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黨緒
·編者按·
余老師的這節(jié)課,雖是作文課,但更像一場辯論大賽。他通過與同學們的平等對話,在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現(xiàn)實事例中,對“道德綁架”這種社會現(xiàn)象展開深入的分析探討。同學們在本節(jié)課中對“道德綁架”有了充分的理解,并能夠在教師的引領(lǐng)下由淺入深地理解問題和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是一節(jié)對同學們很有意義的作文課。
首先,所舉之例皆為當下熱點,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這和高考倡導作文要與生活相聯(lián)結(jié)符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使學生容易產(chǎn)生思想的共鳴。其次,重點完成了作文教學最關(guān)鍵的第一步——審題立意,通過“討論”來明確“道德綁架”的主題,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提高了寫作的興趣,明確作文寫什么內(nèi)容,表達怎樣的思想。余老師通過舉例“綁架”現(xiàn)象深入淺出地引導,讓學生理解“道德綁架”,而不是把自己的見解強加給學生,這鍛煉了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最后,自2017年始,全國高考作文趨向考查學生對問題的思辨能力,余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由果溯因,“道德綁架”是什么,如何產(chǎn)生,并且在討論“道德”的同時不忘與“規(guī)則”“自由”等相連,這些都能讓學生在討論中激起思維的火花。以往的高中作文教學偏重于寫作技能的養(yǎng)成,忽視思辨力,特別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制約了學生作文思想的升華,使得作文模式化嚴重。優(yōu)秀的作文首先是有思想的,如果我們的作文教學能像這樣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我想,學生會更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在作文中也更能用自己思維表達觀點。
師:同學們,這節(jié)作文課討論的事情是這樣的(投影展示):
2016年5月3日,達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動車到成都看病,因只買到達州到營山的坐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的新主人——一個小伙子請了起來。老人的女兒想讓父親和小伙子擠著坐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為老人讓了座。老人的女兒說:“年輕人應該多學學?!弊坏闹魅宋氐溃骸白约旱奈蛔渝e了嗎?”
這是一則社會新聞,發(fā)表在《華西都市報》上。大家看明白了嗎?能夠想象這個場景嗎?我想問一個問題:這個小伙子說“坐自己的位子錯了嗎”,你們認為他錯了嗎?
(生沉默。)
師:沉默,是不是意味著他是對的?再來看材料。這位老人多大年齡?
生:八旬。
生:八旬老人,還有病。
師:年輕人不給這樣的老人讓座,我問你們誰對誰錯,你們卻保持沉默?
生:這個老人只買了到營山的票,而年輕人自己掏錢買票,他坐的是自己的位子,從規(guī)則上講,他不讓座也沒錯。不過,從道德上講,不給一個身患疾病的八旬老人讓座,確實不太好。
師:好,你的判斷里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詞。一個是“規(guī)則”,一個是“道德”。那么,從規(guī)則上講,小伙子沒錯。從道德上講,面對一個生病的八旬老人,小伙子不但不讓座,連擠著一起坐都不愿意,這就錯了。對吧?
生:對。
師:那我剛才問“坐自己的位子錯了嗎”,你怎么不回答呢?
生:因為老人的女兒指責年輕人說他“應該多學學”,這個有點怪。年輕人應該讓座,但老人的女兒不該用這種“道德綁架”的方式硬要別人讓座。
師:先撇開這女兒,還是說這年輕人的對錯吧。你的意思是,按道德,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是錯的。按規(guī)則,年輕人坐自己的位子沒錯。那他到底是錯了還是沒錯?道德與規(guī)則難道是對立的嗎?
生:老師我糾正一下,站在道德的角度看,年輕人其實也不能算錯,只能說他的道德境界不高。
師:也就是說,只是道德水準不高,談不上缺“德”,談不上不道德,是吧?那么,我再確認一下,小伙子坐自己的位子,沒錯,只是境界談不上高尚。你是這個意思嗎?那錯的是誰?
