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宏
摘 要: 日本天保八年,大鹽平八郎發(fā)動了著名的“大鹽平八郎之亂”。本文就該亂的目的和動機進行討論,分析其是意在推翻德川幕府還是拯救德川幕府。通過對其“忠君愛國”思想和“陽明學”思想的探究,得出結(jié)論:大鹽平八郎從根本上是為了拯救當時的民眾、社會,是為了拯救因大饑荒而悲慘如人間地獄的當時的日本才憤然起義,他下決心試圖推翻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正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
關(guān)鍵詞: 大鹽平八郎 陽明學 大鹽之亂 忠君愛國思想
一、背景和文獻綜述
日本天保八年,以大饑荒為導火索,大鹽平八郎發(fā)動著名的“大鹽平八郎之亂”,雖以失敗告終,但仍名垂青史。本文著重討論關(guān)于該“亂”的目的和動機。學界關(guān)于此內(nèi)容的研究通常劃分為兩極:一方面認為該起義是為了“打倒”德川幕府,另一方面則認為這場起義的真正目的在于“解救”德川幕府。
例如,日本學者森田健司①將大鹽平八郎之亂的目的定性為“諫言”。岡本良一②認為大鹽平八郎志在從貧困中解救日本國民,而并非對抗幕府。德富蘇峰在《近世日本國民史》一書中提到,僅從效果看,的確大鹽平八郎此舉是德川體制崩壞的開端,但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③。
至今為止的研究大多數(shù)僅從史實入手,以史實為主要根據(jù)。但要分析這場起義,僅僅依照史實和資料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必須意識到大鹽平八郎是一名“陽明學者”。其門下的弟子人數(shù)眾多,且因?qū)λ乃枷氘a(chǎn)生共鳴而參與到起義中的人不在少數(shù)。因此,從過去的研究中不常提及的思想視角,從陽明學的視角分析他的叛亂動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大鹽平八郎的愛國觀
要從思想的角度談?wù)摯篼}的起義目的,參考其忠君愛國觀自然是必不可少。
根據(jù)《孝經(jīng)講義》記載,他認為忠君之心是卿大夫最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有學者以此為據(jù),認為大鹽的叛亂并非為了推翻幕府,而是為了盡忠心,采用這樣極端的方式“兵諫”④。他在《孝經(jīng)講義》中引用《管子》之言,認為“治安百姓,主之則也。教護家事,父母之則也。正諫死節(jié),臣下之則也”⑤,可以看出其忠誠之心。
不過,這種忠誠心并不是單純的、無條件的“死忠”?!缎⒔?jīng)講義》將《孝經(jīng)》中的“故當不義即爭之,從父之令焉得為孝”。解釋為:忠臣不應(yīng)忽視君王的安危,但如果屢諫不聽,就應(yīng)該離開君王,否則就會有毀滅自己的可能。屢諫不聽且不離不棄并非仁義之士所為⑥??梢娝J為倘若臣子的諫言難入君耳,臣子就應(yīng)該離開他的君王。
在起義前的大饑荒時期,大鹽平八郎就曾多次向幕府進諫,卻都無功而返。大鹽曾命其義子格之助向跡部山城守建議其開倉救民,但多次遭婉拒。回稟大鹽平八郎后平八郎嘆氣道:“民之父母竟無情至此,吾亦已無路可走?!雹吆笃湎?qū)④娭敝G,仍是無果。
可見大鹽作為臣子的義務(wù)已盡,雖然他的進諫對象囊括從高級官員到將軍,但都未能解決問題。至此,根據(jù)他在《孝經(jīng)講義》中的邏輯,只剩下了離開這一選項。所以,大鹽發(fā)動叛亂,并非是為了向幕府諫言。此刻已經(jīng)拋棄了德川幕府的他,之所以選擇起義,更多的是為了拯救百姓,改變社會現(xiàn)狀。
但是有觀點認為:大鹽曾在起義前親筆寫信給將軍,信中揭露了當時老中⑧的種種腐敗行為,從此信看,大鹽平八郎此舉只是為了制裁有腐敗行徑的幕府官員,并引起將軍的重視,并無策反之心⑨。
但顯然這是站不住腳的,僅僅因為他在叛亂前仍諫言幕府就認為他沒有推翻幕府的動機是毫無意義的。歷史上在叛亂前仍力挽狂瀾的大將數(shù)不勝數(shù),如后漢時期的許攸在多次勸誡袁紹無果的情況下投奔曹操,并大敗袁紹。故這樣的觀點是沒有道理的。
