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課姓“語”,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首先要能找準文本中的關鍵詞語。我曾親身經(jīng)歷過一個案例: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孩子們是喜歡三味書屋還是百草園?很顯然,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我之所以這樣質(zhì)疑,完全是為了引出對百草園里景物描寫段落的教學。當學生回答“孩子們喜歡百草園”后,我又問:“這一段景物描寫中有沒有詞語能表明孩子們喜歡到百草園里去玩的?”這個問題一拋出,大部分學生都以百草園里的各種景物作為他們喜歡去玩的佐證。可其中一個同學卻完全置百草園中所有美麗景物于不顧,另辟蹊徑,從“光滑的石井欄”一句入手,給出了回答。他說:“孩子們喜歡的當然是百草園,因為他們常去那里玩耍,連石井欄都被他們的小手磨光滑了!”這一孩子的回答多么睿智!我見預設得到生成,立刻抓住“光滑”一詞展開這一景物的段落教學??梢姡肮饣币辉~應該是這一段落暗藏的教學鑰匙,找到了它,應該就是抓住了這一段落的“魂”。
讓語文課姓“語”,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文本的題目。讓我們看看《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導入設計。
師:“我的叔叔”是誰?
生:于勒。
師:剛剛我們分析了標題的結(jié)構,知道“我的叔叔”就是“于勒”,這是一個同位語結(jié)構。下面請大家快速在文中找到與標題照應的句子。
生: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師:請同學朗讀這句話。
生:(有的讀得很平淡,有的讀得很動情)
師:通過預習我們應該能確定若瑟夫?qū)τ诶帐迨宓膽B(tài)度(同情),所以我們要很動情地朗讀這句話(示范并指導學生動情朗讀)。
師:若瑟夫這樣深情地稱呼于勒,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對待于勒。請你再次速讀全文,找一找文中對于勒還有哪些稱呼?
教師從分析標題的結(jié)構入手,自然過渡到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對于勒的其他稱呼。問題設計難度不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勵學生尋找答案,接下來就可以由稱呼的變化分析于勒人生軌跡的起伏,進而分析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最后就很自然地探究小說的主旨。
讓語文課姓“語”,教師還要在讀書思維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請看錢夢龍先生在教學《故鄉(xiāng)》時的教學片段。針對學生忽然提出的“閏土為什么要把碗碟偷埋在灰堆里”的問題,他以其高度的教育敏感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可以對學生進行讀書思維方法指導的契機。于是,他沒有直接給出簡單的結(jié)論,而是運用“側(cè)向旁逸式生成”策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發(fā)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