生:老人的女兒錯了。如果她跟人家協(xié)商,也許人家就讓了。但她理直氣壯地要人家讓座,不讓還要批評人家,這就不對了。
師:你回答得很清楚。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印證和反思自己的觀點,我給大家提供一家網(wǎng)站做的統(tǒng)計,看看網(wǎng)友們的判斷和態(tài)度。
問卷題目是,“拒和老人擠著坐遭指責,你怎么看?”這是一個單選項問卷。
這里是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 投影展示 ):
A.“座位主人沒做錯,愿不愿擠著坐由他自己決定?!?484票,占50.9%;
B.“座位主人有點兒不近人情”。298票,占2.8%;
C.“老人的女兒不該那樣說話,有點道德綁架?!?858票,占46.3%。
師:大家看看這些數(shù)據(jù)。注意,這是單項選擇。選A的網(wǎng)友顯然更肯定年輕人的權(quán)利,選C的則更傾向于批評女兒。那么,我們可否由這些數(shù)據(jù)推斷和總結(jié)出一些結(jié)論?
生:從A可看出,一半以上的人認為年輕人沒做錯,既然承認年輕人沒做錯,那么,這些人也不大會贊成老人的女兒。A與C相加占到了97.2%,這些人都認為女兒不妥。
師:按照邏輯,應該可以做這樣的推斷吧。如果確認年輕人有權(quán)不讓座,那么,女兒也就沒有理由去指責他,先插一句,對這位拒不讓座、連擠一擠坐也不愿意的年輕人,我并不贊賞,如果他沒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比如身體欠佳等,他的行為還是要受到質(zhì)疑的。我估計很多人和我一樣,誰能看著八旬老人顫巍巍地站在身邊而無動于衷呢?不過,為什么認為女兒不妥的還是占了絕大多數(shù)呢?
生:認為女兒不妥的,未必認為年輕人就是對的。
生:認為年輕人不妥的,也可能認為女兒是不妥的。
生:不讓座不好,要人家給你讓座更不好。
師:很好,這是個理性的判斷。要求別人讓出本屬于他自己的位子,這是問題的根源,對這樣的行為大家似乎都不贊成。剛才有同學用了“道德綁架”這個詞,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好。直白地說,比起不讓座,“道德綁架”更讓人生厭。那么,什么是“道德綁架”呢?以這個事情為例,能不能告訴我你們的理解?
生:脅迫,要挾,以達到某種目的。
師:這似乎是“綁架”的意思。綁架就是通過脅迫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問的是“道德綁架”,什么是“道德綁架”呢?
生:像綁架一樣硬要把別人的道德標準拔高。
師:什么叫“把別人的道德標準拔高”?不太好理解。
生:本來這個年輕人是個普通人,但人為地把道德標準拔高,然后再用這個標準要求這個年輕人,他沒達到,就批評他,這就是“道德綁架”。
師:有點意思了,但還是不太清晰?!暗赖陆壖堋备覀兤匠Kf的“綁架”有什么相似之處?大家不妨想象一下“綁票”的情形……
生:綁票,就是以人的性命相威脅,要錢……
師:那個錢叫“贖金”,你不給我錢,我就要你的命,你想要命就拿錢來。這是“綁票”,當然,“綁票”也可能有其他的企圖,我們這里就以“錢”為例吧。要“錢”是目的,要“命”是手段。那么“道德綁架”是怎么個“綁”法呢?比如在這個事例中……
生:目的是要人家的座位,座位是目的,手段……
師:對的,要別人讓出位子,這是目的。那么,拿什么來要呢?“綁票”可是拿人命來“要挾”的。
生:如果你不讓座的話,就說明你是個道德水準很低的人。你害怕人家說你道德水平低,只好讓座了。
師:理解得非常好。這不就是拿道德來要挾人嗎?你不滿足我的要求,你就是不道德的,大家就要從道德上譴責你。這不就跟“綁架”相似嗎?你們同意他的解釋嗎?
生:嗯。
師:好的。我們基本理解了“道德綁架”的含義。但我還要繼續(xù)追問,明明是人家年輕人的位子,人家掏錢買的,你怎么就能拿道德要挾他呢?先假設一下,假設這個老人不是八十歲而是四五十歲,跟我差不多……
生:這不存在讓不讓的問題。
師:我再假設一下,假如這個年輕人也有病……
生:他也不需要讓座。
師:知道我問這個問題的意圖了嗎?什么叫綁架?誰綁誰?拿什么綁?
