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飛
摘要:線作為一種抽象繪畫元素,在繪畫中我們往往專注于線形多變的美感卻忽略了其內(nèi)部力量,故本文從畫家克蘭兒時生活壞境入手,由內(nèi)、外兩個方面分析克蘭的抽象表現(xiàn)繪畫作品,來探索其抽象表現(xiàn)繪畫作品中線形藝術的根源。
關鍵詞:線 抽象表現(xiàn)主義 自身體驗 情緒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4-0056-03
回顧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抽象表現(xiàn)主義作為一種藝術觀念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20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束,整個美國社會的人文主義精神得到空前的覺醒,藝術家們慢慢對人的本性進行思考,對人文精神研究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應運而生。它的存在成為構成西方現(xiàn)代藝術框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抽象表現(xiàn)主義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藝術以呈現(xiàn)自然客觀形象的唯一藝術形式,轉向藝術家個人內(nèi)心表達的多元化藝術形式。
一、克蘭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與線元素的情結
拉塞爾認為,畫家的任務是釋放他們選中的媒體中潛藏的內(nèi)在生命力,以此來創(chuàng)造出一個前所未有地表現(xiàn)“整個自我”的最終形象。[1]
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和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1904-)那樣通過自身動作體驗和媒介質感來表現(xiàn)自我的藝術家,另一種是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2-1970)那樣選擇大面積色塊造型來表達個人內(nèi)心情感的藝術家。盡管他們在繪畫語言上有些不同,但他們都是為了表現(xiàn)自我。弗朗茲·克蘭(Franz,Kline,1910-1962)的繪畫像波洛克那樣通過自身動作體驗來表現(xiàn)自我的藝術家。弗朗茲·克蘭受當鐵路工人繼父的影響,從小喜歡觀察蒸汽機車的運動軌跡,以至于他后來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圍繞運動中的蒸汽機車進行創(chuàng)作的。蒸汽機車和鐵路軌道的線形呈現(xiàn)啟發(fā)了克蘭的線形繪畫語言,他長期用線作為圖案元素的速寫訓練。一次偶然利用幻燈片展示速寫草圖的機會啟發(fā)了克蘭,呈現(xiàn)在眼前是一種自由、灑脫、具有動感的大尺寸的黑白抽象作品。
抽象語言會使我們學會提煉和概括一切事物,剔去繁瑣的細節(jié),提取出具有節(jié)奏變化的視覺美感元素??v觀古今中外,從原始藝術到現(xiàn)代藝術,從中國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帛畫藝術到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壁畫藝術,線藝術都表現(xiàn)出其自身的魅力。這樣由線元素構成的畫面吸引了很多畫家的熱愛,同時也包括弗朗茲·克蘭??颂m運用 “線”作為自己的繪畫元素,以簡約的語言描繪自然世界,展示出“線”元素自身的魅力。對于“線”的解釋,我們平時所看的線都可以理解為由點內(nèi)部作用留下的軌跡,也可以歸納到面中去。換言之,線不是客觀存在物,其自身就是一種抽象的繪畫語言。抽象的繪畫語言抽離了具象信息,以簡約的藝術形式表述藝術家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它為藝術家的當代性意識的產(chǎn)生提供了可能性,用線作畫為個人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提供了可能性,這也為以后克蘭繪畫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想起1939年馬蒂斯在一篇為自己素描辯護的文章中這樣講過:“我的線描作品是我的情感最直接最純粹的表達?!盵2]
二、克蘭抽象表現(xiàn)繪畫中的線形藝術
“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獨立的線或繪畫的形就是一種元素。就內(nèi)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躍在其中的內(nèi)在張力?!薄?康定斯基[3]
任何事物都可以從內(nèi)在和外在的兩個概念來分析,但這兩個方面都與事物本身相關。繪畫中,任何物象都可以通過線形意識來歸納和概括。作為最熟悉的繪畫形式,我們往往專注于線形繪畫變化莫測的外在形象卻忽略了存在其內(nèi)部的張力和方向。線作為繪畫的一種元素,可以被理解為由內(nèi)在力量和運動方向相互作用留下的或虛或實,或進或退,或粗或細的痕跡,是運動的實際結果。
(一)外在
