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英
[摘 要]以幼兒萌發(fā)種植蠶豆的愿望為契機,教師通過嚴謹?shù)捻椖繉徸h,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蠶豆種植中蘊含的學習與發(fā)展機會,并采用答疑、探索、踐行的方式支持幼兒進行生成式微課程的建構與學習,最終形成貼近幼兒生活的、以蠶豆種植為例的微課程設計網(wǎng)絡圖。
[關鍵詞]班級種植;微課程;幼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幼兒園班級的種植活動就為幼兒提供了這樣一個發(fā)現(xiàn)、研究與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感受到植物的生長變化,習得豐富的自然知識,體驗自己動手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一、關于班級種植的項目審議
在陽春二三月,春意盎然,幼兒們紛紛表示要種點兒什么。一番爭論后,幼兒們以舉手表決的方式?jīng)Q定種植蠶豆。于是,教師們在幼兒園的南墻角申請了一塊種植園地,并由此開展了關于蠶豆的項目審議。審議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蠶豆的班級種植過程中,蘊含著哪些學習與發(fā)展機會?利用蠶豆種植,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開展哪些活動?
在審議過程中,教師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用關鍵詞呈現(xiàn)的方式羅列出了蠶豆種植中蘊含的學習與發(fā)展機會:調查、播種、測量、觀察、記錄、表達、計數(shù)、實驗、排序、寫生、合作、造型、交往、采摘、品嘗、組合……將之進行整理后,發(fā)現(xiàn)這些關鍵詞可分別指向幼兒發(fā)展的相關領域,并可延伸出一系列活動(見圖1),形成有價值的微課程。
二、關于班級種植的微課程設計
普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爐。小小的蠶豆,點燃了幼兒探索的火種,他們樂此不疲地發(fā)現(xiàn)著、思考著、學習著、實踐著。教師也開始緊隨幼兒的步伐,給予他們有力的支持與適當?shù)闹敢?/p>
1.答疑:跟隨幼兒拔節(jié)的速度
要想使蠶豆種植成功,前期需要開展大量的工作。幼兒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怎樣選出優(yōu)良的種子?怎樣的土壤適合種子生長?氣溫達到幾度可以播種?種多深、隔多遠?……陶行知先生在《問到底》中說:“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里有妙理。您不問它您怕它,它一被問它怕您,您若愿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匯總幼兒們的問題,教師精心設計了蠶豆種植記錄表,從播種季節(jié)、土質要求、選種要點、發(fā)芽溫度、生長周期、養(yǎng)護事項等方面,讓幼兒與家長一起查閱資料,積累種植前經(jīng)驗。用答疑的方法跟隨幼兒拔節(jié)的速度,形成了如下微課程:調查記錄、天氣播報、選種、松土、播種、設計名片。
【課例1】互助答疑。朵朵和明明請來了奶奶,和大家一起去種植園翻地?!把剑◎球?!”歡歡驚呼。奶奶忙說:“別怕,蚯蚓可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聲音這么大,蚯蚓為什么不逃走呢?它們沒有耳朵嗎?”“蚯蚓為什么要生活在泥土里呢?這樣好危險!”“蚯蚓斷成兩截還能救活嗎?”幼兒們用渴望的眼神注視著教師,一個個問題接踵而至。幼兒們既然有這么多的疑問,何不一起來動動腦筋,尋找想要的答案呢?于是,教師將幼兒們的問題羅列下來,發(fā)到班級的微信群,請家長給予支持。第二天,幼兒們根據(jù)查閱習得的知識召開了一次現(xiàn)場相互答疑會,前一天的問題紛紛迎刃而解,幼兒們的臉上露出了滿意而自豪的笑容。果果還帶來了繪本《小蚯蚓的日記》,里面詳細描述了更多關于小蚯蚓的知識和有趣的故事。應幼兒們的要求,教師帶領大家進行了一部分的集體閱讀,然后把書投放到班級閱讀區(qū),感興趣的幼兒可以進行自主閱讀。
【課例2】實驗答疑。在進行平整松土后,教師買來了蠶豆種子,通過比個頭、看光澤度、捏一捏緊致與否,選取了70粒飽滿的種子,就等著氣溫適合進行播種??煽稍谟變簣@的科學探索室發(fā)現(xiàn)了一盒溫度計,開心地說:“這下好了,我們把溫度計放到種植園地,只要一到10度就可以種蠶豆啦!”“耶!”幼兒們歡呼雀躍?!霸趺纯礈囟饶??”“透明的長管子里的紅色顏料水是什么呢?”“長黑線和短黑線有什么不一樣?”正所謂實踐出真知,教師打來了一盆溫水和一盆冷水,分到每一桌,與幼兒們開始探索實驗。溫度計插到冷水里,紅色的線開始往上升,數(shù)一數(shù),正好十格,對應數(shù)字10;往水里慢慢加入一量杯的熱水,溫度計上的紅線往上升了2格;繼續(xù)加入一量杯熱水,紅線升到了17格的位置……“我知道了,紅色的線走到哪里,就說明是多少度!”“一小格就是一度!”學會了溫度計的測量與記錄后,幼兒們按照學號輪流觀察和記錄,終于在三月中旬種下了蠶豆種子。
