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海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一個詞叫“美麗富饒”。南雄市珠璣鎮(zhèn)群山環(huán)繞,山青水秀,云霧繚繞,美麗得如仙人居所,但這幾年我到珠璣鎮(zhèn)支教,卻發(fā)現(xiàn)“美麗”其實并不一定“富饒”。珠璣鎮(zhèn)美得只剩下顫顫巍巍的窮鄉(xiāng)僻壤,年輕人都去了繁華富貴之都。終日與蒼山古木為伍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珠璣,雖經(jīng)濟不發(fā)達,孩子們卻出奇的有錢,孔乙己狀“排”出好幾張百元大鈔的孩子不乏少數(shù)。運氣好的日子,一不小心撿到面值不等的人民幣,那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學校沒有搖錢樹,緣何落錢繽紛?
原來,孩子們早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爸爸媽媽寄來的錢,爺爺奶奶常把它放在枕頭下或抽屜里。在需要的時候,孩子就隨手抽那么一兩張,一共在家里拿了多少錢,爺爺奶奶不知道,他們自己也記不清了。可這是沒辦法的事呀!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一不留神就忘了,而孩子們一天到晚要買的東西可不少:辣條、冰棒、珍珠奶茶、植物殺、賽爾號卡、積木拼裝,還有同學昨天買的手表,今天買的遙控飛機,現(xiàn)在吃的三角脆,他們都想要。
用錢能解決的事,對于大部分留守兒童來說,只不過是小事一樁。最大的煩惱是,剛掏出一張百元大鈔買東西,旁邊一個眼尖的大喊一聲:“我告訴你的爺爺奶奶(老師),你偷錢!”唬得聰明的忙用手里的東西或錢打發(fā),數(shù)學不好的同學,更愿意從口袋掏一兩張“紅牛”平息此事。孩子們從此發(fā)現(xiàn)了錢的神奇:沒人陪我玩,枕頭下的錢會瞬間讓自己擁有無限的超能力;不想寫作業(yè)、不想挨老師批評,總有人愿意為錢做出犧牲……“分贓不均”時,便是事情敗露時,老師告訴家長,而家長此刻最關心的是孩子口袋里還有沒有錢。有,拜托老師幫忙保管,沒有,就算了,此事也就翻篇了。厲害一點的爺爺奶奶,頂多讓孩子回家吃一頓“麻辣鞭子”。錢依舊該放哪放哪,爺爺奶奶也很無奈:錢放得太好,自己找不到怎么辦?
我的教育學老師鐘雪梅曾反復教導我們:“教師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的?!薄皞}廩足而知禮節(jié)”,財富將是每個孩子必須面對的人生主題之一。作為一位山區(qū)的支教老師,我能做點什么呢?鐘老師說:“國外許多國家已經(jīng)把理財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不要說美國、法國、德國等發(fā)達國家,泰國教育部的德育計劃都已經(jīng)把理財教育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要求學生系統(tǒng)學習理財知識,形成理財能力。你可以先在留守兒童中做個嘗試和探索。”
近幾年,為了更好地關愛留守兒童,南雄市少年宮積極行動,倡導農(nóng)村學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放學一小時”和“陽光周末”活動。消費、理財是鮮活的知識,學生樂意學;學校領導覺得理財教育既解決了學生“小偷小摸”的問題,又面向未來;最重要的是,用理財教育為留守兒童點一盞心燈,點亮他們的幸福人生,是我心心念念的美麗未來的幸福事業(yè)。乘著鄉(xiāng)村少年宮進校園的東風,理財教育就這么愉快地起航了。
夢想是美好的,但要從哪里開始,得費一番思量。畢竟我們沒有教科書,沒有前人之鑒,一切探索都是孤寂的。教什么,怎樣教,我們不斷地構(gòu)思、探討、反思。當然,我們也是自由的,沒有教材和成績捆綁,我們可以信馬由韁。什么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最有用,我們就做什么;哪些理財能力需要加強,我們就在這方面多花一些時間訓練。
我們的理財教育從教孩子們認識錢開始。我們拿來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各種面值的錢,讓他們了解每種錢幣所代表的不同價值。為了讓他們學會區(qū)別真假錢幣,我們請來了學校對面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工作人員給孩子們上課。小康甚至拿起真假兩張錢幣,好奇地放在鼻子邊,聞聞這張,聞聞那張,想嗅出點區(qū)別來。之后,我們把辨認真假錢幣作為課前10分鐘的熱身活動,學生很快就能區(qū)分了,三年級的小杰表現(xiàn)出超常的天賦——閉著眼睛細細一摸,就能判斷真假錢幣,他也因此被珠璣圩鎮(zhèn)的小販們戲稱為“人工智能驗鈔機”。
在知道錢幣的價值之后,我們開始教學生估算商品的價值。當全班同學都能在課室里正確估算老師帶來的商品的價值后,我們就帶著他們到圩鎮(zhèn)上估算各種商品的價值,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事。不知不覺,他們養(yǎng)成了習慣。一個周末,我在市場買東西,碰到小松,他邊與我打招呼,邊用他那“掃二維碼”似的眼睛仔細打量我手里的東西,說:“老師,你手里的這條魚有兩斤三四兩吧!”我一驚,暗自想道,再這樣訓練下去,生產(chǎn)電子秤的廠家大概要倒閉了——這條魚確實是兩斤半不足兩。小松受到鼓勵,得意地“賣弄”起來:“你手里的這些東西,價值大概七八十元,準確一點說,應該是七十五到八十元之間。”
