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成軍 王亦農(nóng) 董自強 田金波 黃劍釗
1湖北省秭歸縣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 443600 湖北秭歸2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
相關調(diào)查研究表明,腎結石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其已成為泌尿外科多發(fā)病、常見病[1]。目前,臨床治療腎結石已有多種方法,如藥物排石治療、體外沖擊波碎石、開放手術取石等,但藥物保守治療及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療效欠佳,部分患者排石并不徹底,復發(fā)率高;而開放手術切開取石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時間長。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PCNL作為治療腎結石常見微創(chuàng)方式之一,因其具有碎石效果佳、創(chuàng)傷小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而受到臨床醫(yī)生重視及患者歡迎,目前廣泛應用于腎結石的治療[2, 3]。但隨著臨床研究進展,該手術所引起的并發(fā)癥如尿膿毒血癥在逐步引起重視,并已成為研究熱點。已有文獻證實,PCNL所致的尿膿毒血癥不僅增加了住院時間及費用,且增加了圍術期死亡率[4]?;诖?,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489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尿膿毒血癥發(fā)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并分析其防治措施,以期為臨床干預提供措施?,F(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秭歸縣人民醫(yī)院2012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489例腎結石患者資料。 489例患者中男286例,女203例,年齡19~75(46.9±12.5)歲。BMI為20.2~25.9(22.9±3.7)kg/m2。納入標準:經(jīng)腹部CT確診的腎結石或輸尿管上段結石,符合腎結石診斷標準[5],且已行PCNL。排除標準:①伴有腫瘤、糖尿病、血液病等免疫功能減退疾?。虎诤喜⒍嗄夷I、馬蹄腎或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梗阻等先天性畸形疾??;③術前心率>90次/min;④術前高熱并應用抗生素治療;⑤二次PCNL者。
統(tǒng)計納入本研究的489例患者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腎功能、結石位置及大小、經(jīng)皮腎通道大小、手術時間、術后血常規(guī)指標等。將489例患者根據(jù)是否發(fā)生尿膿毒血癥分為兩組,統(tǒng)計兩組上述各項指標是否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對于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危險因素進行賦值,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患者于術后1~4 h內(nèi)出現(xiàn)煩躁、寒戰(zhàn),且呼吸頻率>30次/min,體溫>39.0 ℃,心率>120次/min,血壓水平<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而氧飽和度<90%且呈現(xiàn)進行性降低,術后血常規(guī)結果示白細胞水平高于20×109/L或低于4×109/L,血小板數(shù)量低于60×109/L。具有上述兩項以上癥狀或體征可診斷為尿膿毒血癥[6]。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則采用χ2檢驗;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危險因素進一步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整理489例患者臨床資料,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符合尿膿毒血癥診斷標準11例,發(fā)生率為2.2%。
經(jīng)分析,尿膿毒血癥組年齡≥60歲、術前尿培養(yǎng)陽性、結石直徑≥2.5 cm、鹿角形結石、手術時間≥90 min所占率與非尿膿毒血癥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1)。
表1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n(%)
