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孟兵林
摘 要:頸椎病是長期困擾運動員的常見傷病,頸椎病的治療效果,直接關系到運動員個人的身心健康、比賽成績以及運動壽命。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臨床廣泛應用的手術治療、牽引治療、手法按摩、運動療法、物理因子療法等主要治療手段,幫助運動員選擇正確的頸椎病治療方式。
關鍵詞:頸椎病 康復治療手段 運動員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6(b)-0224-03
1 頸椎病基本情況
1.1 頸椎病特點和發(fā)病機制
頸椎病屬于臨床常見病,主要分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等四種[1]。從病理上看,頸椎病在臨床的顯著特點是普遍存在頸椎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造成頸椎椎間盤增生或脫出,逐步產(chǎn)生器質(zhì)性病變,改變頸椎生理曲度,壓迫頸椎神經(jīng)及脊髓和血管,可能導致出現(xiàn)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fā)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一系列功能障礙[2]。目前,對頸椎病致病原因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化。學界普遍認為機械壓迫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原因。長期不正確的身體姿態(tài)造成頸椎椎間盤的上下軟骨板和纖維環(huán)發(fā)生退行性病變和器質(zhì)病變,椎體移位、椎管變窄、骨刺生成,脊髓和神經(jīng)、血管受到的壓迫不斷加大,從而產(chǎn)生病灶。但有報道指出,在研究青少年頸椎病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青少年頸椎病患者基本不存在機械壓迫造成的頸椎退行性病變和器質(zhì)病變,集中表現(xiàn)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加大[3]。為解釋這一現(xiàn)象,有學者提出了動靜力失衡導致頸椎病的觀點[4],認為椎體骨骼、椎間盤、韌帶組織構成保持頸椎穩(wěn)定的“靜力”,而頸椎部位的肌肉為控制頸椎運動的“動力”,當代表“動力”的肌肉組織出現(xiàn)功能減弱,打破動靜力平衡,代表“靜力”的椎體骨骼、椎間盤、韌帶也會產(chǎn)生頸曲異常等相應的保護反應,從而造成頸椎病發(fā)生。
1.2 頸椎病高發(fā)人群
頸椎病屬于多發(fā)病,從年齡上看,頸椎病具有顯著的老年病特征,40~60歲為高發(fā)年齡。據(jù)報道,70歲以上人群頸椎病患病率高達90%[5]。同時,也有研究表明,頸椎病發(fā)病逐漸向低齡化發(fā)展,15~35歲人群罹患頸椎病概率正在不斷升高[4]。從職業(yè)上看,長期伏案工作人員罹患頸椎病概率遠高于其他人員,其中,公務員、教師、會計,以及銀行、高科技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發(fā)病率較高[6]。這些人群通常長時間低頭工作、長時間操作電腦,長期保持不正確的姿勢造成頸椎勞損。
1.3 運動員與頸椎病
目前,頸椎病已經(jīng)成為困擾運動員的常見傷病。專業(yè)運動員由于長期進行運動鍛煉,機體勞損情況突出,而且遭遇傷病情況較為普遍,很多都存在頸肩疼痛癥狀,前期僅是疲勞或者錯誤動作問題引起的肌肉痙攣痛,若處理不及時,會導致頸椎病的發(fā)生,引起肩、臂串麻甚至出現(xiàn)腦部供血、供氧不足等情況。
2 頸椎病的主要治療康復措施
臨床上,頸椎病的治療康復措施較多,一般來說,對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有不同的處理措施。脊髓型和混合型頸椎病,機體病變嚴重,病理癥狀明顯,肌肉組織可能已經(jīng)受到不可逆性病理損害,骨骼存在器質(zhì)性病變,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才建議采取外科手術治療。頸型、神經(jīng)根型、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骨質(zhì)病變相對較輕,表現(xiàn)出的癥狀多為酸痛、緊張、麻木,可以采取運動康復訓練、按摩推拿、物理牽引等保守方式進行治療,從相關報道看,可以取得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7]。
2.1 手術治療
頸椎病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迅速緩解、解除對脊髓的壓迫。臨床常用的減壓手術為前路減壓術、后路減壓術、前后路聯(lián)合減壓術三種。其中,前路減壓術主要針對多節(jié)段頸椎錯位和頸椎后凸的患者,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和增生組織,以達到緩解頸椎對脊髓的壓迫,減輕頸椎病癥狀的目的。后路減壓術主要針對椎管狹窄患者,通過擴大或者切除椎板,實現(xiàn)穩(wěn)定椎體結構,改善頸椎曲度的目的。前后路聯(lián)合減壓術主要針對同時具有多節(jié)段頸椎錯位和椎管狹窄的患者。在臨床上,除減壓術之外,也會同時應用頸椎融合術和韌帶切除術,以達到糾正畸形、恢復頸椎間盤距離、消除曲度異常的目的。
2.2 牽引治療
牽引治療作為一種保守治療方式,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簡便、非創(chuàng)傷等特點,被普遍應用于頸椎病治療當中。牽引治療的體位分為坐位和仰臥位兩種。有研究表明,當采用坐位時,脊椎間盤要承受身體質(zhì)量3倍的壓力。此外,采取坐位治療需要患者長時間保持端正坐姿,不利于肌肉放松,可能影響治療效果。所以,推薦采用仰臥位進行牽引治療。牽引治療的力量,即牽引機的拉力一般設定為患者體重的8%~10%,在治療過程當中,可以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及頸部肌肉適應情況逐步增加牽引拉力,通常每進行3~5次牽引,可以增加1kg拉力,最大增幅不應超過12kg。牽引治療的時間通常為10~30min,有研究表明,頸椎牽引效果與牽引時間之間有密切關系。其中,前3min為牽引效果最佳期,前20min為見效期,超過40min頸椎間盤反而會隨著牽引時間的增加而產(chǎn)生回縮[8]。進行牽引治療頻率為1~2次/d,通常10~14次牽引治療為1療程。該科室選用的日本伊藤牽引設備見圖1。
