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眼稠的人有出路"/>
◎本刊記者 左京
新農民從老農民堆里鉆出來,講一口新詞,務一手好樹,種一手好菜,養(yǎng)一手好羊。他們手掌是粗糙的,腦袋是充實的,口袋是鼓鼓的
▲ 張立民在化驗羊奶
北風起,三原大地被拂開一角。
塬上,同兵章家的紅富士掛滿枝頭,正待價而沽。這方圓幾十里最漂亮的密植高紡錘形蘋果樹園子,招來一撥又一撥客商。
塬下,李斌的普羅旺斯洋柿子已經開始育苗。別小看這些小不點,長大了每棵能結滿七層果子。
溝里,范轉娃在為奶山羊收割過冬的草料。羊場里,剛改造好的羊床上,幾十只奶山羊“咩咩”呼喚著她歸來。這些大家伙吃得多,也出產多——每只每天能產八斤鮮奶。
勞作夾雜著豐收的喜悅,這是新型職業(yè)農民的歌。從泥土里成長,勤勞依然是他們的本色;在農業(yè)科技里浸泡、在市場經濟里蛻變,他們是鄉(xiāng)村振興的主角,是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新風尚的人尖子。
“以前感覺自己低人一等,現在農民也有職稱了,持證上崗,這是身份的象征?!睆霓r民到職業(yè)農民,雖然只多了兩個字,卻意味著專業(yè)、富裕,還有一份掙來的職業(yè)尊嚴。
距離2018年初級職業(yè)農民培訓班開班還有好幾個月,省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三原分校已經收到超過400個人的報名申請。
“這還把人難住了,到底篩誰呀?”校長吳金營習慣性地撓了撓頭。
十七年前,吳金營也做過同樣的動作。“啥,果樹培訓班?我村的蘋果都落完了,不用培訓。”新興鎮(zhèn)一位村支書接到農廣校要進村辦班的電話,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中國的農民是不是不好學?”2003年,加拿大援陜項目團來到三原,曾經拋下過這樣一個讓人難過的問題。
中國農民不是不好學,而是對農業(yè)科技、對市場經濟缺乏認識。
今年58歲的職業(yè)農民武選科回憶,在那個“羊上千、牛過萬,綠蛋蛋蘋果墊豬圈”的年代,村民對蘋果種植沒有概念,只知道地里頭要種麥種苞谷,把政府發(fā)的樹苗偷偷挖了賣給外縣人,“不會務,掙不下錢,栽到地里干啥?”
中國農民不是不好學,是找不對學習的門路。
九年前,郝衛(wèi)栓東找西轉才摸到縣農廣校。他背著個半新不舊的黑色皮包,問:“咋樣申請初級農技師?”2016年,王博經人指點來到農廣校,“聽說咱這培訓職業(yè)農民,咋弄哩?”農民的信息來源畢竟有限啊。
中國農民不是不好學,是很難擠出時間脫產學習。
▲ 雪地里的果樹技術實訓課
四年前,范轉娃喂了30多只奶山羊。那會兒還沒有用上電動吸奶器,她4點多鐘爬起來,光擠奶就得花上好幾個小時。割草、喂料、打掃、防疫、接生,她忙得幾乎一刻不停。
“年年盼得年年富,年年穿的沒襠褲”,這是關中地區(qū)農民曾自我戲謔的話,卻道出了老農民勤勞卻不富裕的辛酸。
年龍香不信,當農民會一直這么辛酸。10年前,她豁出去擋在果樹專家陳新利車前的一幕,很多村民現在還歷歷在目。要知道,小學老師出身的她平時連說話都是柔聲細語的,這可以稱得上她這輩子的一大“壯舉”了。
“我當時一看人家老師講完要走,想起自己栽下那么多樹,這還不會務該咋弄呀?!蹦且凰查g,年龍香因著急而涌出的眼淚,是農民長久壓抑著的對農業(yè)知識的渴求噴發(fā)了。
