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摘要:成長,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成長是一曲美妙的樂曲;成長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成長是一首熱情洋溢的詩篇。
關(guān)鍵詞:家庭教育;成長;尊重;引導(dǎo)
2002年的冬天,我成長為一名媽媽,一個人生重要角色的改變,看著孩子那稚嫩的小臉,當媽的心都融化了。兒子一天天地長大了,長高了,一步一步牽著他的手,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長為一名翩翩少年了。十幾年的家庭教育,讓我對家庭教育有了一點粗淺的認知。
一、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xiàn)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認識到這點,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容易形成合力,勁往一起使,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3—6歲這一黃金時期教育孩子。這階段的幼兒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向成人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3—6歲是孩子是非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針對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強的特點,抓住具體的日常瑣事,幫助孩子認識辨別社會中發(fā)生的是是非非,讓他們具體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體會到什么事丑惡的,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揚善除邪的正義感,從而抵制丑陋陰暗面對孩子心靈的侵蝕。例如,當今電視錄像幾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個家庭,孩子們幾乎天天與它們打交道,可以說是不出自家門,便知天下事。從中可以接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信息。這里有政壇風云、科技進步、凡人俗事的各種內(nèi)容,從中可以學習很多知識,了解國內(nèi)外大事,家內(nèi)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dǎo),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凈化孩子心靈。
三、遇事沉著冷靜,注重言傳身教的力量。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lǐng)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fā)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guān)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tài)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xiàn)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fā)事件時,表現(xiàn)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wěn)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多多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性格,有什么愛好特長,在工作之余,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xiàn)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知道應(yīng)該如何去引導(dǎo)孩子。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lǐng)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之中。
五、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視為家庭的平等成員。父母進行合理的引導(dǎo)和分析,但是最終的選擇權(quán)在孩子手里。如果孩子選擇錯了,就要讓他自己來承擔責任,這樣他才能夠記住很快改正。但是如果是你幫她做的選擇,即使對了,她也不一定會做的很好;要是錯了,反而給他逃避責任的機會,把責任推到家長的身上。多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lǐng)悟到家長的教導(dǎo)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六、與孩子成為朋友。同時在心理上不要遠離孩子,也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樂,爭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這可以幫助對家長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而且對家長更好的引導(dǎo)孩子成長有幫助。對孩子的意見要認真耐心的傾聽,爭取與孩子做朋友,家長不可只是自己說了算,完全不聽孩子的建議。尤其是遇到孩子有關(guān)的事情,家長一定要與孩子商量,聽取孩子的意見,給予孩子肯定,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要給他解釋。當家長就家里的某件事做出決定時,也應(yīng)征求孩子的意見,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益的,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員,孩子長大后會更有自信,也會更多的為家里考慮。
七、引導(dǎo)孩子去思考。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用擺實事、講道理的方法,不要輕易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發(fā)指令,要盡量引導(dǎo)孩子去思考。要多關(guān)心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對于問題,應(yīng)通過談話、協(xié)商,取得相互間的溝通和理解,最后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八、不能溺愛孩子。發(fā)展孩子的興趣愛好的自由,但并非對孩子的放任。家長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孩子做錯了,就不能袒護,要嚴格的指出,并給孩子解釋清楚,以免下次重犯。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風給孩子做出表率,培養(yǎng)和引導(dǎo)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zhì)。
九、主動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這樣做的目的是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心靈的距離。其實只是做到這點是不夠的,因為那只是單向性的,目的只是讓孩子了解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但是很多父母卻忽略了一點,他們只要求自己了解孩子,而孩子并不了解父母。而這里指的溝通要求父母與孩子要互相了解,父母要主動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互相傾聽,互相了解。這樣才能與孩子心與心的進行溝通,教育孩子就成功的一大步,孩子今后也會更喜歡與家長交流自己的想法。
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最棒的,都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讓我們用愛心、耐心、贊美之心和包容之心一起靜待花開吧。
參考文獻:
[1]丁雪萍.家庭教育中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中華少年,2018(32):40.
[2]談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qū)[J].陳磊.才智.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