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9點,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海域,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最長的鋼結構橋梁,也是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大橋,這項超級工程凝聚了無數(shù)人的心血。
這項超級工程的完成,離不開湖南人的貢獻。
華菱鋼鐵添彩“龍之骨骼”
港珠澳大橋如彩虹一般凌空跨海,這背后少不了華菱鋼鐵的功勞。
從2012年起,華菱湘鋼先后生產(chǎn)了4萬多噸橋梁鋼,其中超過一半用在港珠澳大橋的主橋面、側板及護板。這些橋梁鋼“寬度尺寸超過4米、平整度差不超過2毫米”,標準非常嚴苛。
此外,華菱漣鋼也提供了2萬多噸的橋梁鋼,用在橋梁護欄矩形管和鋼管樁上。
中車株洲送上防震御風“定海神針”
在港珠澳大橋的每個橋墩和橋面之間,有一個橡膠隔震支座。這個支座長1.77米、寬1.77米,尺寸為世界最大。
它像是大橋的“氣墊鞋”,“穿”上它,就如同擁有“定海神針”。無論是面臨16級臺風、8級地震,還是30萬噸巨輪的撞擊都能輕松消解其沖擊力。
這些“神針”由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時代新材研發(fā),能有效降低襲擊物對大橋的沖擊力。
此外,該公司還為港珠澳大橋提供了氯丁橡膠止水帶,成功解決水下工程的防水問題。
收費大棚由湖南建工集團承建
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后,管理養(yǎng)護非常重要。
在港珠澳大橋的橋頭,有一個現(xiàn)代化的收費大棚,它是港珠澳大橋一個地標性建筑,由湖南建工集團承建。
2015年5月,湖南建工集團派1000多名湖湘工匠,進駐大橋主體,耗時3年,完成38萬平方米的施工場地,相當于一個大型樓盤那么大。先后建成大橋管理養(yǎng)護中心、大橋管理區(qū)、東人工島工區(qū)和西人工島工區(qū)建筑主體、夜景燈光等工程。
今年9月,超強臺風“山竹”過境,湖南建工集團“建設成品”在臺風中安然無恙,建筑湘軍的實力一覽無遺。
除此之外,三一重工參與海底隧道沉管澆注工作,同時組織60臺(套)混凝土機械設備參與施工;中聯(lián)重科在2016年9月和2017年6月期間,安排兩臺500噸的全路面起重機(QAY500)進駐香港段人工島的建設,同時,還有40多臺(套)泵車、塔機、起重機等參與建橋;龍鳳機械專門設計市面上最大平臺的橋梁施工安裝車,用于港珠澳大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