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葉
(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膽囊疾?。ò懩医Y石、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膽囊疾病的常用術式[1]。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是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而衍生出的一種護理模式[2]。在本文中,筆者對在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yī)院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效果。
選擇在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yī)院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入院的時間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將其中在圍手術期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40例患者設為Ⅰ組,將其中在圍手術期接受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40例患者設為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25例,女15例;其年齡為26~74歲,平均年齡為(49.43±2.86)歲;其中,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及膽囊息肉患者分別有11例、17例、10例與2例。在Ⅱ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16例;其年齡為28~73歲,平均年齡為(48.67±2.72)歲;其中,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及膽囊息肉患者分別有12例、18例、9例與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3]:1)其病情經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得到確診。2)年齡在20至75歲之間。3)具有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指征。4)無意識障礙,可配合護理工作。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存在嚴重的膽囊感染。2)有精神疾病史。3)患有腦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癲癇或阿爾茨海默病。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此期間,對Ⅰ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對其進行病情觀察和健康宣教,囑其于術前12 h禁食,于術前4 h禁飲。術后對其進行切口護理、引流護理和飲食護理等。對Ⅱ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方法是:1)術前護理。(1)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術前,向患者介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相關知識(如手術的目的、流程、安全性及療效等),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以提高其對手術的信心。根據患者年齡和文化水平的不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緩解其術前的負面情緒,減輕其心理和生理的應激反應。(2)飲食管理。術前1~2 d,指導患者多食用富含熱量和蛋白質的食物,以提高其對手術的耐受性。術前6 h,指導患者開始禁食。術前3 h,讓患者口服500 ml濃度為10%的葡萄糖溶液,以防其術中發(fā)生低血糖、術后發(fā)生惡心嘔吐。囑患者于術前2 h開始禁飲。(3)術前備皮。在對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需在其臍緣入路,因此在手術前要叮囑患者將臍孔清洗干凈,用酒精棉球擦拭其臍部,以防其因臍孔清潔不徹底而引發(fā)切口感染。2)術后護理。(1)基礎護理。術后24 h內,持續(xù)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術后在為患者輸液時,需將輸液總量控制在1 700 ml以內,以防其因輸入液體過多而發(fā)生腸粘膜水腫。注意觀察患者的手術切口是否發(fā)生滲血滲液,按時為其更換敷料。若敷料發(fā)生污染,應隨時更換。在患者清醒后,立即將其胃管和導尿管拔除。術后1~2 d內將其引流管拔除。(2)疼痛護理。在患者清醒后,及時詢問其疼痛的程度、部位、持續(xù)的時間等,并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其疼痛的程度。對于疼痛程度較輕的患者,可采用肢體按摩法、肌肉放松訓練法、注意力轉移法等幫助其緩解疼痛。對于疼痛較為嚴重的患者,可讓其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對于疼痛劇烈的患者,應遵醫(yī)囑用鎮(zhèn)痛泵對其進行鎮(zhèn)痛治療。在對患者進行鎮(zhèn)痛治療時要合理調節(jié)鎮(zhèn)痛藥物的輸注劑量和輸注頻率。避免為其輸注過量的麻醉藥物。(3)飲食指導。術后24 h內,對患者進行腸外營養(yǎng)支持(將營養(yǎng)液的輸注總量控制在1000 ml以內),并讓其飲用少量的水,以促進其腸道蠕動。指導患者通過嚼口香糖的方式促進其排氣,每天至少嚼口香糖5次,每次持續(xù)的時間為20 min左右。待患者排氣后,指導其進食少量的流質食物,然后指導其逐漸進食半流質食物和普食。(4)運動指導。術后,待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通常為術后4~6 h內),即可攙扶其下床活動。耐心向其講解術后及早下床活動的重要性(如可加速進其血液循環(huán)、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預防其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等),鼓勵其克服內心對疼痛的恐懼,及早下床活動。術后1~3內,讓患者每天至少下床活動2 h[4-6]。
接受護理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畢至排便時間及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術后1 d和術后2 d的疼痛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嚴重。接受護理后,用優(yōu)、良、差三個等級評估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情況。優(yōu):經護理,患者的腸鳴音在術后24 h內恢復正常。良:經護理,患者的腸鳴音在術后24~48 h內恢復正常。差:經護理,患者的腸鳴音在術后48~72 h內恢復正常。優(yōu)良率=(優(yōu)的例數+良的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Ⅰ組患者相比,Ⅱ組患者術后1 d和術后2 d的VAS評分均更低,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和術畢至排便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1。
與Ⅰ組患者相比,Ⅱ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效果的優(yōu)良率更高,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的VAS評分(分) 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h) 術畢至排氣的時間(h) 術畢至排便的時間(h)術后1 d的VAS評分 術后2 d的VAS評分Ⅰ組 40 4.73±0.73 3.66±0.48 13.83±3.97 29.63±5.95 44.79±6.48Ⅱ組 40 3.95±0.42 2.03±0.27 4.85±1.46 23.94±4.78 35.43±4.26 t值 13.2547 15.5647 15.6435 5.8435 7.3528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膽囊疾病的常用術式。對膽囊疾病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有諸多優(yōu)點(如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等),患者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均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應運而生??焖倏祻屯饪谱o理模式是由丹麥外科醫(yī)師Kehlet提出的[8]。魏萍[9]研究指出,對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顯著減輕其術前的心理壓力,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其術后康復的時間。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在患者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期間,對其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效果優(yōu)于對其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效果,可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其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