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未成年人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移動支付的案例屢見不鮮,但是我國在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卻一直寥寥無幾。移動支付行為可歸為締約行為,那么未成年人所實施的移動支付就可以視為其簽訂的移動支付合同,同時移動支付合同可以分為合同有效、效力待定、可變更、可撤銷及無效無效幾種情形,本文將從《合同法》的角度對未成年人實施移動支付的行為能力、行為效力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移動支付 行為效力
作者簡介:王成東,浙江杭天信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265
關于未成年人通過手機等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設備平臺實施的支付行為是否可以適用《合同法》歷來都有很大的爭議,許多學者都認為未成年人訂立移動支付合同無論從主體還是合同的形式的角度,均不能適用《合同法》的規(guī)定。也有觀點認為:未成年人實施支付行為的特殊性帶來身份識別的困難,對意思表示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的判斷難度加大,締約歸責存在現(xiàn)實與虛擬的交叉而日顯模糊化,商家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等問題,由此形成了如何適用現(xiàn)行立法來權衡各方利益的問題,即未成年人移動支付如何選擇適用現(xiàn)行法律來判定其締結合同的效力。若僅僅是由于當前的技術瓶頸限制,便輕易認同傳統(tǒng)契約關于未成年人移動支付的約定條款無法按照常用合同法律理解,就顯得太過草率。筆者的認為,未成年人的移動支付行為作為一種非書面簽訂、以電子數(shù)據(jù)方式締結的合同,相對于與傳統(tǒng)契約,其締約過程、合同條款仍大體一致,即一樣需要通過合同形式來具體明確約定締約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移動支付合同的成立同樣要具備要約和承諾兩個基本要件,只是在締結合同的具體形式上有所區(qū)別而已。
根據(jù)《合同法》的規(guī)定,合同可以分為有效的合同和欠缺生效要件的合同,欠缺生效要件的合同包括無效合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因為未成年人移動支付合同也是一種合同,所以根據(jù)《合同法》我們可以推測出未成年人移動支付合同可以分為幾種情形,包括有效、無效、效力待定、以及可變更、可撤銷移動。
一、有效的未成年人的移動支付行為
有效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包括未成年人純受益的移動支付行為、精神狀態(tài)、智力水平、年齡狀況相符而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但以自己勞動收入維持當?shù)厣钏降?,具有完全民事締約能力的未成年人訂立的移動支付合同。
(一)未成年人總體獲利的移動支付行為
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的表述,行為人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其訂立的合同,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其簽定的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jīng)法定代理人追認?!备鶕?jù)該法條可知,未成年簽訂的純獲利的合同為有效合同。
贈與合同是未成年人純獲利的移動支付合同的最主要部分,接受贈與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合同根據(jù)贈與的主體不同,可以分為網(wǎng)絡服務經(jīng)營者實施贈與行為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合同和普通網(wǎng)民實施贈與行為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合同。網(wǎng)絡服務經(jīng)營者為了吸引顧客、擴大影響力,會開展贈送虛擬物品、使用權限、在線服務等活動。而未成年人在信息網(wǎng)絡上通過與其他網(wǎng)民的交流,使得對方產(chǎn)生好感或因其他理由實施了對未成年人的贈與行為。
這兩種合同是未成年人純獲利合同的最主要形式。其他合同,如附一定義務的對未成年贈與的移動支付合同,由于其受“純獲利”條件的限制而不能直接歸于有效的合同,而需要引用其他的要件,如下文會提及的“與年紀、智力水平、精神狀況相符而簽定的合同”條款屬于有效的合同范疇。由此可見,受“純獲利”條件的限制,該類合同的范圍被限制地過于狹小。要求“純獲利”,難免過于苛刻,眾所周知,無論何種類型的合同,都以雙務合同為主要類型,至于雙方的權利義務的分配在所不論,未成年簽訂的移動支付合同也是如此。所以,筆者認為未成年人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只要達到“總體獲利”即達到有效的標準,這樣既可以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又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相對人的信賴利益,維護交易的安全。
(二)與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移動支付行為
《合同法》第47條規(guī)定:“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jīng)法定代理人追認”。由此可知,未成年人是可以訂立有效的、與其年紀、智力水平、精神狀況相符的移動支付合同的。
未成年人的購買力一般限于其零用錢,所以該類合同主要指標的較小的移動支付合同。由于現(xiàn)在手機普及率很高,未成年人接觸移動網(wǎng)絡愈加頻繁,加上物流服務發(fā)達,網(wǎng)購在生活中相當普遍。未成年人利用微信、支付寶等平臺在網(wǎng)絡上購物也不鮮見。未成年人購買虛擬財產(chǎn)的移動支付合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較為普遍,比如購買付費app、獲取論壇VIP等。該類支付標的通常很小。
(三)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但以自己勞動收入維
持當?shù)厣钏降模哂型耆袷戮喖s能力的未成年人訂立的移動支付行為。
《民法通則》第11條規(guī)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由此推知,年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但以自己勞動收入維持當?shù)厣钏降?,具有完全民事締約能力的未成年人訂立的移動支付合同是有效的移動支付合同。
二、無效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
無效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是指未成年人實施的,已經(jīng)完成的移動支付行為因不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而無法產(chǎn)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第5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等任何一項都屬于無效合同的。由此推知,未成年人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如果符合上述五項內(nèi)容,將成為無效的移動支付合同。
