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琴
【摘 要】目的:探究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發(fā)病原理以及治療路徑。方法: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17名慢性咳嗽治療的患者,對其進行CT檢查、電子喉鏡檢查等研究其致病因素,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治療路徑,探討其治療效果。結果:耳鼻喉科疾病致慢性咳嗽的病因主要包括了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咽喉炎癥。確診為過敏性鼻炎7例(41.2%),其中1例經保守治療無效,應用鼻內窺鏡功能性篩竇切除術治愈。確診為鼻竇炎6例(35.3%),其中1例經保守治療無效,4例顯效。確診為咽喉炎癥的為4例(23.5% ) ,1例治療有效,2例被治療效果顯著。結論:耳鼻喉科疾病造成的慢性咳嗽,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提供有針對性的治療路徑,強化其治療效果。
【關鍵詞】耳鼻喉科;慢性咳嗽;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1
慢性咳嗽其實就是指超過3周的反復或者持續(xù)發(fā)作性咳嗽,病因較為復雜??人缘幕颊咄ǔV梁粑鼉瓤凭驮\,大多少通過對癥治療,致使咳嗽好轉,然而一部分患者癥狀未得到優(yōu)化。這主要是由于呼吸內科醫(yī)師未重視其他原因造成的慢性咳嗽,主要包括了咳嗽變異性哮喘、后鼻孔分泌物下滴、胃食管返流等,最終耽誤了診治。本文就17例到耳鼻喉科診治的慢性咳嗽患者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17名慢性咳嗽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9名,女性患者8名,年齡在7-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87±9.96)歲,病程在8周-9年之間,平均病程(1.89±1.45)年。納入研究需同時滿足以下標準:其一,患者符合肺結核臨床診斷,具有明顯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癥狀;其二,患者的痰液細菌檢測呈陽性;其三,患者精神狀況較好且腎、肝功能正常,無較重的血液系統(tǒng)、消化道或心血管疾病。此外,排除由其他不同種類細菌導致肺炎的患者。
1.2 納入標準
對患者實施肺部聽診、血常規(guī)檢查鼻竇攝片、X線平片、電子喉鏡檢查等?;颊叻弦韵聵藴剩浩湟唬貉R?guī)檢查出現(xiàn)特異性gIE、血清總IEg、外后血嗜酸粒細胞計數(shù)顯著上升;其二:電子喉鏡或者鼻內鏡檢出鼻腔黏膜出現(xiàn)水腫以及充血,伴隨咽后壁有膿性分泌物或者膿性分泌物等;其三:鼻竇CT檢查表明鼻竇粘膜出現(xiàn)增厚或內存在液平面。
1.3 排除標準
排除肺部聽診出現(xiàn)異常、胸部X線片異常;排除胃鏡檢查異常者。
1.4 臨床檢查方法
對患者展開CT檢查、電子喉鏡檢查、肺部聽診以及血常規(guī)等。在詢問掌握少數(shù)患者是否出現(xiàn)呼吸道感染史的基礎上,借助聽診的方式來判斷患者肺部有無顯著的異常情況。借助X線片檢測或者肺部CT檢測來判斷肺部是否出現(xiàn)異常情況。借助鼻內鏡檢查、電子喉鏡檢查來判斷患者鼻腔內是否出現(xiàn)水腫、充血、膿性分泌物等癥狀。借助血常規(guī)檢查來判斷患者的血清總IgE偏高、血嗜酸粒細胞計數(shù)。借助鼻竇CT檢查判斷鼻竇粘膜內發(fā)生增厚情況。
1.5 治療方法
通過臨床檢查,如果患者是喉部異常造成的慢性咳嗽,需要服用加味六味湯;如果患者是變異性鼻炎病癥,需應用抗組胺藥物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路徑,鼻孔內應用丙酸氟替卡松藥物,劑量維持在50微克/次,2次/d。
1.6 評定標準
患者的咳嗽癥狀徹底緩解,顯效:停藥7d后沒有出現(xiàn)復發(fā)癥狀;有效:患者的咳嗽癥狀顯著緩解,然而遇冷后仍出現(xiàn)輕微咳嗽癥狀,連續(xù)應用原來治療措施后咳嗽癥狀均有所緩解;無效:患者的咳嗽癥狀沒有發(fā)生變化,更有甚者加重。
1.7 統(tǒng)計學分析
選擇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并采取原值的平方檢驗本次實驗以百分率形式出現(xiàn)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本次實驗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出現(xiàn)的計量資料,得出P<0.05,則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耳鼻喉科疾病致慢性咳嗽的病因主要包括了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咽喉炎癥。確診為過敏性鼻炎7例(41.2%),其中1例經保守治療無效,應用鼻內窺鏡功能性篩竇切除術治愈。確診為鼻竇炎6例(35.3%),其中1例經保守治療無效,4例顯效。確診為咽喉炎癥的為4例(23.5% ) ,1例治療有效,2例被治療效果顯著。見表1。
3 討論
慢性咳嗽作為一類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臨床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持續(xù)咳嗽、咽部不適。大部分患者認為咳嗽與呼吸道感染出現(xiàn)密切的聯(lián)系,大部分的患者維持著咳嗽的情況下,需要會選取呼吸科診治,其治療效果往往不夠理想。針對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診治,需要應用例如X線片、CT診斷、詢問等手段,明確患者的實際患病原因,應用針對性路徑展開治療。本文研究得出,耳鼻喉科疾病致慢性咳嗽的病因主要包括了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咽喉炎癥。確診為過敏性鼻炎7例(41.2%),其中1例經保守治療無效,應用鼻內窺鏡功能性篩竇切除術治愈。確診為鼻竇炎6例(35.3%),其中1例經保守治療無效,4例顯效。確診為咽喉炎癥的為4例(23.5% ) ,1例治療有效,2例被治療效果顯著。因此,可以認為,有針對性的治療路徑可以強化其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耳鼻喉科疾病造成的慢性咳嗽,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提供有針對性的治療路徑,強化其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楊樂, 余詠梅, 廖然超. 過敏性鼻炎合并支氣管哮喘或慢性咳嗽37例臨床治療分析[J]. 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5, 36(1):141-142.
方朝新, 甄少少. 鼻后滴漏并發(fā)慢性咳嗽72例臨床分析[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6, 22(14):1675-1677.
付建梅. 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療分析[J].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7, 46(3):302-303.
朱運華, 王險峰, 董明敏. 耳鼻咽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原因分析及治療方法探討[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5(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