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科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二科,甘肅 秦安 741600)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左心功能異常所致的心臟負荷加重、心肌收縮能力減弱致使心排血量驟降的臨床綜合征?;颊咭坏┌l(fā)生急性心力衰竭,必須及時糾正其心臟容量,以減輕其心臟負荷。因此,進行液體容量平衡管理是臨床上治療急性心力衰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研究表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NP(血漿腦尿鈉肽)的水平與其體內的液體平衡密切相關[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NP的水平與其體內液體容量平衡的相關性。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間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這7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2014年制定的中國急性心力衰竭診斷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在這76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的患者有3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5例,合并擴張型心肌病的患者有20例,合并其他類型心臟病的患者有16例。按照這76例患者在住院后48 h內其體內液體的出入量將其分為液體容量負平衡組(簡稱負平衡組)和液體容量正平衡組(簡稱正平衡組),將其中液體的出入量為負平衡的51例患者作為負平衡組,將其中液體的出入量為正平衡的25例患者作為正平衡組。在負平衡組的51例患者中,有男23例,女28例;其年齡為62~71歲,平均年齡為(66.5±3.5)歲;其平均體質指數(shù)為(26.95±3.42)kg/m2;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平均水平為(43.15±4.05)U/L。在正平衡組的25例患者中,有男13例,女12例;其年齡為63~72歲,平均年齡為(67.5±3.2)歲;其平均體質指數(shù)為(27.35±3.36)kg/m2;其CK-MB的平均水平為(41.56±3.61)U/L。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這76例患者均進行48 h的糾正心衰治療,同時對其進行液體容量平衡管理。然后,按照這76例患者在48 h內的液體出入量將其分為負平衡組和正平衡組。對兩組患者的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R(呼吸頻率)、BNP的水平和Lac(動脈血乳酸)的濃度及其BNP的水平與其液體負荷量之間Pearson相關系數(shù)的線性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具體的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相關的檢查。2)根據(jù)患者的病情,以每天其液體出入量的差異值為指標對其進行液體容量平衡管理。3)按照患者液體容量的平衡點計算其在48 h內的液體出入量。液體容量的平衡點是指患者在48 h內的液體總入量(ml)減去其在48 h內的液體總出量(ml)等于零。液體的總入量為飲水量、進食量和輸入液體量之和。液體的總出量為排尿量、排便量、排痰量、嘔吐物排出量、不感蒸發(fā)(皮膚和呼吸道粘膜進行的水分蒸發(fā))量(一般為500mL)之和[2]。4)監(jiān)測患者的MAP、HR、R、BNP的水平和Lac的濃度。5)在患者入院的48 h,使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其BNP的水平,使用動脈血氣分析儀檢測其Lac的濃度。6)計算患者BNP的水平與其體內液體容量平衡之間Pearson相關系數(shù)的線性關系。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數(shù)據(jù)之間的相關性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患者入院的48 h,與正平衡組患者相比,負平衡組患者MAP的水平更高,其HR、R、Lac的濃度和BNP的水平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在患者入院的48 h兩組患者各項檢測指標的比較(±s)
表1 在患者入院的48 h兩組患者各項檢測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MAP的水平 (mmHg) HR (次/min) R(次/min) Lac的濃度(mmol/L) BNP的水平(pg/mL)負平衡組 51 91.84±7.96 88.10±4.75 22.13±3.84 1.68±0.91 1140.23±126.88正平衡組 25 75.94±6.86 113.47±7.39 27.12±3.66 2.62±0.82 4345.86±136.41 t值 8.54580 32.9570 5.4033 4.3661 92.742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在患者入院的48 h,兩組患者BNP的水平與其體內液體容量平衡相對應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shù)為r=0.6120,P<0.05。這說明,兩組患者BNP的水平與其液體負荷量之間Pearson相關系數(shù)的線性關系均呈正直線相關。
當人體的心臟泵血功能處于衰竭狀態(tài)時,其心臟容量負荷(即心臟前負荷)可反映出其體內液體蓄積與臟器功能平衡之間的關系。因此,治療急性心力衰竭的關鍵是減輕患者的心臟負荷。BNP的水平可反映出人體在某一時間點其心臟容量負荷的變化,是目前臨床上進行心臟容量負荷評估的主要生物學標志物。相關的研究表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的升高與其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即其BNP的水平越高表示其心功能越差。Lac是體內糖代謝的中間產物。Lac濃度的變化是反映心力衰竭患者微循環(huán)灌注的重要指標,其Lac的水平越高表示其心力衰竭的程度越嚴重[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患者入院的48 h,與正平衡組患者相比,負平衡組患者的MAP更高,其HR、R、Lac的濃度和BNP的水平均更低,P<0.05。兩組患者BNP的水平與液體負荷量之間Pearson相關系數(shù)的線性關系均呈正直線相關。這說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NP的水平與其體內的液體容量平衡呈正直線相關,可將其BNP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作為進行液體容量平衡管理的即時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