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紅
摘 要: 本文分類列舉了潮汕地區(qū)的常見蔬菜,分析歸納了潮汕常見蔬菜命名的四個特點:著眼于蔬菜本身的客觀屬性;人的主觀認知和行為;方言諧音;地域文化等,認為潮汕地區(qū)常見蔬菜的命名,吸收了口語詞匯、古代漢語詞匯、外來詞匯,體現(xiàn)出了兼容并包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 潮汕 方言 蔬菜 命名
潮汕地區(qū)主要是指潮州、揭陽和汕頭三個地區(qū)所管轄的區(qū)域范圍,位于我國大陸東南沿海,在廣東的最東端,與福建相鄰,和臺灣隔海相望。潮汕平原是廣東第二大平原,地勢遼闊,土壤肥沃,全年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豐沛,河流眾多,具有優(yōu)越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境。潮汕農(nóng)業(yè)種植傳統(tǒng)悠久,善于精耕細作,有“種田如繡花”的美譽。
古人云:“草之可食者曰蔬?!笔卟耸侵缚梢宰霾顺缘牟荼局参?,包括一些木本植物的嫩莖、嫩葉和菌類。潮汕地區(qū)是國內(nèi)重要的蔬菜產(chǎn)出地,蔬菜種類繁多,命名很有特色。本文僅對潮汕地區(qū)常見蔬菜的命名作探討。
一、潮汕地區(qū)常見蔬菜分類
潮汕地區(qū)的43種常見蔬菜可以分類如下(見下頁)。
二、潮汕蔬菜命名特點
“抓住事物的特征并給予描述,這是人類認識紛繁世界并為萬物命名的一個重要途徑”①。事物的特征是指直接作用于人體感官的事物的外觀表象,或者是通過表象概括進而形成的意象,例如客觀外在事物的形體、顏色、氣味、滋味、聲音、質(zhì)地、功能、生長方式等,人們在給事物命名的時候總是選取其中一個或者幾個特征作為依據(jù)。潮汕蔬菜命名大致有以下四種情況:
(一)著眼于蔬菜本身的客觀屬性
1.形體
形體指蔬菜的形狀和結(jié)構(gòu),即蔬菜在大小、長短、高低、粗細、厚薄及圓、曲、方、扁、椎、菱、直等幾何圖形上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
(1)形狀
大菜,即大芥菜。大芥菜頭比一般菜大,因此名為“大菜”。
大菜雷,即包白芥菜。菜雷,即椰菜。“雷”有“大”義,“大菜雷”,是指包白芥菜比正常芥菜體積大。“菜雷”,是說椰菜的體積大。
大頭白,即油白菜。大頭菜,即球莖甘藍。油白菜根部和球莖甘藍均體積較大,形狀較圓,像人頭,故均以“大頭”名之。
白菜囝,即小白菜?!班睢痹陂}南語中表示“小孩子”,也表示事物形狀體積較小,小白菜較之普通白菜,體積更小,因而以“囝”命名。
蒜頭,即蒜。蒜呈現(xiàn)一個球狀,就像人的頭部,故稱為“蒜頭”。菜頭,即蘿卜。蘿卜實際上是長在地下的根,形狀像頭,因此蘿卜被稱為“菜頭”。
菜花,即花椰菜。韭菜花,即韭苔。花椰菜因其形狀像花,命名為菜花。韭苔的頂端呈花狀分散開來,故稱為韭菜花。
扁豆,即蠶豆。蠶豆整體上呈現(xiàn)扁平狀。
長豆,即豇豆。因其為長條狀,故稱為長豆。
錢蔥,即馬蹄。其葉子跟蔥很相似,而且從正上方往下看,馬蹄的整體就像一個圓的銅錢,因此稱之為“錢蔥”。
水筍,即茭白。茭白的形狀類似細筍,因此稱作“水筍”。
地豆,即花生?;ㄉ笮∨c黃豆、綠豆相近,故稱為“地豆”。