可能是因為孩子們特別喜歡跟在老師后面估算各類商品價值,可能是這種教學受到圩鎮(zhèn)來來往往人們的驚嘆、贊賞和家長們的一致認可和感激,也可能厚積是為了薄發(fā)……這部分教學活動,我們持續(xù)了很久,甚至可以說戀戀不舍。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看到日本青少年成長中心在花旗集團的資助下,辦了一個“學生城”。繁華的商業(yè)街被搬到了學校里,學生在其中的銀行、便利店、公司中努力“工作”,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老師們豁然開朗,興奮地聚在一起磨課——我們知道理財教育可以走得更遠,理財課可以向更深的層次探索。
我們用大富翁游戲里的錢,跟學生一起進行職業(yè)扮演。孩子們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yè)。剛開始,孩子們都搶著做售貨員,其他職業(yè)沒人選擇,因為他們不了解許多職業(yè)的特點,而且覺得售貨員這份職業(yè)比較好玩,至于工資待遇,則不是他們考慮的因素。我們就趁機讓他們了解不同職業(yè),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扮演和體驗。
隨著課程的深入,孩子們職業(yè)扮演的“世界”不再海闊天高,變得越來越小。比如,我們組織孩子們組成一間學校,有人當校長,有人當教導主任,有人當?shù)掠魅?,有人當老師,有人當門衛(wèi),有人當勤雜人員,有人當學生,有人當家長……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lián)系起來,用“大富翁錢”流通。一個星期后,我們又組織他們組成一個廣告公司,有當老板的,有當設計的,有做會計的,有跑業(yè)務的……廣告公司之間有競爭也有合作,要業(yè)績,也要創(chuàng)新。小健是個“設計師”,沒干幾天,就發(fā)現(xiàn)公司“分配不均”,存在“貧富差距”:動手的不如動腦的,動腦的不如動嘴的(領導)。于是,雄心勃勃的孩子們提議由他們自由組合,創(chuàng)立各種各樣的公司,在老師、同學間做生意,看誰賺的錢最多。
這個活動前后辦了兩個多月。孩子們的“公司”五花八門,有花店、包子店、快遞公司、表演公司、套圈圈公司、舊書交易公司,有些甚至根本無法在社會上找到原型。小君的公司只有兩個人和兩個魔方,他們本來想開一個教人家玩魔方的公司,可是開張那天,看熱鬧的人多,付費學的卻沒有。如果他們不表演魔方,連看熱鬧的人都沒有。兩人只好停業(yè)整頓,重新開業(yè)之后,變成了魔方挑戰(zhàn)賽,誰贏了可以拿到獎金,輸了的得交錢。慢慢,輸了的不來光顧生意,贏了的賴著不走,眼看公司就要倒閉,他們只好又停業(yè)整頓。這次變成了他們負責招攬顧客和提供服務,顧客自由組成挑戰(zhàn)雙方,他們通過收取服務費賺錢。還有小琴和小姬,不知從哪里借來幾條毛茸茸的小狗,成立了狗狗出租公司。小狗很可愛,沒多久就被全部出租完畢。同樣沒多久,小狗要么自個兒跑回主人家,要么被擔心孩子被狗咬的家長送回來了。公司沒幾天就倒閉了。
沒有人知道“小偷小摸”的問題什么時候消失了,也沒有人記得孩子們從什么時候開始學會了記賬、儲蓄、計劃消費、體貼父母……給孩子點一盞燈,孩子就會沿著光明前行;給孩子一個舞臺,孩子就會還你一種不一樣的精彩。他們就像留守在珠璣的弱草羸樹,只要有點雨露,他們就會迎著陽光,嗖嗖地向上成長。他們總在不經(jīng)意間給你驚喜:數(shù)學基礎差的小昊,只要把應用題改成錢幣買賣問題,所有的問題對于他都不成問題;愛吃零食不吃飯的小玲,現(xiàn)在不但能抵制住零食的誘惑,健康飲食,還能像其他同學一樣利用假期做點小本生意,鍛煉自己。去年大年初三,我在街上遇到小臻,他興奮地說:“老師,我發(fā)財了,發(fā)大財了!我今天晚上掙了三百多塊錢?!痹瓉硇≌榈膵寢屧诰W(wǎng)上幫他批發(fā)了一些孔明燈,批發(fā)價1.7元一個,市場價15元一個。能夠靠自己在一天掙兩三百塊錢,對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喜悅和成就。
最初對留守兒童進行理財教育,源于我的教育情懷:哪怕有一天,這些留守兒童不能考取公務員、教師,不能開廠做老板,不能實現(xiàn)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偉大夢想,但他們還可以告訴自己:“‘天無絕人之路,至少我還可以像小時候一樣,在市場擺個地攤,養(yǎng)家糊口。”
現(xiàn)在我覺得,這一代孩子只要勤勞苦干,是不可能窮困潦倒的,理財教育會讓他們在不同的掙錢體驗中,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掙錢的路,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成為一個有底線、有操守、有精神追求、有生活質(zhì)量的“生意人”。
理財教育開展到現(xiàn)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想法,迫切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和我們一起呵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欄責任編輯 王思靜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