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窯燒造鈞瓷始于金代,盛于元代,大約160年的歷史。古代民在制瓷業(yè)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借鑒、改進和創(chuàng)新,可謂集諸家之長于一身,形成了鶴壁窯自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元代鶴壁窯天藍釉堆塑鏤空立體龍紋雙耳三足爐殘片的發(fā)現(xiàn),為人們進一步研究鶴壁窯鈞瓷的燒造水平,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標本。
一、元代鶴壁窯天藍釉堆塑鏤空立體龍紋雙耳三足爐的工藝特征
在金元時期鶴壁窯鈞瓷生產以日用為主,其品種豐富多樣,共分為飲食器、陳設器、供器、枕臥器、玩具類、閨閣用品、文房用具、實用器、工具等九大類,燒造有碗、盤、碟、盞、杯、盒、盆、缽、罐、壺、瓶、尊、缸,還有筷子籠、油漏子、湯壺等。其窯址遍布城鄉(xiāng)各地達百座,元代鶴壁窯就已成為中國民間鈞釉瓷的燒造中心和集散地。其燒造的鈞釉瓷香爐有天青釉三足爐、天藍釉紫斑三足爐、月白釉三足爐、天藍釉貼獸面雙耳三足爐、天青釉貼獸面寶相花雙耳三足爐、天藍釉紫斑貼寶相花雙耳三足爐、灰青釉貼塑雙耳三足爐、天藍釉堆塑獸面雙耳三足爐、蟹青釉雙耳三足爐、天藍釉紫斑貼花雙耳三足爐、豆青釉素面雙耳三足爐、青釉紫斑八卦爐等,其釉色窯變十分豐富。器形有琴爐、案爐等,香爐小至幾厘米,大至三四十厘米不等。還發(fā)現(xiàn)有方形香爐的標本,但基本以圓形居多。
元代鶴壁窯天藍釉堆塑鏤空立體龍紋雙耳三足爐殘片標本,其胎質為灰白色,釉色瑩潤,龍身上的鱗片呈現(xiàn)出淡黃釉色,使得龍體鱗光無限,栩栩如生。該爐壁厚在1-1.5厘米之間,口徑在13厘米左右。爐沿至爐頸部處堆塑一四爪行走立龍,龍高約9厘米,龍身殘長20.5厘米(圖1)。龍頭回首相望,張牙舞爪,龍信而吐(龍嘴上唇與龍耳、龍角殘缺),龍眉劍挑,獅鼻朝天,虎目圓睜,十分威武。龍身扭轉呈“S”形狀,鱗片為一片片堆塑而成,四爪抓于爐腹上部位,龍爪脛部鏤空,龍尾殘缺,從殘部看龍尾甩在爐耳之上。龍的前爪殘缺,第三爪藏于腹下,都能查看出其部位。爐頸部貼一寶相花,爐腹上部堆塑蓮葉一張,葉中像一塘碧水,水中臥一只鴛鴦鳥,其鳥含情脈脈,回頭相望。爐耳下也堆塑一張蓮葉,葉中游戲一只鴛鴦鳥,其鳥酷似在舉頭嗚叫,呼喚前面的伴侶,十分傳神動人(圖2)。其堆塑鏤空立體龍紋標本,給人們展示出元代鶴壁窯工匠們精湛而高超的技藝,龍身呈半圓立體堆塑,片片龍鱗,可見其匠心獨運。
二、元代鶴壁窯天藍釉堆塑鏤空立體龍紋雙耳三足爐的燒造技藝
金代鶴壁窯以燒造無耳鬲式爐為主,爐體滿釉到底,造型有短頸扁腹三足爐、直頸扁腹三足爐、直頸鼓腹三足爐等造型。而元代以雙耳三足爐為代表,其爐的立耳塑造出千姿百態(tài)的形狀,爐體由素面演變?yōu)闋t上裝飾各種圖案,采用貼花、貼獸頭、貼鳳鳥、貼人物、貼花塑獸、塑卦紋至堆塑立體龍紋等工藝,爐由簡約至繁縟,體現(xiàn)出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追求。此件香爐的堆塑鏤空工藝極其復雜:首先是瓷土原料的選用,研磨、淋泥、陳腐、醒泥,釉料配比等工序。在此基礎上,第一步是拉坯成型爐體;第二步是做爐的雙耳三足;第三步是做爐身上裝飾點綴的部件,制作的手法有搓、捏、盤、堆、雕、模印等;第四步是修坯和貼塑拼裝各個部件;第五步是進窯素燒;第六步是掛釉;第七步是再進窯燒造。看似簡單從選礦到成品,其操作流程達數(shù)十道工序。從發(fā)現(xiàn)的鶴壁窯爐結構上看,大的窯場采用馬蹄形窯,小的窯場采用饅頭窯。鈞窯瓷器的燒造,采用兩次裝燒法,先素燒,溫度需掌控在960℃左右,掛釉后再次裝燒,火候應掌控在1280℃左右。由于燒造火候難以把控,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如窯體發(fā)生跑風漏氣現(xiàn)象,或者燒造溫度達不到所需的火候,就會出現(xiàn)大量的殘次品。從遺棄的灰坑中,可發(fā)現(xiàn)丟棄砸碎的跑釉、縮釉、窯裂、窯粘等廢棄品。鶴壁窯工在長期的燒造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試驗、吸收、改進、創(chuàng)新,掌握了還原火焰窯的燒造技術,燒造出了五色斑斕變化無窮的窯變釉色。元代鶴壁窯天藍釉堆塑鏤空立體龍紋雙耳三足爐殘片的問世,就充分證明了其制作燒造的難度,此爐是元代燒造工藝集大成者,雖殘猶榮,為研究元代鶴壁窯鈞瓷香爐的制作工藝與燒造技藝,提供了一件珍貴的標本。
總之,元代鶴壁窯天藍釉堆塑鏤空立體龍紋雙耳三足爐,如果是一件完整器,遐想二龍交匯于爐體之上,爐腹上貼塑寶相花或者荷塘之趣,爐中冉冉升起裊裊青煙,是何等景象呢?此件罕見的爐上立龍,不僅使人驚嘆的其技藝,還使人看到古代先民留給后人無價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文化遺產,和900多年前先人的聰明才智與工匠精神。在秉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下,應積極挖掘、利用、弘揚、傳承“工匠精神”,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為新時代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讓中原古陶瓷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出新的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