指標例數(shù)尿膿毒血癥非尿膿毒血癥χ2值P值性別0.0360.850 男2866(2.1)280(97.9) 女2035(2.5)198(97.5)年齡/歲10.6160.001 <604102(0.5)408(99.5) ≥60799(11.4)70(88.6)術前尿培養(yǎng)8.9720.002 陰性3831(0.3)382(99.7) 陽性10610(9.4)96(90.6)血肌酐/(μmol·L-1)0.0020.962 <1102145(2.3)209(97.7) ≥1102756(2.2)269(97.8)結石直徑/cm4.0600.04 <2.53262(0.6)324(99.4) ≥2.5163(5.5)154(94.5)鹿角形結石10.5140.001 否4213(0.7)418(99.3) 是688(11.8)60(88.2)通道大小0.0020.962 F202255(2.2)220(97.8) F162646(2.3)258(97.3)碎石設備0.0190.889 超聲812(2.5)79(97.5) 鈥激光4089(2.2)399(97.8)手術時間/min4.7880.029 <903914(1.0)387(99.0) ≥90987(7.1)91(92.9)高血壓0.1840.668 否2637(2.7)256(97.3) 是2264(1.8)222(98.2)糖尿病0.1630.686 否662(3.0)64(97.0) 是4239(2.1)414(97.9)吸煙史0.0090.923 否1874(2.1)183(97.9) 是3027(2.3)295(97.7)
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年齡≥60歲、術前尿培養(yǎng)陽性、結石直徑≥2.5 cm、鹿角形結石、手術時間≥90 min均為尿膿毒血癥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表2)。
表2 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1例患者經(jīng)診斷為尿膿毒血癥后均轉入ICU進行治療,給予面罩吸氧、補液及廣譜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對于血壓低患者給予心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必要時給予呼吸機控制呼吸,并給予大量晶體液、膠體液進行液體復蘇;留取尿液標本進行中段尿培養(yǎng)及藥敏實驗,待結果出后選擇敏感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療;治療過程中給予抑酸藥物防止應激性潰瘍等。經(jīng)綜合治療,11例尿膿毒血癥患者均好轉出院。
尿膿毒血癥已成為泌尿外科常見的危重疾病之一,其為由尿源性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常進展至感染性休克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達20%~42%[7]。PCNL為臨床治療腎結石常用干預措施之一,其所引起的尿膿毒血癥具體機制尚未明確,但有學者認為與手術過程中含有細菌、毒素的灌注液進入血液密切相關[8]。對腎結石進行研究的相關文獻證實,無論是感染或者非感染的結石中均存在內(nèi)毒素,可于碎石過程中大量釋放,而手術過程中需保持高壓灌注以保持術野清晰,但長時間的灌注壓力升高細菌、內(nèi)毒素可經(jīng)腎盂腎小管、間質(zhì)及淋巴等途徑進入血液,并可促進機體釋放大量炎性介質(zhì),引起“瀑布樣反應”,導致全身炎癥性反應綜合征,危及生命安全[9, 10]。
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可引起尿膿毒血癥,其危害嚴重,如何降低其發(fā)生率及保障患者安全已成為臨床研究熱點。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年齡≥60歲、術前尿培養(yǎng)陽性、結石直徑≥2.5 cm、鹿角形結石、手術時間≥90 min均為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考慮原因可能是患者年齡愈大,合并疾病越多,加上機體免疫力的減退,對麻醉及手術耐受能力降低,因此年齡≥60歲患者更易發(fā)生尿膿毒血癥。術前尿培養(yǎng)陽性表明術前存在尿路感染,目前的研究已證實尿膿毒血癥發(fā)生與細菌、內(nèi)毒素進入血液相關[11, 12]。我們認為,術前存在尿路感染會使細菌、內(nèi)毒素進入血液的概率明顯上升,患者更易出現(xiàn)尿膿毒血癥,因此臨床上應進一步加強對其監(jiān)測,并通過穿刺行尿培養(yǎng)為臨床選擇敏感抗生素提供建議。結石直徑≥2.5 cm、鹿角形結石均為尿膿毒血癥患者重要危險因素。這是因為鹿角形結石內(nèi)部存在著大量的解脲酶細菌,菌體外生長的結晶可沉積于細菌形成磷酸鹽覆蓋物,并且結石的直徑越大,其所含細菌及內(nèi)毒素量越多,故在碎石過程中細菌及毒素進入血液引起尿膿毒血癥發(fā)生的可能性越大。此外,手術時間的延長,細菌及內(nèi)毒素則處于長時間高壓灌注情況下,增加進入血液概率及數(shù)量,這也容易導致尿膿毒血癥發(fā)生[13, 14]。本研究過程中,對于發(fā)生尿膿毒血癥患者采取給氧、液體復蘇、抗感染等綜合治療,11例患者均取得好轉。通過研究,我們認為對于腎結石患者行PCNL治療過程中,應嚴密監(jiān)測,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處理,對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患者年齡≥60歲、術前尿培養(yǎng)陽性、結石直徑≥2.5 cm、鹿角形結石、手術時間≥90 min均為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而抗感染、給氧、液體復蘇、抑酸藥物等綜合治療有助于患者好轉,臨床應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