學為人師,敢于思維創(chuàng)新。行為世范,樂于自我提升,并且不斷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面向未來的教師應適應具備更多的新角色。
心靈塑造師。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未來教師的工作更應該回歸到“人的工作”,溝通交流,陪伴成長,使孩子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實踐設計師。教師的身份不能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應成為教學方式的設計者和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將已有知識與社會、學生個體經驗結合起來,就有了創(chuàng)新的可能。
智能協(xié)作師。與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人工AI等新興科技協(xié)同合作,不斷提升自我,并向學生打開一扇又一扇通向未來的窗戶。
塑造靈魂,引領人生,才是未來教師最終的使命。
三、知否,生慧初化課堂
面向未來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以面向未來的視角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行為,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與學科思維水平的提升。迅猛發(fā)展的科技不應成為我們的恐懼與阻礙,而應為我們所用。在此,筆者對網(wǎng)絡智能時代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具體應用策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信息整合下的情境創(chuàng)設
教育需要啟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為之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鼓勵孩子繼續(xù)想下去,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使他們更好地進行自學,主動去探索、發(fā)現(xiàn)學科中的知識。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可以獲取新鮮的資訊,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將資源變成可沉浸的情景,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播種興趣的萌芽。
例如在介紹“粗鹽提純”實驗操作時,可以聯(lián)系電視劇《唐磚》片段。劇中主人公穿越回唐朝,展示粗鹽提純(那時人們還未掌握該技術),從而獲得朝廷青睞。順勢引導學生“學好化學的重要性”。
電視劇《活色生香》中,男女主人公在配制溶液、熄滅酒精燈時操作不當。經典劇照可以加深學生印象。在“溶解度”的概念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氯化鈉和硝酸鉀溶解能力PK的情境,設計三組評委分別忽略溫度、水量、是否飽和狀態(tài)等因素,讓枯燥的理論生動起來。
(二)基于問題解決的課程設計
不同于網(wǎng)絡搜索或學習軟件單調的知識點陳列,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情與課程需要,設計出階梯式的、具有啟發(fā)性的任務單。將瑣碎的知識點串連成線,編織成面,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構建系統(tǒng)化的思維模型,并以此來解決實際問題。而先進的科技技術可以成為我們課堂的好助手。
例如在“水的凈化”這節(jié)課中,可以圍繞“如何將一杯渾濁的水凈化”設置問題:首先,如何去除不溶性雜質;其次,如何去除顏色異味;再次,看上去澄清透明的水是否純凈(如何去除可溶性雜質)。此外,還可在其基礎上設置聯(lián)系實際的探究任務:第一,自來水是怎么來的?第二,如何自制簡易凈水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學習任務,例如通過拍照、實時投屏技術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三)基于實驗的探究式教學
化學課程在初中階段雖只是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但作為一門啟蒙學科,初中化學對學生未來的學習以及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新課程化學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主動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lián)系、應用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p>
教師可以利用實驗以及輔助科技手段,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例如設計“暖寶寶的原理”“食品干燥劑的成分”“自熱米飯的秘密”“發(fā)酵粉的組成”等生活化探究主題,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搜集資料,借助手機記錄拍攝探究過程,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成果展示,在興致盎然的探索中體會化學研究的方法與思想。
教師還可以運用先進的動畫模擬來展示化學微觀原理,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
(四)優(yōu)化終身學習觀念下的學習方法
對于素質教育而言,學習習慣、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重要。甚至,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比單純地追求分數(shù)更有意義,創(chuàng)新和應用才是知識的最終使命。
正如懷特海所說:“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東西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能夠浸潤身心的,能使智力活動形成一種習慣,更能使生活方式充滿學問和想象力。學習更不應僅局限于課堂,生活處處皆學問[2]。而新概念“泛在教育”給我們了啟發(fā):教育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手段使得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格局被打破。教師可借助應用軟件推送有關化學的知識趣聞、科學前沿;可以錄播或直播在線課程;可以運用大數(shù)據(jù)精準分析學生的現(xiàn)狀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學生可以運用網(wǎng)絡及軟件建立自己的錯題庫;可以借助模擬軟件探索化學實驗。
(五)潤物無聲中正能量的引領
“三觀”是人類的基本價值,“三觀”正確的人生活更積極,其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也都會明顯提升。學生作為社會、國家的一個個體,是社會與國家的一個基本單位,因此,每個學生要承擔相應的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責任感是道德情懷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人類素養(yǎng)的一種外在表達。社會中不同個體的社會責任感不同,不但會影響到個體的實踐、信念、理想等,而且會影響到國家的命運以及民族的前途。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化學老師要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愛國情懷以及社會責任感。
如在“自然界的水”這節(jié)課時,明確節(jié)約用水的意義,并引申運用化學知識進行環(huán)境改造與保護的實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學以致用的意識。又如在學習石灰石有關內容時,聯(lián)系古詩“石灰吟”中的“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分別對應有關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的三個化學反應,在掌握化學知識的同時體會作者高潔的品質。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站在長遠的角度考慮,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綜合提高多方面的素質,更好地滿足其未來發(fā)展的需要。
未來已來,唯變不變;因你而變,為你不變。變的是教育教學的方式,不變的是為教育為學生的初心。
師心,應有詩心,也應有匠心。懷揣美好的教育理想,始終記得為了什么而出發(fā),執(zhí)著而篤定。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向美而生,讓美成真。
探索有益雖不易。讓教師成為更好的教師,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孩子,一切都是更好的模樣。
【參考文獻】
[1]周國平.周國平論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