生:老人的女兒綁架了年輕人。
師:拿什么綁?
生:她父親的年齡。
生:還生病了。
師:為什么“高齡”與“生病”就能“綁架”年輕人?
生:年輕人不給老年人讓座,人家才會說他不尊老,沒有同情心。
師:對的。如果一個老年人不給另一個老年人讓座,大家恐怕就無話可說了。一個老人還是個病人你卻不讓座,你就是不尊老,就是沒有同情心。你看,女兒也特別強調(diào)了這一點,她說“年輕人應該多學學”,她的潛臺詞是什么?
生:她的潛臺詞是,“年輕人就應該給老人讓座” 。你不讓,你就是不道德的。
生:她覺得人家給她父親讓座是理所當然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要尊老愛幼啊。
師:這個我倒要問問,這不是傳統(tǒng)美德嗎?難道不該遵循嗎?
生:應該遵循,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而且,也不能強迫人家遵循。
師:說得好。道德不像法律,具有強迫性。扶危濟困、助人為樂是傳統(tǒng)美德,拿這個美德來衡量所有人,容易出問題。你看,年輕人坐自己的位子,本來一切正常。按照助人為樂的要求,你就該主動讓座;你沒讓座,就要受指責,那真是如坐針氈啊。再進一步設想,如果年輕人感到羞愧了,把位子給讓了,他會不會產(chǎn)生道德榮耀感呢?
生:不會的,他還是會覺得委屈。
師:為什么還會委屈?
生:他是被迫的,讓了心里也不舒服。
生:別人也不會感激他,覺得他是被迫的。
師:是啊,這不就尷尬了嗎?什么叫“綁架”?首先是不顧當事人的主觀意愿。其次,用較高的道德標準強求別人,特別是那些看起來最該踐行這個德行的人。在這個事件中,年輕人身體健康,就成了被“綁架”的對象,換個場合,每個人都可能被“綁架”。
這位女士要求年輕人讓座,是為了自己的父親,說到底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大家容易達成共識,覺得她不對。但我要告訴大家,“道德綁架”遠不止這么簡單。請看第二則材料(投影展示):
廣東省電白縣有個18歲的青年叫蔡××,患了尿毒癥。蔡家花了10多萬元治療,負債累累。要徹底康復,蔡××必須換腎,手術(shù)費用逾20萬元。網(wǎng)友建議,找出買彩票中大獎的彩民,讓他捐25萬元挽救一條生命。巧的是,電白縣就有一位彩民中獎,且中獎金額很高,1200多萬元。于是這些“好心人”戴著口罩和鴨舌帽,來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吧!伸出援助之手,讓18歲的生命延續(xù)”的求助橫幅,呼吁剛中了1200多萬元大獎的得主捐資救人。
師:他們搞那么大的動靜,人家到底捐,還是不捐?如果彩票得主不答應的話,你覺得人們會怎樣議論他?
生:你得了1200多萬元,讓你拿出25萬元給人救命你都不肯!
生:你不勞而獲得了一千多萬元,拿出一點錢救人一命都不干!
師:這符不符合剛才的分析?第一是違背了當事人的意愿。不管你樂意不樂意,我們都要你捐;你不捐,就給你“扣帽子”——你就是個見死不救的人。第二,有錢人就該樂善好施,就該扶危濟困。逼人家當慈善家,這不是要挾是什么?
生:老師,我有點不同的意見。從中獎人自身的道德意識來說,如果他有良知,而且他也知道自己這些錢是不勞而獲的話……
師:你的意思是,如果他不捐,就是沒良知嗎?那么,你說,這個人該不該捐?
生:從規(guī)則上看,他沒有這個義務,但從道德上……
師:按照規(guī)則他可以不捐,但依道德看,如果不捐,就是沒有同情心,沒有良知,你這是不是也有點“道德綁架”的意思呢?你又一次提到了規(guī)則與道德的關(guān)系問題。這是第二次出現(xiàn),這是兩個關(guān)鍵的概念。大家善于抓住核心概念,很好。我們先聽聽其他同學的意見。
生:我不同意他的觀點。中彩票的錢也是光明正大的,憑什么一定要捐?