(2)結(jié)構(gòu)
包白,即大白菜。大白菜是由一片片菜葉包裹而成的;包心菜,即結(jié)球甘藍。它是由一片片菜葉向中心聚攏包裹而成的。因此均以“包”命名。
刺瓜,即帶刺黃瓜。因為部分種類的黃瓜其表面上帶刺。刺莧,即莧菜。因其菜葉的面上有許多刺狀的突起。
吊瓜,即不帶刺黃瓜。成熟后,呈垂吊狀,被稱作“吊瓜”。
絲瓜,即角瓜。絲瓜成熟時,內(nèi)部瓜絡(luò)網(wǎng)狀纖維縱橫勾結(jié),如同絲線纏繞,故稱“絲瓜”。
玻璃菜,即球生菜。因球生菜的菜葉透薄,晶瑩透亮如玻璃,故稱“玻璃菜”。
2.性態(tài)
性態(tài),指蔬菜在生態(tài)方面的性質(zhì),如顏色、氣味、空間、時間等。
(1)顏色
紫高麗菜,即紫包心菜。紫大頭菜,即紫甘藍。這兩種菜葉子的顏色都是紫色的。
包白,即大白菜。菜葉的顏色為白色。
青花菜,即西蘭花。西蘭花顏色青綠。
紅菜頭,即紅蘿卜。紅蘿卜表皮的顏色是紅色的。
(2)氣味
香菜芯,即萵苣。萵苣在當?shù)刂饕糜陔缰葡滩?,制成之后,香氣濃郁,被稱為“香菜芯”。
(3)空間
著眼于來源地的,如:
如番瓜,即南瓜;番薯,即地瓜;番茄,即西紅柿;番蔥,即洋蔥。這些都是通過“番”字表明該類蔬菜是外來引進的蔬菜種類。
西洋菜,即豆瓣菜。西洋菜原產(chǎn)于葡萄牙,而且由于當時習(xí)慣稱葡萄牙人為“西洋人”,將這種蔬菜稱為“西洋菜”。
荷蘭豆,即豌豆。十七世紀時憑借強大的海上艦隊,荷蘭人統(tǒng)治了臺灣和南洋諸島,并帶來了從世界各地搜刮的物品,其中就包括豌豆,當?shù)鼐用褚婚_始稱之為荷蘭豆,后來下南洋過番的閩南人、潮汕人將其帶回家鄉(xiāng),也沿用了當?shù)氐慕蟹?,稱其為荷蘭豆。
著眼于生長地的,如:地豆,即花生。花生果長在地里。又如水筍,即茭白。茭白生長在水中。
(4)時間
春菜,即蓋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芥”:“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有石芥,低小。皆以八九月下種。冬月食者,俗呼臘菜;春月食者,俗呼春菜;四月食者,謂之夏芥?!币馑际谴翰酥饕谴杭臼秤?,因此被稱為春菜。
四季豆,即菜豆。因為菜豆在一年四季都能生長故而命名。
秋瓜,即絲瓜。因絲瓜在秋季上市,所以稱其為“秋瓜”。
(二)著眼于人的主觀認知和行為
1.種植方式
蕹菜,即通心菜。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七“蕹菜”條里說道:“時珍曰:蕹與壅同,此菜唯以壅成,故謂之壅(蕹)?!薄稗场敝高@類蔬菜的種植方法,也就是“壅以糞土,即節(jié)節(jié)生芽”,多生長種植在肥水田或畜舍附近的經(jīng)常排糞水的田中,因此在潮汕方言中把通心菜稱為“蕹菜”是根據(jù)它的種植方式命名的。
2.口感
口感指食物在人們口腔內(nèi)由觸覺和咀嚼而產(chǎn)生的直接感受,是獨立于味覺之外的另一種體驗。
厚合菜,即牛皮菜。因牛皮菜的菜葉咀嚼起來給人一種聚合在一起的厚重的感覺。
蓮厚,即藕。因為蓮藕口感品嘗起來有一種厚實的感覺。
(三)方言諧音
飛龍,即菠菜。菠菜是兩千多年前由波斯人栽培的并在唐貞觀年間傳入中國,當時中國稱菠菜的產(chǎn)地波斯為西域菠薐國,因此把菠菜叫作“菠薐菜”,后來簡化成如今大眾所熟知的“菠菜”。潮州音“菠”與“飛”音近,“薐”與“龍”音同,把“菠薐菜”叫作“飛龍菜”。