三、大鹽平八郎的忠
但大鹽此舉是否拋棄了他不停強調(diào)的“忠”呢?所謂“拋棄了忠”這樣的說法過去片面。在討論其忠心與否之前,首先,我們必須看清楚他所忠誠的對象。下文是大鹽平八郎起義時的檄文:
“天家自足利氏以來,如同隱居,久失賞罰之柄;故下民之怨,告訴無門,遂相率成亂。民怨沖天,年年乃有地震、火夾、山崩、水決等等;五谷不登,饑餓相成。是皆天之所以深誡于吾人者也。然而在上者仍多不察,小人奸邪之徒續(xù)掌政事,日惟以榨取金米為謀,惱恨天下。我等草野寒士,雖有鑒于庶民之疾苦,悲憤抑郁;然自顧無湯、武之勢,孔、孟之德,乃唯有徒然蟄居而已。然而近者,米價一再高漲;大阪府尹暨諸官吏,罔顧萬物一體之仁,恣意行事,推將米糧運往江戶,而于天皇所在之京都則不與焉。甚而于購米五升或一斗之民,亦以動用貢米而妄加逮捕。昔有諸侯名葛伯者,奪民人之食而殺民人之子;以此與今相較,傷天害理,實無稍異。”⑩
從檄文內(nèi)容我們便可以看出,大鹽矛頭直指幕府,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幕府統(tǒng)治的不滿。他提及天皇時認為天皇久居宮內(nèi),失去實際權(quán)力,而幕府官員則為官不仁,無視民意,腐敗透頂。為了緩解饑荒,把糧食集中運往將軍所在的江戶城,而天皇所在的京都則被忽略了。江戶時期的日本政治體制是天皇和將軍的二元制統(tǒng)治,其中將軍握有政治實權(quán),天皇管理祭祀,仍是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梢酝茰y,他所效忠的對象很可能是二元日本政治中的天皇,而非幕府將軍。所以,為推翻幕府而發(fā)動叛亂這一行為,談不上是拋棄了“忠”。
四、大鹽平八郎的陽明學思想
在中國,陽明學是最早一批將“私”作為積極的一面而接納的學說之一。由于李贄偏激地將陽明學中“心”的作用過分放大,心說而在中國明末常被誤解為是反動的學說。而在日本,陽明學的容受過程與中國有許多不同。經(jīng)了庵桂悟傳入,中江藤樹和熊澤蕃山繼承,到大鹽平八郎已經(jīng)有了一些變化??梢哉f,陽明學絕不是導致大鹽平八郎起義的根本原因,但其對大鹽平八郎思想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大鹽在十九歲那年,就已經(jīng)開始閱讀中國明代的心學大儒呂坤的《呻吟語》,并對陽明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數(shù)年后便成了日本的陽明學大家。
他十分重視程子和孔子之學,認為陽明學和朱子學并非格格不入的兩個學派。他努力地吸收朱子學的理論到他的陽明學體系中,形成許多新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太虛”觀。
說到大鹽的理學代表作,就不得不提《洗心洞札記》。若要深入了解大鹽的陽明思想,這本以讀書錄的形式闡明了大鹽的學術(shù)理解的著作是不可或缺的。
在《洗心洞札記》中,大鹽曾提道:“先生論學有不協(xié)于人情者五焉。一曰太虛。二曰致良知。三曰變化氣質(zhì)。四曰一生死。五曰去虛偽?!眥11}將陽明學中五大核心的太虛擺在了第一位。
大鹽是在吸收了中江藤樹“我—父母—天地—太虛”式的萬物一體論的基礎(chǔ)上將太虛內(nèi)在化{12}。并且他認為,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和太虛有關(guān),都和自己的內(nèi)心有關(guān)。
“軀殼外之虛,便是天也。天者,吾心也。心葆含萬有,于是焉可悟矣。故有血氣者,至草木瓦石,視其死,視其摧折,視其毀壞,則令傷感吾心,以本為心中物故也。若有欲而塞心,則心非虛,非虛則頑然一小物,而非天體也。便與骨肉既分隔了,何況其他耶,名之以小人,不亦理乎?”{13}
在大鹽看來,心歸于太虛,則天地萬物便與我感同身受。從這個角度可以解釋其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內(nèi)心歷程。
但“對君臣關(guān)系的死守”和“對天下蒼生的關(guān)懷”,究竟哪個在其心中分量更重呢?這里我們可以參照其“孝”觀。
