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中國最高的學府北京大學又火了一次,原因竟是校長念錯字。
2018年5月4日,北大校長林建華在北大120周年校慶致辭時,把“鴻鵠(hú)志”念成了“鴻浩(hào)志”。此事一出,引起軒然大波,林建華成為網(wǎng)友們議論的對象。5日下午,林建華為念錯字道歉。不過,這封道歉信再次在網(wǎng)絡上引起爭議。
致歉信(節(jié)選)
親愛的同學們:
很抱歉,在校慶大會的致辭中讀錯了“鴻鵠”的發(fā)音。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熟悉這個詞的發(fā)音,這次應當是學會了,但成本的確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這個錯誤會使很多同學和朋友失望,覺得作為一個北大校長,不應該文字功底這樣差。說實話,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這次出錯是把這個問題暴露了出來。
上中小學時,開始的幾年沒有課本,后來有了課本,也非常簡單。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統(tǒng)。我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只有幾十戶人家?,F(xiàn)在人們很難想象當時的閉塞狀態(tài),農場離縣城幾十公里,距離雖不能算遠,但乘馬車要一整天時間。當時不但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wǎng),連像樣的書都很難找到。
…………
我寫這封信,告訴大家這些,并不是想為自己的無知或失誤辯護,只是想讓你們知道真實的我。你們的校長并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我所有的重要講話,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后不會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并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
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并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p>
再次致以歉意!
熱愛你們的校長
林建華
“北大校長念錯字”要的不只是致歉
北大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北大校長的人文素養(yǎng)自不是尋常人可比。正因如此,北大校長念錯字,在固有印象中便是不可理解、難以原諒的低級錯誤,讓人跌破眼鏡。
理性地看,一個人的文字水平乃至人文修養(yǎng)的高下,并不必然決定著當校長是否稱職,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校長能治校,為學生學習和教授學術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文字水平乃至講話水平差一點,也不失一個好校長的標準,況且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不足,我們應予理解與包容。
然而,作為北大校長不擅文字、短于人文,又不免令人遺憾。某種程度來說,名校校長其素養(yǎng)代表的不只是個人,還有高校及內在的教育導向。一段時期以來,高校不重視人文教育,教育知識化、學術功利化等問題很難讓人不與校長念錯字聯(lián)系起來。此番校長致歉,其直面錯誤的勇氣固然值得我們學習,不過簡單把念錯字歸咎于接受的基礎教育不完整、不系統(tǒng),未必合理。知名科學家中有良好人文素養(yǎng)和擅長文字的不勝枚舉,他們這方面的修養(yǎng)并非都來自基礎教育,而是重視自身人文修養(yǎng)的積累和養(yǎng)成,其功夫都在教育之外。
“北大校長念錯字”要的不只是致歉。知其不足與短板,努力加強這方面的修養(yǎng),避免類似的尷尬事件再發(fā)生。作為校長或許還應有注重大學人文教育的責任擔當,推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促進育才與育人的全面發(fā)展,無論誰任校長恐怕都需要身體力行,帶頭示范,營造大學重人文教育的氛圍。
(選自《西安晚報》,2018年5月7日)
范 曾
當代著名書畫家范曾先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國學大家,精通詩詞、書法和繪畫,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及書畫等藝術作品。但在央視播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中國詩詞、書法、繪畫之美》中,范曾竟將成語“戛然而止”中的戛(jiá)讀成了(gá)。
當時的觀眾正沉浸在他營造的古典文化氛圍中,聽到這樣的錯誤發(fā)音,怎么聽怎么不舒服。
漢字博大精深,在公眾場合讀錯字也不是林校長的“專利”。
蔡元培
北大的靈魂人物蔡元培老校長,曾經(jīng)也因為一個字而道歉。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fā)布退位詔書。3月,蔡元培就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部長。因為國家剛從專制政體轉向共和政體,作為民國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掌者,蔡元培急需人才充實力量。
此時,一位正在京師大學堂教書的胡玉縉寫了《孔學商榷》一文。蔡元培讀了很感興趣,看到了胡玉縉的才華,決定邀請其到教育部任職。
蔡元培指示下屬官員起草一封信,內容是請胡玉縉來教育部任典禮官。教育部致胡玉縉的信全文為:“奉總長諭:‘派胡玉縉、王丕謨接收典禮院事務,此諭?!?/p>
出乎意料的是,胡玉縉接到邀請信后,給蔡元培寫了一封“抗議”信。胡玉縉對其中“諭”字不爽,原因有兩點:1.“諭”字是“亡清陋習”,是專制王朝用的詞匯,現(xiàn)在都民國了,應該摒棄不用。2.“諭”字是政府中上級對下級發(fā)號施令的文體,“我”是前清的官員,跟現(xiàn)在的教育部沒有隸屬關系,你就不能對“我”發(fā)號施令,“未知從何諭起”。
對此,蔡元培寫了一封道歉信給胡玉縉,因為下屬工作失誤,自己出來承擔責任!信的內容大意是先解釋了一下邀請的緣由,之前讀了先生《孔學商榷》一文,很是欽佩。正好現(xiàn)在典禮院需要用人,所以邀請先生來(這是因為此前的“諭”中,并未交代邀請緣由)。
然后,解釋了一下,說因為公務繁忙沒有細看,導致承政廳沿用了前清的“諭”字。字句上的小毛病,希望胡玉縉大人有大量。最后,回歸正題,再次邀請胡玉縉,“民國初立,教育界除舊布新之事,所欲請教者甚多,尚祈惠然肯來,相與盡力于未來之事業(yè),敬為全國同胞固以請”。
蔡元培誠懇的道歉信,闡明緣由,承認錯誤,再次邀請。其渴慕人才的急切心情躍然紙上,看到這樣的回信,誰不會動容?
觀點博弈
觀點一
林校長在信中直面缺點,主動認錯,不掩飾,不矯情,不諉過,值得我們學習。道歉需要勇氣,寫信表明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一切,這一行為當然值得點贊。
觀點二
堂堂北大校長,把初中生都知道的“鴻鵠”二字讀錯,確實太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