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建筑師劉家琨作為成都生人,在川渝地區(qū)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其中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作為代表作之一在選址、用材、采光和與自然環(huán)境結合等方面都有其出色的展示。體現了劉家琨本人人文意蘊的設計思想和石刻藝術館所表達的禪宗美學。同時也將低技理念運用其中,通過設計充分發(fā)揮和利用古老文化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從而也能節(jié)約成本。
關鍵詞:劉家琨;鹿野苑;建筑;空間;光
或許是因為劉家琨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的緣故,在他的建筑設計中能熟練和巧妙的運用空間節(jié)奏和結合傳統(tǒng)文化表達出建筑的主題和情感來。這種手法讓人有種身在其中卻又妙不可言的體驗。其中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可以作為他最高程度的建筑藝術成就之一。
1、場地概況介紹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區(qū)。該場地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附近的河流為成都市的城市用水水渠,水源清澈不受污染。而且地處城市邊緣,樹林蔭翳,飛鳥相集。自然環(huán)境閑適良好。其大環(huán)境的氛圍就屬于安靜恬淡的性質,與博物館禪宗美學的主題相呼應。
2、空間感受變化的體驗
整個空間不是很大,但是設計的都很緊湊巧妙,很多細節(jié)可以慢慢體會所以不大但是會讓人流連其中,同時又是一個環(huán)線移步換景的造園手法讓人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整個建筑和環(huán)境。
2.1空間節(jié)奏的變化
進入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首先是一片空地,除了一面墻 其他兩面都是被樹林遮住。整個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起到游覽者的一個聚集作用。這塊空地就像一個大型舞臺,樹林就像一塊大的幕布,而建筑就深深的隱藏在樹林后面,把精彩的節(jié)目(建筑)隱藏在身后,給游覽者好奇和向往。
進入樹林之中是一條不長的小徑,左邊依舊是被樹林遮掩,在小徑的右側是一些石刻雕塑的展覽。用植被將每個展區(qū)分割開來。整個空間狹長安靜。
走到小徑的盡頭是一處轉折,轉折之處有一灘池水和一個展示臺。上面寫了建造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序言。在這里人們可以做 一個停留,如果說前面的小徑是點題——點名博物館的藏品為何物,那么這方長碑就可以說的起到會意的作用,將禪宗佛意告知眾人,此處的停留既是一個短暫的休息,又可以領悟博物館的宗旨。同時也是路線方向的一個轉折的提示。
轉折之后進入的是一個更加隱秘的空間,之所以是因為更加隱秘,是因為兩旁的植物更加茂密了,陽光幾乎無法照射進來,同時道路也是斜著向前延伸,你無法直接看清前面的事物、建筑。整個空間除了植物沒有任何其他的信息,整個空間變得越發(fā)的緊湊越發(fā)的神秘,偶爾還能聽到鳥鳴聲,完全的把人們的好奇心充分的調動起來。
建筑豁然開朗的出現在了眼前。前方的建筑被灑下的陽光渲染出了神圣的氣質。一條延伸上去到入口的長道引導著人的視線不自覺的抬頭仰望建筑。所有的情感在此刻達到了高潮,達到了終點。全部轉化為了崇敬之心。
整個的空間節(jié)奏主要是有開放到私密的一個漸變過程,在最后由一個很私密的場所突然轉變?yōu)殚_放的場所,這種節(jié)奏的變化也影響著游覽者的心情,調動著游覽者的心情,讓游覽者能充分的融入到環(huán)境中,融入到禪意中。最后通過建筑的展現有個情感的爆發(fā),釋放了在前面收緊的心情。得到了升華。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慢慢的感受著禪宗美學和自然風景交織起來的美麗。
2.2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的空間交織
在造園和建筑中劉家琨除了對空間的節(jié)奏有像小說一樣富有情緒的把控之外,對于建筑和園林的結合也有自己獨特的手法,達到了樹、水、建筑交織在一起的效果。建筑仿佛只是簡簡單單擺放石刻雕塑的場所,除此之外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聞到的都是自然。在建筑中大量運用窗戶將自然光照射到建筑中,同時將建筑“破”開,將溪水引入建筑中。同時也起到了調節(jié)氣溫的作用。兩個空間不再是被一堵墻生生隔斷,而是一方清水將墻體打破,使整個室內的空間感更加豐富,也把自然引入了室內,水還能給室內帶來生氣,其建筑主要是混凝土建造,而石刻也是“硬”的物質,水獨特的性質能激活空間的生命力。
2.3建筑空間中光的運用
建筑中運用了大量的、不同形式的開窗,引入了大量的自然光。在整個建筑的氣質和形象上營造除了別樣的禪意。
首先是光對于人的重要意義,從精神性、感官上都有著不同的震撼。
光線幾乎是人的感官能得到的一種最輝煌,和最壯觀的經驗。正因為如此,它才會在原始的宗教儀式中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劉家琨就巧妙的運用了不同場景下光的語言來表達建筑。
佛教是一個重視自然生態(tài)的宗教,自古以來,寺院建筑常與山林融和,不破壞森林環(huán)境;僧人修行力求淡泊簡樸,不侵犯自然資源,都是與萬物同體共生的表現。另外,歷代的高僧大德,植樹造林、整治河川、修橋鋪路、珍惜資源,倡導戒殺素食、放生護生,更是自然保育的具體實踐。
光線還節(jié)能。
首先是建筑的開場,一條長的通道把人的目光引向了上方同時陽光給建筑披上了圣潔的光輝,就像佛教一樣,給人指導和圣明。這就是開門見山的表達了主題。而在建筑內部,通過豎窗、側窗、天窗等不同語言表達了不同的語言。
主次:在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第二期的建筑中,整個建筑內部空間是個狹長的長方體,十多米的高尺度空間給人崇敬質感,只有在前面那堵墻的上方設置了長條的天窗,一片陽光灑下來,灑到了佛頭的身后,給佛頭披上了神圣的感覺。
重點:在二期二層的空間中,劉家琨又用了不同的手法引入自然觀。在雕塑的頂后方進行開窗,陽光像追光一樣打下來。每一件雕塑都像一個主角一樣在光線下展現著自己的優(yōu)雅。
觀景:窗戶不僅能將室外的東西引入室內,同時也能把室外的景物引入室內。讓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同時建筑起到了空間的展示功能和保護功能,很好的結合室外景觀。
3、結束語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的建筑空間和自然空間融合非常巧妙,同時在進入空間給人像戲劇一樣的體驗,有好奇、有震撼、有驚嘆和喜悅等各種心情。讓人充分體驗到空間的奇妙。同時又利用這種種情緒與佛教的主題所呼應、契合。是令人驚嘆和值得細細品味的建筑。
參考文獻:
[1]劉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6年第6期。
[2]劉家琨 :《此時此地》,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第110頁。
[3]劉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中國建筑》,2001年第10期。
作者簡介:
李陽(1994—),男,漢族,籍貫:山西太原,學歷:碩士,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公共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