三、效力待定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
我國《合同法》第47條、第48條、第51條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無權代理訂立的合同、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chǎn)的合同,均屬效力待定合同。根據(jù)上述法律條文的內(nèi)容可以推知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移動支付行為、未成年人表見代理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未成年人無權處分他們財產(chǎn)簽訂的移動支付行為,均應被列為效力待定的移動支付行為。
通常意義上,法律規(guī)定實施民商事活動的行為人都應當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否則,行為人的行為無法產(chǎn)生法律結果。在締約過程中,行為也自然應當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即締約能力。所謂締約能力,是指行為人能夠通過其行為締結合同并享受合同權利和承擔相應合同義務的能力。在日常的普通合同締約過程中,若行為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存在缺陷,是很容易被辨別出來的。然而這在移動支付行為中,幾乎無法判斷手機另一端行為人的行為能力高低,因為,移動支付行為的行為人之間可能根本就不見面,這是移動支付特點使然,由于手機APP上根本無法看到或辯識交易相對人,雙方當事人是利用手機APP客戶端進行交易,由于手機還沒有智能到可以辨別其使用者是成年人與否的程度,即便交易平臺增加要求交易相對人輸入身份等核實其為成年人的審核手段,也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因此,所以許多學者認為,在未成年人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中,應當回避行為能力問題,即不用考慮行為能力問題。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仍然適用于一般的民事法律中關于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的規(guī)定,無行為能力人作出的意思表示為無效民事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作出的意思表示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只有經(jīng)法定代理人追認后才有效。至于相對人所受到的損失可要求其法定代理人承擔。
筆者也認為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應當適用傳統(tǒng)民法中有關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的規(guī)定。在解決行為人締結合同的行為能力的問題上,法律往往是出于求得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既可以保護缺乏締約能力的未成年行為人給予特殊保護;同時也可以為締約相對方的期待利益、信賴利益和恢復原狀的權益提供適當?shù)谋Wo。
四、可變更、可撤銷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p>
因此,當未成年行為人在因重大誤解而實施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兩種情況下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
由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非直面性和虛擬性,在簽訂移動支付合同時會出現(xiàn)欺詐的情況,存在欺詐行為的未成年人移動支付,這里的欺詐可能存在兩種相反的情形,首先是對未成年人實施欺詐,其次是未成年人所實施欺詐。鑒于對未成年人實施欺詐的移動支付行為并非本文論證的主要方向,因此筆者主要針對未成年人實施欺詐行為對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效力的影響進行簡要分析。未成年人通過欺詐方法隱瞞其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而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不能直接直接引用《合同法》或者《民法通則》中的民事行為能力而簡單地認定該合同無效,否則難以平衡合同相對方的既得利益和可期待利益,也違背了合同法誠實信用、鼓勵交易的基本原則。該類型的合同原則上應被認定為具備法律效力的,因為此時的向對方已經(jīng)在締約過程中盡到了善意提示義務,如果刻意否定該類合同的法律效力,不但損害了對方期待的合法利益,同時更破壞了交易公平和交易安全的法律生態(tài)。再者,在未成年人有意實施欺詐行為的情況下,法律就再也沒必要對其實施格外的保護,否則將會鼓勵未成年人從事違法行為,不利于交易的有序安全進行。
在未成年人存有欺詐的情形下訂立的合同似應從維護交易安全和保障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出發(fā)來確定合同的效力。必須結合具體的情況,對各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的考量,才可以謹慎地判斷出合同的效力。因此,如果未成年人利用其父母的手機,而相對方又無法辨識手機另一端的真實主體,即使該未成年人事先未得到其法定代理人或親友的同意,事后代理人亦拒絕追認,其所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同時,因為相對人已盡到了必要的主要提示注意義務;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代理人對自己的手機未盡到謹慎保管之責。
未成年人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的效力如何進行認定,法律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當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類似的情形時到底應當怎樣鑒定合同的效力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由于未成年人實施的移動支付行為仍然是一種合同,故筆者從《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入手,對未成年人移動支付行為的不同效力進行簡單地分類。期盼今后《合同法》及相關法律在完善時能夠結合現(xiàn)實典型案例對未成年人移動支付效力作出實質的界定。
參考文獻:
[1]孔德雨.論未成年人電子合同的效力.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0.
[2]萬以嫻.論電子商務之法律問題——以網(wǎng)絡交易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1.
[3]申長永.電子合同對現(xiàn)行《合同法》的挑戰(zhàn)及對策.企業(yè)經(jīng)濟.2005(10).
[4]鄭欣、羅俏燕.合同法有關未成年人締約規(guī)定的缺陷與完善.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5]陳燕.未成年人合同欺詐法律規(guī)制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