2.3 按摩治療
按摩治療是通過手法對頭、頸、肩、手臂穴位進行按壓,并對肩、頸、背部肌肉進行放松,通過按、捻、捶、磙等手法,促進頭、頸、肩、背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患者肌肉疲勞癥狀,舒緩頸椎對神經(jīng)的壓迫,達到減少疼痛的目的。按摩可由頭到背,由軀干到上肢的順序開展,從頸項后枕骨下,項肌外側凹陷處的兩側風池穴開始,至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風府穴,到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大椎穴,以及肩外側緣和大椎穴連線中點左右的肩井穴。對疼痛感較強,應激反應較大的患者,應采用輕手法;對關節(jié)活動不靈活,慢性頸椎病患者宜用重手法。每次按摩持續(xù)20min,療程間歇10~20d。
2.4 頸椎運動鍛煉療法
頸椎運動鍛煉療法主要是通過主動活動鍛煉,提高患者頸部和肩部肌肉力量,改善關節(jié)活動功能,達到疏通血脈和調(diào)暢氣息的目的。頸椎運動鍛煉療法可以配合手術療法、牽引療法、按摩療法同時進行,具有很強的兼容性。目前,圍繞頭部、頸部、肩部、腰部的運動,很多學者報道了頸椎運動鍛煉方法研究成果,大多簡便易學、容易上手,而且不受環(huán)境、場地、器械限制,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2.5 電磁光波療法
隨著康復醫(yī)學的發(fā)展,紅外線、長波、短波、沖擊波等電磁光波在康復治療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漸被發(fā)掘。在治療頸椎病方面,電療、光療、熱療、磁療、藥物離子導入等手段正在逐步推開,可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病程等特點視情選用。該研究所常用的電磁光波治療機有日本產(chǎn)INTERFERENTIAL CURRENT THERAPY(EF-330)干擾電疼痛治療儀(見圖2)、美國產(chǎn)INTELECT LENGEND XT超聲波治療儀(見圖3)、ENRAF NONUS RADARMAD 650+微波治療儀(見圖4)。在臨床應用上,能夠有效減輕神經(jīng)刺激壓迫,抑制消除水腫,延緩和減輕椎體及關節(jié)囊、韌帶的鈣化、骨化過程,促進恢復神經(jīng)功能。通常電磁光波治療每日進行1次,每個療程持續(xù)15~20d,在休息10~15d后,繼續(xù)治療。
3 結語與建議
頸椎是退行性變的高發(fā)區(qū),特別是對運動員來說,從事競技體育活動,身體對抗接觸較多,相較于其他職業(yè),更容易遭受直接破壞脊柱關節(jié)的傷病。除此以外,技術動作不當,長期姿勢不良,也可能導致頸椎發(fā)生生理性變形。肌肉、韌帶拉傷造成的損傷性傷病,以及椎間盤、肌腱炎癥,甚至長期精神緊張或有過大心理壓力,都可能誘發(fā)頸椎病。
對運動員頸椎病的防范與治療應予以更多的關注,本文介紹的幾種治療方式,手術治療是最后一道“保險”,未出現(xiàn)明確的手術指征,不建議采取這種措施。頸椎牽引能夠改善頸椎活動度,消除頸部肌肉組織痙攣,減輕脊髓和神經(jīng)壓迫,幫助恢復頸椎平衡。但是,由于頸椎是脊柱上機構最復雜的部位之一,對不同人群進行頸椎牽引的效果也不盡相同,甚至有牽引不當反而加重病情的報道出現(xiàn),需要慎重選擇。手法推拿可以極大緩解頸肩肌肉組織黏連和痙攣,對運動員頸椎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顯著效果,是一種比較好的治療手段。頸椎運動鍛煉通過強健頸肩肌肉力量,提升頸肩肌肉動平衡功能,進而帶動促進加強頸部韌帶功能,實現(xiàn)促進頭頸血液循環(huán),糾正頸椎曲度異常的目的,不僅能夠預防頸椎病,而且在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時,還具有適用性和實用性。電磁光波療法利用電療、光療、熱療、磁療、藥物離子導入等手段,直接改善病變部位血液循環(huán),消除無菌性炎癥,解除肌肉痙攣,促進損傷的軟組織修復,可疏通瘀滯、消除寒濕、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在不必要進行手術的情況下,治療運動員頸椎病推薦采取手法治療、頸椎運動鍛煉與物理因子療法相結合的方式,既能夠鞏固療效,又能預防頸椎病復發(fā)。
參考文獻
[1] 黃學英.常見疾病康復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247-257.
[2] 柯尊華,王靜怡.頸椎病流行病學及發(fā)病機理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14,35(1):62-64.
[3] 施杞,郝永強,彭寶淦,等.動靜力平衡失調(diào)與頸椎病——頸椎病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1):55-59.
[4] 林定坤,趙兵德,寧飛鵬,等.老年頸椎病的特點和治療策略[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2,20(6):75-76.
[5] 圣磊,朱龍飛.頸椎病年輕化趨勢的調(diào)查及X線表現(xiàn)[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3):60-61.
[6] 李穎麗,崔玉貴.頸椎病與職業(yè)、年齡、性別的關系[J].職業(yè)與健康,2004(3):104-105.
[7] 于巖,馬光宇,齊宏革.運動療法結合心理干預對頸型頸椎病康復療效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21):162-163.
[8] 李晶,鄭春開.從生物力學觀點探討頸椎牽引時間[J].中華理療雜志,1995(2):99-1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