這一噴發(fā),便不可收拾。2015年,西安郵電大學任少軍博士到三原,給職業(yè)農民講電商物流。從早上9點開始,一口氣講到下午2點,中間肚子餓得不行了,吃個蘋果繼續(xù)講。
“沒辦法停下,農民學習的熱情擋不住。有學員干脆把桌子搬到幕布下,那勁頭比大學生還認真?!?/p>
任少軍不是第一個把職業(yè)農民和大學生擱一塊對比的人。搞了多年職業(yè)農民培訓,吳金營如今常自豪地說:“三原農民培訓熱情高得很,進班競爭激烈,比上大學還難?!?/p>
從“我是農民,要那證干啥?”到“我也想當職業(yè)農民”,這一轉變,源于郝衛(wèi)栓5畝地年產25噸蘋果的帶動,源于李斌一個溫室棚年產2萬斤洋柿子的感染,源于范轉娃35只羊日產300斤鮮奶的刺激。
這些最先接受職業(yè)農民技術培訓的務農能手,把科學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轉變成真金白銀,他們用自己的豐產豐收告訴鄰里百舍,學和不學不一樣。
職業(yè)農民從老農民中走出來,在技術上敢于突破,對市場有敏銳的嗅覺。他們干一行,鉆一行,愛一行,研究出來的名堂越來越多。
三原農民常說,眼眼稠的人能干出樣。
高級職業(yè)農民李斌就是個眼眼稠的人。這眼眼稠可不是指他每天斯文地帶個眼鏡,“像個研究生”,而是說同樣是種菜,他的大棚總是村里最高產的,他的洋柿子拉到市場上每斤總能比別人多賣兩毛錢。
“要說我種菜有啥竅道,這就是竅?!币蛔哌M李斌家的溫室大棚,一股濃濃的中藥味撲鼻而來。地里還啥都沒長,看啥?李斌扒開土層,指著細小的白菌絲介紹,這就是地里的有益菌,它累積得越多菜就長得越好。
從2012年開始,李斌就在自家的大棚里嘗試使用內置式秸稈反應堆技術。秸稈、中藥渣加菌種反應后,不僅能提高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疏松土壤,使蔬菜根系發(fā)達,而且能增加二氧化碳含量,調節(jié)棚內小氣候?!胺N菜不在弄得多,在弄得精。如果只是一把肥料,一揚一打,地還是光地,沒營養(yǎng)。”
李斌的眼眼稠,還表現在他對市場的判斷上。在三原縣最大的果蔬交易市場上,他的水果洋柿子是掛上號的。只要他們兩口子一出現,遠遠就能聽見菜販子喊:“普羅旺斯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從筐里摸兩個先吃了再說。
這四毛五一粒種子的品種,很多農民嫌貴不敢買。李斌卻把賬算得很清楚。一畝地能種2500株,一株結7層,一個棚產2萬斤,剛好卡到春節(jié)前后上市,平均按2塊錢一斤算,四座溫室棚能賣16萬元左右。遠遠超過普通菜農的收益。
“有頭腦的人,處處都是商機。作為新農民,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懂經營,了解市場需求?!眲e看張立民只有30歲出頭,他現在也是三原奶農中的“領軍”人物。每天早上,有幾十戶奶農趕來他的奶站交羊奶,最遠的距離十幾里。
五年前準備子承父業(yè)養(yǎng)羊時,張立民并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從一個交奶的奶農變成奶站的老板。
2015年,交了兩年羊奶的張立民發(fā)現,收奶的販子不養(yǎng)羊,但收入比奶農高,奶農常常要忍受各種壓價?!拔覟樯恫荒茏约菏漳?,不要讓奶農吃虧,自己還能多掙一份錢?!?/p>
