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科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隨著我國教育方法的不斷改革,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和民族發(fā)展、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對未來人才素質的需要,是科學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俗話說:習慣決定命運,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些話似乎有些絕對,但良好的習慣對人生的確太重要了。一個好的習慣可以受益終身!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一步一步邁進科學的殿堂,走向知識的高峰。針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習慣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培養(yǎng)" 科學" 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102
一、養(yǎng)成積極發(fā)言和認真傾聽的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貪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要想讓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課堂上坐四十分鐘,安安靜靜地聽課,對很多孩子來說都很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不應該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單純地講課,而可以換一種方式,以玩促學,通過一些小游戲、小實驗,讓學生得以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只要學生有興趣,就會認真傾聽、積極發(fā)言、主動參與,在玩樂中學習,就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對學習、對知識掌握情況明顯會好很多。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些學生在聽別人講話時只聽表層的含義,不能把握所聽的內容的本質,我引導學生聽話時要不斷動腦思考,聽清講話人的思路脈絡,以便又快又準的做出反映。
二、養(yǎng)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外界信息輸入的窗口。觀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需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yǎng),“看見了”不等于“觀察到了” 如:牛頓就是從大家熟視無睹的蘋果落地現象,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伽里略就是從教堂吊燈擺動現象,得出了單擺的等時性。觀察并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fā)思考,如:用酒精燈加熱物品時,本該觀察被加熱物發(fā)生的現象,但有些學生卻只看到了酒精燈的火焰在跳動。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只有帶著明確具體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觀察的準確、全面、細致。所以要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方向,養(yǎng)成有意識、有目的的觀察習慣,這才是真正的觀察力。
三、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币蓡柺菍W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是發(fā)現的基石、智慧的開端。有效的科學探究不僅要關注學生探究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喜愛追根溯源。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問的特點,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如《沉浮》一課中橡皮泥會沉入水中,為什么把橡皮泥做成小船會浮在水面上,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遇到這些問題,學生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設計實驗去探究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尋求老師的幫助和解答。教師適時適度地發(fā)揮作用,才能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從而使探究活動持久、有效的進行下去。
四、幫助學生學會質疑,養(yǎng)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鉀Q一個問題是尋求了答案,而提出問題,從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如《蒸發(fā)》教學時,教師通過生活中洗完澡后,渾身感覺很冷,我們身上的水到哪兒去了?……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努力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鼓勵學生質疑,采取巧妙問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極為有用的,因為這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充分實現自主化的學習過程。
五、養(yǎng)成“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往往是樂于動手,但不善于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所以科學教育要養(yǎng)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即動手之前先動腦。讓學生“想好了再做”,是讓學生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動腦是為了動手的順利進行,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只有讓學生動手和動腦緊密結合起來,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才能隨之提高,能在動手動腦中提高科學素養(yǎng)。
六、注重培養(yǎng)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探究中經歷失敗未必是壞事,如果老師能用賞識的眼光積極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復實驗,重新成功,學生會收益很大。如學生用酒精燈給試管加熱時,為什么有的組操作實驗很成功,而有的組,值到探究完成也沒有完成加熱的任務,教師要激勵學生合作討論、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實驗沒有成功。如:沒有用酒精燈的外焰,試管擺放的位置有誤……這樣對待“失敗”,學生收益非淺,因為強烈地自發(fā)地反思過程,能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實干的膽略,處事的機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善于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確看待“失敗”,使之成為獲得鍛煉和發(fā)展的契機,通過總結反思,使學生在成敗中皆受益。
習慣是一種慣量,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要比那種沒有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人以及養(yǎng)成不良學習習慣的人具有較大的潛在能量。因此,一個好的習慣可以受益終身!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一步一步邁進科學的殿堂,走向知識的高峰。
總之,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小學科學教育,養(yǎng)成小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將決定著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追求科學甚至會對他們一生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