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
摘 要: 實踐教育的思想博大精深,在教育中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課堂中實踐出真知呢?本文從環(huán)境“活”是要點、實踐“做”是核心、學會“幫”是基礎三個方面闡述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結合陶行知先生關于“創(chuàng)造教育”和“生活教育學說”理論與實踐的教育思想理念,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經驗,增強美術課的趣味性、實踐性,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造力,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感受美,從而創(chuàng)造美。
關鍵詞: 美術教學 美 行知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偉大的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同時,陶行知先生也是“創(chuàng)造教育”、“生活教育學說”等先進教育理念的實踐者,對于現(xiàn)代教育改革而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并一直引導著教學改革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和實踐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是當前小學美術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環(huán)境“活”是要點
在“生活教育”理論中,陶行知提出:“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積極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實例、生活實物等消除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興趣支撐著學生的學習全過程,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想象力,圍繞著學習目標高效學習,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
如在六年級的特色泥塑課程“家鄉(xiāng)的小吃”一課中,我以小組形勢的方式讓學生進入“點心制作”的情境中。一開始通過對小吃熱鬧場景的視頻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比較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進入點心制作這樣的情境中,再通過讓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及對點心的認識與了解,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教學情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感受到美術課堂的魅力。
二、實踐“做”是核心
陶行知認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必須是教學做合一?!彼^“教學做合一”,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對生活現(xiàn)象的強調、對當前教育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在“教學做合一”理念中,開展實踐活動是其最基本的特點。對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貫徹落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學”理念,采取合理的措施實施“教學做合一”,并努力發(fā)揮實踐的作用和價值,在“做”字上花心思、下功夫,這對于落實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有很大益處的。
(一)讓學生經歷“做”的過程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fā)源的,這是對“實踐出真知”理論最直觀的體現(xiàn)。也就是說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過程,其實質就是通過教師具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讓學生憑借對知識進行探索、認知及理解。為學生創(chuàng)造“做”的機會,讓學生在經歷“做”的過程中,不斷獲取知識,積累經驗,進一步獲得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感性體驗,理解和掌握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法,再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本學期我參加的市教研活動中,其中有兩位老師同題異構的教學內容為兩年級《刷牙》這一課。兩位老師的課都非常精彩,讓我受益頗深,在教學過程中兩位老師各自展現(xiàn)了優(yōu)點。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了解生活中“刷牙”這樣一個常見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實踐等理解刷牙時人物產生的變化,或動作或神態(tài)等,然后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把刷牙的場景畫下來。為了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到生動刻畫,兩位教師都安排了通過讓學生拿起實物親自做一做的小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課中非常實用又稱為亮點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親自動手演示神態(tài)和動作,再通過相互觀察,人物動作和神態(tài)的變化更加深刻與豐富,學生得到很好的具象創(chuàng)作的引導,對之后的作業(yè)創(chuàng)作更加得心應手。學生通過做一做的小環(huán)節(jié)很好地明確本課的一個教學目標。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簡單的“做一做”,不斷強化感官意識,積累更多具有價值的感性材料,都是孩子開展抽象思維的原動力,從而在和諧生動的課堂學習氛圍中不斷積極主動探索、獲取新的知識,開展豐富的思考,提高思維能力。
(二)讓學生學會“做”中解決問題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恰好就是對事物的好奇會推動孩子想嘗試任何事情。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思維模式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思維需要具體的實物支持,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親自動手嘗試,不斷提高孩子的感性認識,從而建立起更加清晰的表象,這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因此,“做”是低年級孩子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
如:我在教學低年級《會變的線條》這一課時,采用活動的形式,使全班學生都激情澎湃地投入這堂課的每個活動中。課一開始時的“畫一畫”的活動,便非常吸引孩子們。我在黑板上畫出一根常見的線條,通過簡單的變化,把線條變成多種形式,比如粗線細線、長線短線、橫線豎線,讓學生發(fā)現(xiàn)簡單的線條原來可以如此多變。接下來,我采用讓學生試一試。學生通過剛才我的簡單示范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開始動手畫一畫、討論,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也掌握了線條的表現(xiàn)形式,為后面教學內容打下了基礎?!爱嬕划嫛钡幕顒与m然用去了一定的時間,但學生頭腦中留下了彎線、曲線、螺旋線和齒輪線等各種不同形式的線條。課上學生動腦筋了,思維活絡了,空間觀念也逐步形成了。這樣在做上學、學中做,使學生能在做的問題中解決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思考如何解決,可謂事半功倍。
三、學會“幫”是基礎
陶行知先生認為:每個人都是教育者,當然每個人也都需要不斷接受教育。如:六年級課程《家鄉(xiāng)的小吃》的教學目標是制作小吃的介紹卡,還有就是用彩泥塑造的方式制作所認識的風味小吃。一些學生對于風味小吃毫無概念,有些學生可能只聽過名字沒見過小吃的樣子。我布置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可以通過自己的探訪詢問,問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家中親戚長輩,或者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些什么風味小吃。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傳媒的方式,找一找自己感興趣的風味小吃。學生對于“吃”的內容自然感興趣,都努力收集資料。在課堂上,我讓學生以小老師的方式介紹自己了解、認識的風味小吃。學生都非常積極,記憶猶新的是一位平時比較內向的女學生完全沒有被抽叫起來回答問題時的那種膽怯,而是聲音清脆,自信滿滿,受到學生贊許的眼光,讓我也驚嘆不已。正是如此,學生在課前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除了查到對應的知識外,也學會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為實施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也幫助學生明確了“創(chuàng)新、進取、開拓”等新思想、新觀念,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所需。現(xiàn)代教育教學中,我們應當把講臺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徹底轉變傳統(tǒng)的教師占據(jù)課堂主導的教學模式,擺脫教師一講到底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此外,還應當將以往專屬教師的講臺轉變成為學生展示個性、才華的舞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新時代的教師要學習和要做的是多方面的。我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多積累知識,和孩子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yōu)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教育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吳開艷.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安徽教育,201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