大鹽對中江藤樹的“我—父母—天地—太虛”,從孝的角度加以繼承,在《孝經(jīng)講義》中他認為。太虛生天地,天地生先祖,先祖生父母,父母生我。形成了“我-父母―先祖―天地―太虛”的體系{14}。在其價值體系中,天地太虛是大于父母的,而他在孝經(jīng)講義中也曾將對父母之孝和忠君等同起來,認為君給臣俸祿和父母喂食自己同樣是人的天性{15}。由此可推,在其理念中,天地是重于君臣關(guān)系的。故大鹽在此次叛亂中就算抱有推翻幕府統(tǒng)治的想法也不足為奇。
五、結(jié)語
文章從大鹽平八郎的“忠君愛國觀”和“陽明學”的角度,分析其在天保八年發(fā)動“大鹽平八郎之亂”的原因和動機,并得出以下結(jié)論:
無論是從史實,還是思想層面考量,大鹽平八郎具備十足的動機去推翻幕府統(tǒng)治。雖不能百分之一百斷言他就是為了推翻幕府統(tǒng)治才發(fā)動的起義,但可以認為這種可能性極高。至少他并不是,如部分學者所說,為了拯救德川幕府,為了維持當時的社會制度而發(fā)動煩亂。大鹽平八郎從根本上是為了拯救當時的民眾、社會,是為了拯救因大饑荒而悲慘如人間地獄的當時的日本,才憤然起義。他下決心試圖推翻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正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
注釋:
①森田健司.江戸後期における陽明學と武士道の連関——大塩中斎·山田方谷·河井継之助[A].大阪學院大學経済論集·第22巻·第2號[C].大阪:大阪學院大學経済學會,2008.
②岡本良一.大塩平八郎[M].創(chuàng)元社,1975.
③徳富蘇峰.近世日本國民史·第27巻[M].交政天保時代,1928:353.
④⑨李亞.論大鹽平八郎的舉兵動機——以大鹽的諫諍觀與武士身份為視角[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04):95-104.
⑤⑥{15}大塩後素.孝経講義[M].聖華房,2018:22,60-61,36.
⑦石崎東國.大塩平八郎伝[M].大鐙閣,1920:254-255.
⑧老中:幕府時期的一種官職.
⑩幸田成友.大塩平八郎[M].創(chuàng)元社,1943:261-267.
{11}大塩中斎.洗心洞箚記[M].秀英舎,1892:5-6.
{12}崔在穆,著.錢明,譯.東亞陽明學的展開[M].臺灣:臺大出版中心,2011:215-216.
{13}大塩中斎,著.山田準訳(注).洗心洞箚記[M].巖波書店,1940.
{14}崔在穆,著.樸姬?!そ?,譯.東亞陽明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89-90.
參考文獻:
[1]崔在穆,著.樸姬?!そ?,譯.東亞陽明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89-90.
[2]學院大學経済論集 第22巻·第2號[M].大阪:大阪學院大學経済學會,2008.
[3]岡本良一.大塩平八郎[M].創(chuàng)元社,1975.
[4]大塩中斎,著.山田準訳,注.洗心洞箚記[M].巖波書店,1940.
[5]徳富蘇峰.近世日本國民史[M].第27巻.交政天保時代,1928:353.
[6]大塩後素.孝経講義[M].聖華房,2018:60-61.
[7]石崎東國.大塩平八郎伝[M].大鐙閣,1920:254-255.
[8]幸田成友.大塩平八郎[M].創(chuàng)元社,1943:261-267.
[9]大塩中斎.洗心洞箚記[M].秀英舎,1892:5-6.
[10]崔在穆,著.錢明,譯.東亞陽明學的展開[M].臺灣:臺大出版中心,2011:215-216.
[11]森田健司.江戸後期における陽明學と武士道の連関——大塩中斎·山田方谷·河井継之助[A].大阪學院大學経済論集·第22巻·第2號[C].大阪:大阪學院大學経済學會,2008.
[12]李亞.論大鹽平八郎的舉兵動機——以大鹽的諫諍觀與武士身份為視角[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04):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