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越來越重要。依托地方特色開發(fā)潛在的化學課程資源不但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而且也能展示當?shù)氐牡赜蛱厣?,彰顯化學教育的人文性,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本文以浙江省溫嶺市地方三大特色文化(海洋文化、鹽文化、石文化)為對象,挖掘化學課程資源,探析其在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并期望能夠?qū)ζ渌麉^(qū)域文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起到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化學課程資源 地方特色文化 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33
化學課程資源是化學教學的知識載體,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養(yǎng)載體,需要教師對化學課程資源進行開發(fā)并加以合理利用。地方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深厚的歷史淵源,依托地方特色文化開發(fā)潛在的化學課程資源對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滿足學生多元化發(fā)展需求、彰顯化學教育的人文價值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以浙江省溫嶺市的地方文化為主線,具體論述依托當?shù)靥厣幕幕瘜W課程資源開發(fā)及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依托海洋文化的化學課程資源開發(fā)與教學應用
(一)溫嶺海洋文化
溫嶺臨海,廣博的海洋中蘊含著豐富的物質(zhì)資源,包括在化學物質(zhì)方面所有與海相關聯(lián)的物質(zhì)存在及生產(chǎn),如海水中溶解有各種鹽分;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海水中的有機物質(zhì);海水淡化;海水曬鹽等等。此外,海洋中還蘊藏著大量的非物質(zhì)資源,包括在精神方面所有與海洋相關的觀念意識,如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fā)與保護;與海洋相關的風土人情;大海浩瀚廣博的精神等等。
(二)溫嶺海洋文化資源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溫嶺海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化學課程資源的寶庫。以人教版化學教科書必修1和必修2為例,教材中與海洋資源直觀、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主要有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jié)“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必修2第四章“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以蘇教版化學教科書化學1和化學2為例,教材中與海洋資源緊密結合的知識主要是化學1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zhì)”;化學2專題4“化學科學與人類文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實際生產(chǎn)、生活的真實情境,采用任務驅(qū)動、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氛圍中更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例如,依托地方海洋文化資源,以“海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主題開展教學,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在探究性學習中不斷遷移應用。
(三)教學應用實例
片斷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自古以來,溫嶺人臨海而居,是大海的兒女,廣博的海洋中蘊含著豐富的物質(zhì)資源,其中有一類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調(diào)味品就來自大海,大家知道是是什么嗎?
【生】食鹽。
【師】沒錯,我們吃的食鹽主要來自大海,食鹽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鈉元素和氯元素,從而保持人體體液平衡。其中氯元素是最重要的“成鹽元素”。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片斷2:課外拓展。
【師】海洋是包括氯化鈉在內(nèi)的巨大的資源寶庫,據(jù)探測,海洋中含鹽3%主要為氯化鈉,此外,因還有氯化鎂、硫酸鎂等鹽類,致使海水既咸又苦,不能直接飲用,同學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感受過海水的咸味呢?那么海水中含有哪些離子呢?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課后以小組的形式合作探究,大家可以通過上網(wǎng)查閱資料等形式進行信息搜集和整理歸納,下節(jié)課將進行小組分享和交流,進一步來感受海洋的魅力!
二、依托鹽文化的化學課程資源開發(fā)與教學應用
(一)溫嶺鹽文化
作為人類生活的必需品,鹽與人類相伴而生,溫嶺豐富的海水資源造就了溫嶺的鹽文化。其中海水曬鹽的鹽田工藝是我國古老的制鹽方法,主要是利用蒸發(fā)原理和結晶原理,蘊含著豐富的化學原理和系統(tǒng)的實驗操作,這種從海水中提取粗鹽的方法雖然古樸,卻一直沿用至今,在溫嶺的農(nóng)村,家家戶戶依然會選擇海水曬成的鹽作為家庭的調(diào)味品。
(二)溫嶺鹽文化資源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以人教版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教科書九年級下冊為例,教材中與鹽文化資源直觀、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主要有第九單元“溶液”及第十一單元課題1“生活中常見的鹽”。將溫嶺鹽文化融入到化學教學中,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是課堂理論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與溶液相關的概念,如飽和溶液、溶解度、結晶等,同時加深對粗鹽提純原理及實驗內(nèi)容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化學教師可以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模擬鹽文化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感受制鹽技術的發(fā)展和地方鹽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學習化學知識;第二是課外教學實踐,根據(jù)教學條件和教學實際情況安排鹽場參觀實踐活動,將課堂從教室轉(zhuǎn)移到現(xiàn)場,進行現(xiàn)場情景化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習鹽農(nóng)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制鹽態(tài)度。
(三)教學應用實例
片斷1:創(chuàng)設“海水曬鹽”情境。
【師】我們吃的食鹽主要來自哪里?