力蘇,即茄子。把茄子稱為“力蘇”與五代初期的吳越王錢镠有關(guān),吳越王錢镠有一個深得其喜愛的兒子,但這個兒子卻不幸是跛足,由于當時“茄”和“瘸”諧音,因此百姓為了躲避忌諱,便把“茄子”改稱為“落蘇”,因為“落蘇”是“酪酥”的諧音,而蒸熟的鮮嫩茄子就像“酪酥”一樣綿軟可口。當茄子傳到潮汕地區(qū)后,“落蘇”的潮州話的諧音就是“力蘇”。
蓮角,即菱。蓮角和菱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兩個詞語的發(fā)音相近,故而沿用至今。
甲藍,即芥藍?!敖妗备凹住弊衷诔鄙欠窖灾邪l(fā)音相近,因而把芥藍稱為“甲藍”。
(四)地域文化
潮汕地區(qū)自古就有下南洋的傳統(tǒng),蔬菜命名也受了其影響。
干筒,即馬鈴薯。有些地區(qū)也稱為“荷蘭薯”,因為馬鈴薯原產(chǎn)南美,在17世紀初由荷蘭人帶到臺灣,清康熙年間引入大陸。劉堯咨的《說潮州話》提到“干筒”源于馬來話“kengtang”,旅居馬來亞的潮汕華僑把這個叫法帶回了故鄉(xiāng),因此馬鈴薯叫“干筒”的說法流傳至今。
另外,豆薯在潮汕方言中被稱為“芒光”“力縛”等,與學(xué)名差異較大,難以考證背后的真實意義和內(nèi)涵。
三、潮汕常見蔬菜命名的詞匯特點
總結(jié)潮汕地區(qū)常見蔬菜的名稱,其命名的詞匯特點可以概括為如下三點:
(一)口語詞匯
用當?shù)赝ㄋ滓锥目谡Z詞匯命名蔬菜。如“大菜雷”的“雷”,“白菜囝”的“囝”,“大頭白”、“大頭菜”、“蒜頭”的“(大)頭”,“蓮厚”、“厚合”中的“厚”,“吊瓜”的“吊”,“絲瓜”的“絲”,還有直接以來源地加以命名的“西洋菜”“荷蘭豆”等。另外,還表現(xiàn)為用方言音近字或同音字命名,如“飛龍”“力蘇”。
(二)古代漢語詞匯
潮汕方言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詞匯,蔬菜命名不乏古語。如通心菜在潮汕方言中被稱為“蕹菜”,“蕹”在古漢語中表示一種種植方法;明清時期對于從國外引入的物種多冠以“番”字,如番茄、番瓜、番椒等,潮汕方言較好地保存了這些對于蔬菜的命名起源。
(三)外來詞
潮汕是各種文化的交匯之地,外來文化影響明顯,蔬菜命名也是如此。馬鈴薯在潮汕方言中被稱為“干筒”,“干筒”實則源于馬來話“kengtang”。
潮汕方言中的蔬菜詞語是潮汕方言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蔬菜的命名規(guī)則及構(gòu)詞特點體現(xiàn)了潮汕人民的思維習(xí)慣和潮汕地區(qū)的文化特質(zhì)。既追求通俗易懂,貼近大眾,又繼承古代漢語詞匯,沿襲傳統(tǒng),還吸收外來詞匯,博采眾長,體現(xiàn)了潮汕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質(zhì)。
注釋:
①嚴修鴻.也談“蝴蝶”命名的理據(jù)[J].中國蝴蝶,2002(2):153-155.
參考文獻:
[1]張耀鋼,陳國元.蔬菜栽培(南方本)園藝專業(yè)用[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1.
[2]譚宏姣.古漢語植物命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