2.探索:順應幼兒成長的方向
自此以后,小小的蠶豆就牽動著幼兒們的心,他們開始認真踐行:采用每天輪流值日的方式給蠶豆?jié)菜?,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記錄和比較觀察結果,測量豆苗的高度,數(shù)一數(shù)蠶豆發(fā)芽數(shù)和每一株的葉片數(shù),講述蠶豆的生長故事,為蠶豆花留下寫生……當然,幼兒們也碰到了不少困難:有的蠶豆種子不發(fā)芽,有的植株生長緩慢,生蟲,不開花,豆莢結的少等。但是大家毫不退縮,或通過重新種植,或通過施肥,或通過請大家支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用探索的形式來順應幼兒的成長,形成了如下微課程:澆水、測量、數(shù)數(shù)、自然筆記、繪本講述、蠶豆寫生、音樂欣賞、民間游戲。
【課例3】記錄探索。怎樣才能把蠶豆生長的過程記錄下來呢?在三番五次討論未果后,幼兒們將目光轉向了閱讀區(qū)里的《昆蟲記》。《昆蟲記》作者法布爾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描述昆蟲的一些習性和特點,非常有趣,大家覺得也可以試一試。于是,教師向家長發(fā)起了倡議書,為幼兒們準備卷尺和短直尺用于測量,準備放大鏡用于觀察蠶豆的細微部分,準備有硬殼的本子、彩鉛用于繪畫和記錄,還準備了相機用于拍攝快速移動的生物。由于肩負著小主人的使命感,幼兒們對蠶豆充滿了關切,一些小小的細微變化都能讓他們欣喜萬分。幼兒們用繪畫的方式及時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每周帶回家一次,讓爸爸媽媽在圖畫旁配上文字,一本本質樸有趣的自然筆記就這樣誕生了。
【課例4】藝術探索。天氣漸漸變暖,蠶豆長勢喜人,都快竄到幼兒一半高了。在周一的晨間活動時,可可激動地高聲喊道:“大家快來,蠶豆開花啦!”“哪里?”“給我看看!”幼兒們蜂擁而至,只見紫色的蠶豆花兩瓣并立,微微張開,像一只只蝴蝶駐足在碧青的豆桿上。多多作出陶醉狀:“好開心,好想唱歌呀!”“我也想唱!”幼兒們壓抑不住快樂的心情?!袄蠋?,你搜搜手機上有沒有蠶豆花的音樂呀?”小雨瞄上了教師正在拍攝這一快樂瞬間的手機?!罢媸莻€好主意!”教師試著搜索起來,嗬,還真有!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動聽的《蠶豆花》悠然響起,“蠶呀蠶豆花喲,一呀一排排……”幼兒們聽得入迷,隨著音樂小聲地哼唱,有節(jié)奏地搖擺身體,一派其樂融融。
3.踐行:釋放幼兒創(chuàng)造的天性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創(chuàng)造力是人才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幼兒們興高采烈地進行了采摘活動。采摘是有講究的,順著植株往下捋才能摘得又快又好。幼兒們根據(jù)豆莢的大小猜測豆子數(shù),進行小組剝豆子比賽,并統(tǒng)計自己采摘的豆莢數(shù)和剝出的豆子數(shù)。家長與孩子們齊上陣,籌辦了一場盛大的豆子品嘗會。大家還特意剩下一部分豆子沒有采摘,等它們熟透后用來自制打擊樂器和留種。用實踐的方式釋放幼兒創(chuàng)造的天性,形成了如下微課程:采摘、猜猜玩玩、剝豆子比賽、豆子制作秀、豆子品嘗會、留種、自制打擊樂器。
【課例5】造型踐行。在幼兒們的精心照料下,蠶豆獲得了大豐收。幼兒們非常開心。果果提議說:“我們能不能用一些豆子做成自己喜歡的東西呢?”“可以呀!”“我也想做呢!”達成共識的幼兒超過了一半。對此,教師微笑著提醒幼兒們:“你們可以相互商量,討論一下哦!”
教師提供了牙簽、雙面膠、彩珠、針線、樹葉、絲帶、顏料、宣紙、墨汁、盒子等輔助材料,與幼兒們一起投入到熱火朝天的蠶豆制作秀中。幼兒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有的用針線將蠶豆和彩珠穿成長長的門簾和別致的項鏈,有的利用牙簽將蠶豆組合成亭子的造型,有的將蠶豆涂上顏料在宣紙上拓印、添畫,有的在盒子上進行蠶豆粘貼……一個個奇思妙想,一幅幅獨特的作品,將教室裝扮得靈動而有趣。
至此,蠶豆的一輪種植結束了,項目審議組的成員們一起回顧、整理和總結,發(fā)現(xiàn)歷時4個月的班級種植活動的每個階段都包含著一些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形成了圖2所示的微課程網(wǎng)絡圖。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才有豐富的收獲……是啊,讓幼兒直接接觸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既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夠順應幼兒的天性,使他們快樂成長。生成式微課程不僅貼近幼兒的真實生活,而且體現(xiàn)了幼兒整合式學習。在開展蠶豆班級種植的過程中,幼兒們在動手中學習,在觀察中思考,在體驗中積累,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愉悅的情感體驗。生活即教育,種植即課程!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