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都有同一個話題,那就是學生作文難的問題。作文問題總困擾著我們,更有許多教師發(fā)出感慨:“現(xiàn)在的學生真是缺少生活經驗,寫出來的作文內容空洞無物?!?“我們班有許多學生的作文連語句都不通順,平時說話他們可是很有條理的,真是沒辦法?!薄拔矣X得學生的作文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那么怎樣指導學生擺脫寫作的困境而步入輕松的寫作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認為只有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個性,才能讓學生的作文憑借個性而神采飛揚。
一、注重積累是寫作的基礎
積累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寫作素材的積累;另一方面是語言的積累。 寫作就是要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要寫下來,你自己頭腦中就必須有這些材料。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擦亮自己的眼睛,多觀察身邊的世界。觀察是寫作的基本功。學生學會了觀察 , 在觀察中積累了素材,寫起作文來就有話可說。所以平時我就比較重視引導學生隨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有一次,我叫學生一篇場景的作文。那段時間學生剛舉行過校運動會,有個同學她寫了在運動會上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寫得很有真情實感,我們很多學生聽了都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
語言的積累除了學生生活中的潛移默化,語文課堂更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訓練基地。閱讀就是很好的積累手段。我平常上語文課就很重視對學生閱讀的訓練,使他們在不自覺中獲得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技巧,為寫作打下基礎。其次,盡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讓學生談自己的想法、體會、疑問;回答問題也總是要求他們盡量用自己的話,不要照搬書上的語句。通過這些手段,訓練他們口頭運用語言的能力。我覺得只有這樣厚積,學生在作文時才能文思流暢。
二、精心設計作文教學過程是寫作的保障
在作文訓練課中,教師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作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如何根據(jù)習作的要求選材;如何謀篇布局;如何遣詞造句等。
興趣是最好動力。我在上作文課前從不說這節(jié)課要干什么,而從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我設好的“圈套”。一次,我布置學生回家做個“不倒翁”。第二天一上課我就讓學生展示自己做的不倒翁,并且將遇到的困難,積累的經驗,在課堂上交流。學生一下就把手中的不倒翁舉得高高的,發(fā)言非常踴躍,也說得很有條理。最后,我說:“遇到了那么多困難,收獲了那么多經驗,請大家把自己在做不倒翁過程中感覺最有意思的事情寫下來?!贝蠹荫R上就寫起來,幾乎是一氣呵成,水到渠成。有了材料、語言的積累,還要懂得如何運用。學生往往很難從眾多的材料中挑選出合適的材料,常常會束手無策。這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把和中心有關的內容寫下來,而和中心無關的內容則要去掉。既要讓學生的思維如脫韁野馬般馳騁,又要讓他們能收住韁繩,為寫作服務。
三、放開束縛是個性釋放的前提
翻開學生作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抄襲或套作現(xiàn)象很多,材料大同小異。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不外乎學生想得個高分,照搬了《作文選》上的文章,或模仿了那上面的文章,材料也多是從這些書上“參考”來的。但教師為了學生的作文不致于出現(xiàn)偏題,文章結構雜亂等缺陷,在作文前給學生講的 “模式”也有很大的作用。
為了走出這種模式、套式作文教學的困境,我在作文教學時就很注意防止學生進入作文模式化的誤區(qū)。比如從不規(guī)定學生應該怎么開頭,怎么結尾;也很少給學生讀一些范文,讓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想空間,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怎么想,怎么說,那就怎樣寫。小學生作文和成人寫作一樣,也是一種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其勞動成果也是以語言文字為表現(xiàn)形式的,但因人而異,具有強烈鮮明的個性特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往往蘊含在個性特色之中。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審題立意,材料選擇及加工處理,文章的謀篇布局,語言文字的運用等各個方面,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加以肯定和鼓勵。最真實的往往就是最美的。
個性能夠成就“出彩”作文,“出彩”作文需要個性。因此,我們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要強化作文中的個性意識,提升自身個性張揚的力度,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和動機,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情,一篇篇靈動、富有個性色彩的創(chuàng)新作文才會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