生:本來,人家要是主動捐挺好的,但逼他捐,要是我,我就不捐了,反正他也沒有這個義務。就算捐了,大家也知道他是被迫的。
師:沒有這個義務。好,人家還真是沒有這個義務。大家發(fā)現(xiàn)材料中的一個細節(jié)沒有?這些人要求中獎者捐款,為什么要戴著口罩與鴨舌帽呢?
生:其實他們也知道這樣做不合適吧。
師:是啊,雖然不是為了自己,但總是師出無名啊。讓我們再看一則材料(投影展示):
2015年8月12日23時30分左右,天津濱海新區(qū)東疆保稅港區(qū)的瑞海物流發(fā)生爆炸事故。
隨后幾日,明星大腕紛紛捐款救援,唯有當時的中國首富馬云遲遲沒有動靜。于是,眾多網(wǎng)友開始給馬云留言質(zhì)問他為何不捐款?
面對眾網(wǎng)友的“逼捐”,馬云選擇了沉默。不少理智的網(wǎng)友被馬云微博下的評論嚇呆了!
“為什么不給天津捐款?”
“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
“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
“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
師:我們來看看網(wǎng)友們是怎樣要求馬云捐款的。你看“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直截了當提要求?!澳憔枇司偷扔谖揖枇恕?,這是什么邏輯?憑什么人家馬云捐了就等于你捐了呢?還有,“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脅啊,這已經(jīng)不是道德綁架了,這是市場綁架。
大家看,符不符合我們剛才講的“道德綁架”事件?他們估計,馬云有錢,名聲又那么大,一定害怕輿論的譴責,所以就利用了這一點,逼他捐款——“道德綁架”,就是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你綁住——道德壓力。道德主要通過什么來發(fā)揮作用?
生:輿論。
師:對,輿論壓力,道德評價。人活在世上,誰不怕被人戳脊梁骨?綁架,就是不顧當事人的自由意志,你不答應,我們就從輿論上羞辱你,詆毀你,貶低你。我們假定本來馬云是想捐的,被網(wǎng)友這么一弄,他捐還是不捐,倒真成了問題。捐,是迫于壓力,并不能顯示自己的誠意和慈善精神。道德綁架,對于被綁架的人,是很不公平的。
生:我認為在社會中,強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善心、同情心自由地選擇是否幫助別人,但別人不能因為他能力強,就要挾他一定要去幫助弱者。捐不捐款是馬云的自由,不是馬云的義務。這混淆了義務……
師:捐款本來不是人家的分內(nèi)之事,卻強加在人家身上,這就是以義務的名義剝奪人家的自由選擇。我們想想,一個企業(yè)家賺錢也不容易,他合法賺的錢,他當然有支配的自由。如果他為了聲譽,為了擴大企業(yè)的影響力,他捐錢他行善,那是他的自由,我們當然尊敬他;他不捐,社會也沒有理由去貶低他。作為一個慈善家,當然可以獲得更多的尊重;但作為一個公民,只要他遵守規(guī)則,遵守法律,他就不該受到貶低和責罵。你們贊同嗎?
生:贊同。
師:再總結(jié)一下。道德綁架,是以道德代替規(guī)則,將道德評價凌駕于規(guī)則之上。法律與規(guī)則是每一個公民的行為底線,只要在底線之上,就不該受到譴責。按理說,人家合法,咱們就該閉嘴;但“道德綁架”的人不管你合不合法,先拿道德說事。而且將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變成必須選擇的義務,在義務面前,你還能選擇嗎?這就是借義務之名抹殺自由。
我們看了三個“道德綁架”的事例,像這樣“道德綁架”的事情畢竟不多。我覺得,作為一種心態(tài),“道德綁架”更值得警惕。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心態(tài)太普遍了。
請看例子(投影展示)
1.近日,中國政法大學的胡繼曄提出“對丁克征稅”,他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逐步形成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文化……
2.考這么點分,你對得起誰?媽要不是為了你,怎么會成這個樣子!
3.當個老師還那么在乎錢!