但轉型并不是一帆風順。
去年9月的一天,張立民接到合作的奶粉廠打來的電話?!澳逃袉栴},黃曲霉毒素超標!”這樣的場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總共出現了27次,攪得張立民一夜一夜睡不著。
“不弄了!”妻子承受不住賠了十幾萬元的壓力?!叭绻衲瓴慌?,明年就是拉開架勢都沒有人給你交了?!彪m然幾乎遭受滅頂之災,但張立民的頭腦很清醒,這條線不能斷,要長遠打算。
▲ 三原縣蔬菜種植面積達28.8萬畝
他購進了專業(yè)機器,每天坐在化驗室里一家一家驗交來的羊奶濃度、抗生素殘留,保證奶源質量達標。奶站的小黑板上,長期寫著“注意黃曲霉素”。
挺過來的張立民還清了欠款,奶站的輻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而他,又把眼光移轉到了糧改飼上。
把青儲玉米粉碎后抽真空打包,保鮮期長,方便儲存?!颁N路廣,很多地方養(yǎng)羊戶都有需求,一噸凈賺200塊?!苯衲曩u出去200多噸,張立民嘗到了甜頭。最近,他流轉了20畝地,準備明年把糧改飼的生意弄大。
無形中,職業(yè)農民成為引領農村新風尚的人尖子。他們務農的技術被爭相效仿,生活觀念潛移默化影響著整個鄉(xiāng)村。
在三原縣,有一個村子很奇怪,年輕人都愿意“窩”在家里當農民,不愿意做城市的上班族。
走進魯橋鎮(zhèn)東里村八組,一眼望去,地里全是蔬菜。松花菜、包菜、芹菜,綠茵茵的,映襯著白瓷磚砌的墻、朱紅漆刷的門。
“我們村民小組有272畝地,就這都不夠種,我們還跑到別的村包了100多畝地?!闭f話的是高級職業(yè)農民高紅,她是村里最早種大棚蔬菜的人。
魯橋鎮(zhèn)是三原的老菜區(qū),但20年前,東里村卻幾乎不種菜。
1998年,25歲的高紅在村里種下第一棚洋柿子。投資600元,干了半年,賣了1100元。“那時候麥子一年收入200元左右,種菜比種麥子強?!?/p>
2001年,技術熟練了的高紅,兩畝半大棚,三個月時間收入了近1萬元。強烈的反差,刺激著躍躍欲試的村民,一場麥地變菜地的運動,在這個小村莊里迅速掀起。
平常,村民們最愛干的事,就是坐在地頭上,看誰家施的肥好,誰家菜的品種選對了賣錢多。高紅家的菜地,幾乎成了村里的試驗田,明年種啥,那里就是風向標。
“除過考上學的,我村的年輕人現在基本都在屋。”李建莉是高紅在村里帶起來的職業(yè)農民之一。和村上很多年輕媳婦一樣,幾年前,公公婆婆就把經管多年的蔬菜大棚給了她。
“當農民肯定辛苦么,從洋柿子地里出來,就跟要飯的一樣,頭上手上全是綠的。但是把菜務好了,比以前上班掙得多?!崩罱ɡ蛘f,別看她們干活的時候一個個跟泥猴似的,但平時就是上個街,也要精心收拾,“包包一背,皮鞋一蹬,咱要像螞蟻一樣勞作,也要像蝴蝶一樣生活”。
2018年母親節(jié),任寧給婆婆準備了份禮物。老人嘴上沒說啥,轉身就跟鄰居把這事諞開了?!袄先税鸭依锏呢斦髾嘁平涣?,但還是沒日沒夜鉆在大棚里,都是給我們干哩。不能虧著老人?!痹诖迳?,這是任寧這一輩年輕農民普遍的想法。
因為年輕人不離家,村里幾乎沒有留守兒童,也沒有留守老人。
夜幕降臨,高紅家歐式“城堡”的窗戶里,透出暖黃色的光。小女兒剛吃完晚飯,正在房間里安靜地溫習功課。忙碌了一天,高紅泡了兩杯茯茶,一杯捧在手里,另一杯遞給坐在沙發(fā)上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