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品賢 郭 冉* 楊 麗 夏 輝 賈高旺 李雪鶴
(1.河北農業(yè)大學海洋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0;2.中國農業(yè)大學煙臺研究院理工學院,山東煙臺264670)
南美白對蝦(Penaeus vannamei)原產于南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分類學上隸屬節(jié)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對蝦科(Penacidae)、對蝦屬(Penaeus)、游泳亞目(Natantia)[1],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因具有生長迅速,成活率高,肉質鮮美等特點而被更多人喜愛,并成為世界上產量最高的對蝦品種[2-3]。
但在需求量迅猛提高的同時,南美白對蝦的養(yǎng)殖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zhàn),隨著近年來養(yǎng)殖成本和人力投入的不斷升高,對南美白對蝦集約化養(yǎng)殖模式和養(yǎng)殖飼料有很大的威脅。目前關于優(yōu)化養(yǎng)殖模式和改良飼料配方的研究不斷增加,但多集中在魚類方面[4-6],關于飼養(yǎng)頻率對南美白對蝦的生長與環(huán)境方面已進行了一些研究[7-10],但飼養(yǎng)頻率和糖源飼料交互作用對南美白對蝦生長和免疫力的研究未有研究報道,本實驗進行了不同飼養(yǎng)頻率和兩種糖源飼料對南美白對蝦的體重增加率、肥滿度、肝體比以及對蝦免疫力的比較研究,結合南美白對蝦的免疫力變化指標,以尋找一種高效可行的南美白對蝦投喂策略和飼料配方,為今后的養(yǎng)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以魚粉和豆粕為主要蛋白源,魚油和玉米油為主要脂肪源,以蔗糖和玉米淀粉分別為主要糖源配制實驗飼料,實驗配方及成分分析值見表1。在飼料制作過程中,所有原料粉碎后經80目網過篩,各原料混合后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經F-26雙螺桿壓條機(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加工制成直徑為1.2 mm的飼料,切碎,烘箱65℃熟化干燥40 min,風干后于-20℃冰箱中冷凍保存?zhèn)溆谩?/p>
表1 實驗用飼料成分及含量(%)
實驗于河北省水產經濟動物增養(yǎng)殖學重點實驗室進行,正式實驗前蝦苗標粗后,隨機選取平均質量為(0.38±0.01)g的健康蝦苗進行實驗,實驗室水族箱規(guī)格為(40 cm×50 cm×60 cm),實驗采用3×2雙因素分析方法,設置6個實驗組,每組3個平行,對蝦投喂頻率見表2,按對蝦體質量的6%~7%定量投喂,共18個箱。實驗用水為天然海水,鹽度約為(29±1),全天增氧,每日吸臟,換水1/2~1/3,間隔兩周稱重一次,養(yǎng)殖過程中測定pH值、溶氧和氨氮含量并記錄。養(yǎng)殖期間溶解氧含量(7.5±0.5)mg/l,pH值穩(wěn)定在8.0~8.5,氨氮含量約(0.5±0.1)mg/l,平時統(tǒng)計死亡情況并記錄。
8周生長實驗結束后,實驗對蝦饑餓24 h后,稱重計數并測量體長,計算增重率及肥滿度等生長指標;解剖得到肝胰腺,分別稱重,用于計算肝體比。每箱隨機取10尾蝦,以2 ml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1 ml抗凝劑再于血淋巴處吸取0.2 ml淋巴血混合均勻后移入離心管內,經2 500 r/min 4℃離心10 min,棄血細胞和沉淀,留上清液,4℃保存。組織樣品剪碎、冰水浴研磨,按一定的質量與體積比制備組織勻漿待測。水分含量測定采用105℃烘干減重法;粗蛋白質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粗脂肪含量采用索氏抽提法測定;粗灰分含量550℃馬弗爐灰化法測定。相關酶活性測定: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酸性磷酸酶、堿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總抗氧化能力的測定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生產的試劑盒檢測,用蛋白質測定試劑盒測定組織勻漿蛋白質含量(考馬斯亮藍法)。
表2 飼養(yǎng)頻率及時間
南美白對蝦生長性能及體形態(tài)學計算公式為:
增重率(%)=100×(末體重-初體重)/初體重
特殊體重增長率(%/d)=100×(Ln末體重-Ln初體重)/實驗天數
特殊體長增長率(%/d)=100×(Ln末體長-Ln初體長)/實驗天數
肝體比(%)=肝胰腺重量/終末體重×100
肥滿度(g/cm3)=蝦體重/(蝦體長)3
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數據統(tǒng)計用ANOVA單因素比較分析,交互作用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法(Two-Way LSD,Duncan's),實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