4.幫我微信上投個票唄,不投不夠哥們兒……
生:第一個例子,逼人生孩子,不生就是有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國家不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你不生,就是不孝,就是不忠。
生:第二個例子,考得不好,有多種因素,不一定是不用功。這位媽媽把問題簡單化了。
師:我對“當個老師還那么在乎錢”這句話很反感,但這種說法很普遍。反問一句,老師為什么不能在乎錢?傳統(tǒng)觀念認為知識分子不應該追求經(jīng)濟利益,但要注意,教師也有追求經(jīng)濟利益的權(quán)利,只要合規(guī)合法。這句話卻讓知識分子不敢坦然面對經(jīng)濟利益,你一談錢,似乎就俗了。
生:第四個例子。投還是不投?投,沒時間;太煩瑣不投,就是不講義氣。這也是一種“綁架”。
師:我總結(jié)一下?!暗赖陆壖堋边`背了人的自由意志,以道德代替規(guī)則,以義務抹殺選擇。大家都知道,法律具有強制性,而道德更多地依賴于人的自覺。我們做好事,如果是被迫的,表面看是道德的,但實際上與道德沒啥關(guān)系。打個比方,奴隸們辛勤干活,他們的勤勞是不是一種美德呢?顯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權(quán)。在奴隸主的皮鞭下,他們不拼死干活就被打死了。所以,贊美奴隸的勤勞是沒有意義的。換句話說,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才是真正的善,自覺自愿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因此,哪怕人家做的事情在道德上并不高尚,但只要他沒有違法,那么,咱們就不能橫加指責。
我特別要說明的是,我們反對“道德綁架”并不是說,咱們可以在道德上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可以冷漠自私,對別人的苦難漠不關(guān)心。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道德都應該與自由聯(lián)系在一起。每個人都應追求自己在道德上的完善,但我們沒有權(quán)利拿道德來“綁架”別人。我相信綁架出來的道德,也是靠不住的。
最后,我請大家運用剛才講的原理分析下面這則材料(投影展示):
在一期《中國夢想秀》中,來自貴州的“追夢人”楊××,夢想是讓失散多年的妹妹認回雙親,一起拍張全家福。楊××的妹妹張××小時候被父母送給別人,知道真相后不愿接受生父生母。張××在現(xiàn)場一直拒絕和親生父母相認。不料,節(jié)目主持人當場指責女孩心胸狹隘,說她應學會原諒,否則永遠不會幸福,還說了“在你兒子眼里你是個尖酸狹隘的女人”的言論。
師:主持人的這些話,你贊不贊同?
生:不贊同。
師:為什么?
生:主持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張××放下偏見,不顧她的感受,這就是“強迫”。
生:還有“(你)應該學會原諒,否則永遠不會幸?!?,這不光是要挾,簡直是詛咒。張××是成年人,她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
師:但對方是母親啊。
生:雖然是母親,但生她卻沒有養(yǎng)她,之間還是有隔閡的。
師:我同意大家的判斷。不管怎么樣,血濃于水,母親還是應該認的??梢膊荒芟裰鞒秩怂M哪菢樱R上、迅速,不管人家的心態(tài)如何一定要認,要當面認。作為一個旁觀者,你不能強求人家。我補充一下,后來張××也解釋,她現(xiàn)場沒認母親,第一是怕傷了養(yǎng)父母的心,怕他們心理上受不了;第二是她和父母之間還有隔閡,他們當年把她遺棄了,她心里一時還轉(zhuǎn)不過彎來。主持人為什么就不能給人家一點時間呢?再進一步,人家即使不認,也是人家的自由。咱們外人也無話可說,逼人家,說什么尖酸狹隘,這是不是有點“綁架”的意思?近期演員毛曉彤也經(jīng)歷此種事情,他的父親逼其給贍養(yǎng)費5000萬元,然而她的父親卻是拋棄妻子女兒的癮君子,那么在這種情形下,毛曉彤不給其贍養(yǎng)費,難道也是尖酸狹隘的女人?顯然不是。
好,今天的討論到此為止。最后我們一起來誦讀康德的這段話(投影展示):
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唯有自主自覺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被迫做出的事情,既不是善,也不是惡。
師: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