考察克蘭的作品,我們可以觀察到線形藝術的魅力。就外在而言,主要從畫家用線形的筆觸和強烈的黑白視覺效果兩方面來分析。筆觸在20世紀后的繪畫藝術中作為一種重要的形式因素得到了強化使用。筆觸作為一個獨立體而存在,不再是停留在畫布表面上的一層皮膚,而是成為表達畫家內(nèi)心情感和塑造物象的語言因素。在1957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繪畫第2號》(圖1)中,畫家大膽灑脫的用筆,呈現(xiàn)出張弛有度的線性軌跡,在白色筆觸上涂上一層黑色運筆,多次黑與白兩個色塊相互疊加覆蓋透出或黑或白的筆痕。畫家不會輕易把畫面涂滿,留出畫布原本的樣子展現(xiàn)其質感中美感。運筆時,筆觸間不會完全縫合,有的擠壓,有的分離。變化莫測的筆觸,有了呼吸,有了生機,就像人類有了呼吸才會有生命。進入20世紀以后的西方繪畫呈現(xiàn)一種簡約的視覺狀態(tài),除去表面上繁瑣的細節(jié),分解傳統(tǒng)繪畫中諸多元素組合的結構,重新簡化結構。“黑與白”色塊的極簡搭配更是追尋色彩終極之美的簡約狀態(tài),展現(xiàn)色彩的修養(yǎng)與內(nèi)涵??颂m猶如素描形態(tài)的繪畫形式給觀者帶來一種具有戲劇性的線形藝術。畫面大尺幅的黑與白對比,強勁有力的線形結構構成了畫面強烈的視覺效果,在有限畫布上,以強烈的視覺藝術語言對具象物象幾何化、簡約化,擺脫了對客觀物象的描摹和再現(xiàn)。畫面呈現(xiàn)出簡化色彩去除繁瑣的顏色,使畫面黑與白相互交替的兩色利用黑白兩色的均衡,把繪畫改變?yōu)榘咨臻g上的黑色實體結構。筆觸成為畫面的主體,黑色主體形成的正形與白色背景形成的負形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結構,使空間得到無限擴展,看上去有些混亂,卻蘊涵著建筑中的某種永恒性和不變性,有些地方為了畫面構成的需要對線進行了取舍。
(二)內(nèi)在
線是一種豐富的繪畫語言,不僅可以通過外在構成表現(xiàn)時間與空間以及物與物結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通過自身內(nèi)部力量改變其強弱??刀ㄋ够J為,線在幾何學中被理解為由點運動產(chǎn)生的,點的內(nèi)在力量和運動方向組成了任意線。
觀者從畫面中看到的運動僅僅是視覺形狀向某個方向的聚集,它傳遞的是畫家內(nèi)心的一種情感,而不是一種物理性的驅動力。
每個畫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情感和特質??颂m從小與火車結緣,其作品大多表現(xiàn)的是火車在軌道上的速度感和整體感。畫面中筆觸沉著有力,虛實相依,收放自如,含有運動感的張力。偶然間出現(xiàn)繪畫中顏料留在畫布上的點滴,這是畫家克蘭擁有某種情緒在作畫,而這種情緒又作用在畫家自身,通過動作體驗表達畫家的內(nèi)心感受,這可能是繪畫意義所在吧。
克蘭在一次與《生活和藝術》雜志記者塞弗斯特交談中這樣講:“運動感,即使形式本身是靜態(tài)的也得如此。換句話說,有種特別的靜態(tài)或凝重的形式,這種形式依賴于經(jīng)形式而轉變成的體驗;于是形式就確實擁有某種情緒了。當形式有了這種情緒時,繪畫才成其繪畫;反之,即使一些圖畫有著能引起人們極大興趣的形式或什么的,對我來講也不算繪畫。”[4]線條的內(nèi)部力量是基于畫家自身的情緒,而不只是為了展現(xiàn)客觀物象的具體形態(tài),更多的是傳遞畫家的具體情感。
品察克蘭作品《無題》,畫家強調自身的體驗,在行動中追求一種不可重復的偶然性,使不同方向的線形穿插給觀者視覺上傳達出在特定空間內(nèi)的穿梭。線形筆觸是實物主體的,畫家的情緒張力通過自身體驗使線條筆觸或粗或細、或長或短以及不同的形狀和方向。畫面下半部分兩條主要下降楔形筆觸向右下方運動表現(xiàn)出不穩(wěn)定性,而左下方的線性筆觸呈現(xiàn)向右上方運動的趨勢,把向下的力拉回來打破了這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畫面中這樣運動力的相互牽制使畫面達到平衡,為有限的畫面構成了特定的穩(wěn)定空間。處于傾斜狀態(tài)的線條,同樣也能暗示出潛在的和真實的運動。仔細考察,畫面上半部傾斜的線條偏離了靜止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位置,也就是偏離了呈垂直懸掛的位置,或平躺在地上的位置。這樣,構成了力的各個方向交錯其間,互相牽扯,張力無限。筆觸的輪廓線虛實相間,明暗相間,這些元素造成了一種運動視覺感。
三、結語
進入20世紀以后的現(xiàn)代性藝術趨向于多樣性,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無限的自由空間。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是在這種潮流中成長起來的,強調個體的精神和思想。弗朗茲·克蘭強調自身動作體驗來表現(xiàn)自我情緒的藝術家,為繪畫挺升了一個高度。其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以簡約的黑白色彩和粗獷的線形筆觸組成的強烈視覺效果,畫家用抽象語言描繪時代進程的多變和對自我情緒的表達。
參考文獻:
[1]葛鵬仁.西方現(xiàn)代藝術·后現(xiàn)代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2][法]馬蒂斯.馬蒂斯藝術全集[M].王萍,夏顰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3][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羅世平,魏大海,辛麗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尺軻.西方美術理論文選(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5][美]福恩伯格.藝術史:1940年至今[M].陳穎,姚嵐,鄭念緹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6][美]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7]高翔.空間的靜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