【生】海水。
【師】同學們,如何利用海水得到食鹽呢?
【生1】將海水放在太陽底下曬曬就有鹽了。
【生2】將海水蒸發(fā)。
【生3】可以使用曬鹽的儀器。
【師】在實際生產(chǎn)中具體是如何曬鹽的,接下來我們一同觀看家鄉(xiāng)鹽場曬鹽的視頻。(放映“海水曬鹽”的視頻)
片斷2:課外拓展。
【師】海水通過何種工序能夠得到我們生活中所需的食鹽呢?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課后以小組的形式合作探究,大家可以通過上網(wǎng)查閱資料、實地參觀采訪等形式進行,搜集信息和材料后可通過撰寫調(diào)查報告、制作專題圖片等形式進行整理歸納,下節(jié)課將進行小組分享和交流,進一步來感受海洋的魅力!
片斷3:課外參觀鹽場。
【師】在溫嶺沿海一帶,曬鹽的場景十分常見。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海水曬鹽的原理、過程及粗鹽的提純,那在實際生產(chǎn)中鹽民們究竟是如何曬鹽的呢?老師將帶領大家一起參觀鹽場,感受海水曬鹽的全過程。
三、依托石文化的化學課程資源開發(fā)與教學應用
(一)溫嶺石文化
溫嶺石文化歷史悠久,硅酸鹽巖大面積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石景觀的巖石種類都以火山巖為主,二氧化硅的含量較高,同時,巖石有碳酸鹽巖,比如溶洞奇觀,也有硅酸鹽巖,而溫嶺石景觀的巖石大多屬于硅酸鹽巖石,在地殼中分布廣泛,是大多數(shù)巖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溫嶺石文化資源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溫嶺石文化為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講授提供了教學資源,主要為硅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以人教版化學教科書必修1為例,教材中與石文化資源直觀、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主要為第四章第一節(jié)“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以蘇教版化學教科書化學1為例,教材中與石文化資源直觀、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主要為專題3“從礦物到基礎材料”第三單元“含硅礦物與信息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資料和結合生活經(jīng)歷深入了解關于巖石的成分、形成過程、物理化學性質(zhì)等相關內(nèi)容,以學生熟知的地方特色巖石景觀作為教學的主線,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實現(xiàn)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教學應用實例
片斷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溫嶺的石景觀十分出名。最為典型的石文化代表為“空中花園”方山頂、望眼欲穿石夫人和鬼斧神鑿長嶼硐天,《嘉靖太平縣志》記載了南宋高宗時期的異才神童,傳其五歲作詠石夫人詩,同學們,通過課前的資料查閱你們知道溫嶺石景觀的巖石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么嗎?
【生】討論,有多種答案。
【師】溫嶺最具代表性的石景觀的巖石種類都以火山巖為主,屬于硅酸鹽巖石,二氧化硅的含量較高。硅是一種古老而又具有青春活力的元素,含硅化合物及其產(chǎn)品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
片斷2:課后探索。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二氧化硅和硅酸,而家鄉(xiāng)也擁有深厚的石文化底蘊,同學們在周末可以與父母或同學朋友同行,登上石夫人峰盡覽溫嶺風光、游覽長嶼硐天感受千錘百煉的硐天石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感受硅元素的魅力。同學們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日記、板報、手工藝品、宣傳畫冊等記錄自己的感悟,加深對于本節(jié)知識的理解,之后同學間共同分享交流。
四、總結
我國地域遼闊,而地方文化在當?shù)靥囟ǖ臍v史和地理環(huán)境下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依托地方特色文化來開發(fā)化學課程資源并將其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中,極大地凸顯了地方優(yōu)勢,使得家鄉(xiāng)資源具有教育價值,實現(xiàn)了從課本內(nèi)容到現(xiàn)實的延伸和拓展,圍繞現(xiàn)實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化學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化學的思維能力。每個地方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文化和歷史發(fā)展,作為教師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善于發(fā)現(xiàn)并挖掘地方教學資源,深刻理解學科本質(zhì),用文化熏陶學生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嚴贊開,衷明華.潮州文化走進大學化學課堂的實踐與反思——以一堂綜合性化學實驗課的教學改革為例[J].化學教育,2014(22):34-36.
[2] 李德江,張澤平,羅家文.高建榮區(qū)域文化在校本課程資源中的開發(fā)與利用——以浙江省婺文化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2):41-43.
[3] 陳輝.溫嶺石文化初探[J].臺州學院學報,2011,33(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