表3 不同組別對南美白對蝦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3可知,經過8周的飼養(yǎng)后隨著投喂頻率的增加對蝦增重率、特殊體重增長率、特殊體長增長率、肥滿度顯著升高(P<0.05),相同頻率各糖源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在蔗糖組和玉米淀粉組中,高投喂頻率下S2、S3、C2、C3組的增重率、特殊體重增長率、特殊體長增長率顯著高于低投喂頻率S1、C1組(P<0.05),以C2組最高,相同投喂頻率下組間無顯著差異。S2、C3組肥滿度顯著高S1、C1組(P<0.05),投喂頻率和糖源組成對各組對蝦肝體比無顯著影(P>0.05),投喂頻率和糖源飼料對南美白對蝦生長性能無交互作用(P>0.05)。
由表4可知,投喂頻率和糖源組成對各組南美白對蝦全蝦水分、全蝦粗灰分、全蝦粗蛋白質含量影響不顯著(P>0.05)。提高投喂頻率后南美白對蝦全蝦粗脂肪呈上升趨勢,S3組含量最高。
表4 不同組別對南美白對蝦體營養(yǎng)成分影響(%)
表5 不同組別對南美白對蝦免疫酶的影響
如表5所示,投喂頻率和糖源組成對各組南美白對蝦肝胰腺中AKP、ACP、SOD活性有不同影響,對蝦血淋巴中AST、ALT及肝胰腺中T-AOC各組間無顯著影響(P>0.05)。
高投喂頻率C2、S3、C3組肝胰腺中AKP、SOD活性顯著高于低投喂頻率S1、C1組(P<0.05),C2組AKP活性顯著高于S2組(P<0.05),AKP交互作用顯著(P<0.05)。對蝦ACP活性隨投喂頻率而增加,以S1、C1組ACP活性顯著低于其他各組(P<0.05),相同投喂頻率下C1組ACP活性顯著高于S1組(P<0.05),組間無交互作用(P>0.05)。
有研究表明南美白對蝦胃容量小,提高投喂頻率可以縮短胃排空的時間,減少饑餓效應,使對蝦能更多攝取飼料中的營養(yǎng),有利于生長[11-12]。本實驗結果顯示S2、S3、C2、C3組的增重率、特殊體重增長率、特殊體長增長率顯著高于S1、C1組,但高投喂頻率組間并無顯著差異;糖源間生長差異亦不顯著。高投喂頻率組S2、S3、C2、C3肥滿度高于低投喂頻率S1組,說明提高投喂頻率對對蝦的生長有促進作用,表現為生長速度高于低投喂頻率組,并獲得更高的肥滿度。S3、C3組的增重率、特殊體重增長率略低于S2、C2組,分析原因可能是攝食頻率增加后能量消耗加快,導致用于生長的能量減少。對蝦肝體比無顯著差異,低投喂頻率可能并未對對蝦肝胰腺造成損傷。
隨著投喂頻率的增加,南美白對蝦全蝦水分、全蝦粗蛋白質、全蝦粗灰分含量無顯著差異,粗脂肪含量存在差異,以S3組最高。有研究證明脂肪沉積會受糖源種類的影響[13],提高投喂頻率后對蝦利用糖代謝供能,將更多的能量轉變成脂肪累積,類似的結果見潘慶等[14]對草魚(Grass Carp)的研究。
對蝦主要依靠非特異性免疫來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15]。酸性磷酸酶(ACP)、堿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總抗氧化能力(T-AOC)是反映對蝦免疫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對蝦防御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實驗中,AKP在體內負責磷酸基團的轉移和代謝,可參與防御機制中磷酸基團的轉移和代謝[16],ACP在體內直接參與磷酸基團的轉移與代謝[17],均可以反映機體免疫機能狀況。提高投喂頻率后南美白蝦肝胰腺中AKP活性的提高,S3組AKP含量顯著高于S2組,提高投喂頻率加快了對蝦肝胰腺組織的物質代謝,為二磷酸腺苷磷酸化形成三磷酸腺苷提供無機磷[18],積累更多的能量,從而促進對蝦的生長,增強機體免疫力,在王美雪等[19]對凡納濱對蝦生長的研究中顯示投喂玉米淀粉的促生長效果優(yōu)于蔗糖,大分子的玉米淀粉作為糖源更利于對蝦腸道吸收,可能會減少腸道有害菌群對機體的危害[20],增強了對蝦免疫力,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論證。
SOD、CAT是生物體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的關鍵酶[21],二者聯合可起到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緩解自由基對機體細胞的損傷,保護體細胞安全[22]。本研究中,高投喂頻率組C2、S3、C3肝胰腺中SOD活力顯著高于S1、C1組,投喂頻率和糖源組成對南美白對蝦肝胰腺中T-AOC活性無顯著影響,但提高投喂頻率后對蝦T-AOC活性呈上升趨勢,結合對蝦生長狀,說明提高投喂頻率可增強對蝦抗氧化性能,有利于增強對蝦免疫力。
轉氨酶活性的高低可作為反映肝細胞受損傷的主要敏感指標之一[23]。AST和ALT主要功能是參與氨基酸代謝,對蝦血淋巴中AST和ALT酶活性一般較低,但當水產動物營養(yǎng)不良或是肝胰腺受損時,往往會導致血淋巴中AST和ALT活性升高[24],本實驗中血淋巴AST和ALT并未受到投喂頻率和糖源種類的影響,表現為對蝦肝體比無顯著差異。
投喂頻率會影響南美白對蝦免疫能力,但對南美白對蝦肝體比影響不顯著,糖源組成對對蝦免疫力影響相對較小。綜合考慮生長、肥滿度和體成分因素,建議今后養(yǎng)殖中日投喂5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