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
很多故事,曾發(fā)生在水邊。
《詩經(jīng)》里有: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楚辭》里有: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p>
諸子中有:
“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此命也夫!”
民歌里有: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p>
“君家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傳說里有:
白娘子和許仙在西湖邊的一場浪漫邂逅,終于弄得水漫金山,狀元祭塔。
牛郞織女在地上的河邊因紗衣結(jié)緣,最后卻只能在天上的河邊隔岸相守,情寄七夕。
詩人筆下有: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p>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詞人筆下有: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p>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p>
歷史中,曹植在洛水為心愛的宓妃寫下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洛神賦》;小說里,沈從文讓他的翠翠在湘水邊永遠地等待那一段無望的愛情。
水,潺潺,涓涓,悠悠……就這么緩緩地流淌著,水邊的故事如花一般綻放,從先秦盛開到唐宋,從明清盛開到今天。
江南,自古就是有故事的地方。
何況,正是荷葉田田的季節(jié)。
江南水之靈動清媚,成就了故事最富詩意的背景。江南有水,水中有蓮。凡有水處,就有田田荷葉,就有皎皎荷花,有那“露為風味月為香”的蓮子可采。
蓮的花期為夏歷五至七月,每朵花可開二至三天,每日清晨開放,下午三、四點又逐漸閉合,翌晨再度開放,花開過二十天,可采收蓮蓬生食。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jié),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亭亭如蓋的荷葉下面,自由自在的魚兒在歡快地嬉戲玩耍,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游到了那兒。這首漢樂府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fù)的音調(diào),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diào),勾勒出了一幅明麗美妙、寧靜而又生動的圖畫。
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卻又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青春的勃勃生機與生命最飽滿的歡娛,領(lǐng)略到采蓮人內(nèi)心跳躍的激情。
這種跳躍的激情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內(nèi)涵。
一、集體勞動和回歸本原的快樂
勞動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zhì)特征,也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斯塔夫理阿諾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說,原始人類的文化就是一部食物采集者的文化。人類在大約5000年前剛學會書寫,而人類祖先的起源卻可以追溯到約200萬年前。在文明史之前的10萬年,人類還不像其后裔那樣,以耕種務(wù)農(nóng)為生,而是如同周圍的其他動物一般,靠到處尋找、采集植物謀生。
在人類的童年時代,人們靠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動物過生活。正常情況下,他們的生活資料只夠維持自己和親屬的生活。從根本上來說,家庭和集團都是相互協(xié)作的團體,他們共同為生存而進行艱巨的斗爭。每一個男子和婦女都掌握適合自己性別的一切知識和技能,并相應(yīng)地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婦女采集水果、堅果、谷物,挖掘塊根植物,而男子捕捉小動物和魚類。由于采集經(jīng)濟在當時居于主要地位,故男子和婦女無多大差別。這舊石器時代的社會抱成一團的親屬關(guān)系的結(jié)合力給予了人們心靈的慰藉和安全感。
無論是《周南·芣苢》中采芣苢的女子、《陌上?!分胁缮5牧_敷,還是《江南》中的采蓮女,都能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在采集植物的勞動中回歸生命本原的快樂,這是一種回歸童年、親近本原、返璞歸真的快樂。
同時,勞動本身也是一種快樂,尤其是集體勞動。它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更是一種美好的生存體驗。在集體勞動中,人類能夠充分享受到一種歸屬感和滿足感,所以浮士德才會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種種虛幻之后、在發(fā)動大眾移山填海造福人類的理想中情不自禁地喊出:“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學生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向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請教:“老師,快樂到底在哪里?”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這群學生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在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他們挖空樹心,造出一條獨木船。獨木船下水了,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劃槳,一邊齊聲唱起歌來。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他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蘇格拉底說:“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訪?!?/p>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在那風和日麗的時節(jié),一群姑娘劃著船兒駛向田田的荷葉深處,一起采摘鮮嫩的蓮子,偶爾還會調(diào)皮地戲水,將對方的衣裙打濕,是多么快樂!這種集體勞動的快樂,是現(xiàn)代人在水泥窠似的辦公室和虛擬的網(wǎng)絡(luò)空間里尋找不到的。
二、享受自由的呼吸和親近自然的甜蜜
大自然不僅給人類帶來可作食物的果實,它同時也是人類的精神家園,給人類以自由的呼吸和甜蜜的接納。尤其是最具包容性的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大自然的靈氣和精神。如果沒有水,這個世界就會陷入一片死寂;如果沒有水,江南的詩情畫意就會蕩然無存;如果沒有水,如何會有那些因水而詩意迭出、意境盎然的杰出詩篇?
《管子·水地》中說:“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zhì)也。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產(chǎn)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币伦⒃唬骸澳挥兴?,不知其所,故謂之神也?!痹谠甲诮谭荷裾撚^念的影響下,“水”甚至被人們賦予了靈魂,成為兼具水性、人性與神性的一種精神存在。在我國古文化的神話系統(tǒng)中,水神是傳承最廣、影響最大的神祇。江河湖海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職司不同的水神,譬如,海神、河伯、洛神等。
在《江南》中,柔情蜜意的水和水中的田田荷葉給了采蓮女們自由的呼吸和擁抱的甜蜜,她們親近自然,如魚得水。詩中所描繪的自由游弋的魚兒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一會兒在南,一會兒在北,這又何嘗不是姑娘們在水上蓮葉間自由穿行的真實寫照?你可以想象“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的姑娘們的興奮與驚喜,“蓮葉何田田”的一個“何”字,就是姑娘們撲入大自然的懷抱時發(fā)出的驚嘆:多么茂密青翠的蓮葉!可愛的江南水鄉(xiāng),我來了!
水,水中蓮,蓮中人,是作品中常見的美好景象: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保ɡ钋逭铡度鐗袅睢罚┖靡粋€沉醉不知歸路的李清照,迷路也能迷失出一個美的意境來!到底是一不小心被大自然的美麗撞了一下腰呢?還是青春的生命跟隨自然的召喚,不由自主地走向了美麗的深處呢?
更有甚者,索性在荷花深處酣眠:“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張岱《西湖七月半》)
就連君王也會一時興起,嘗試這種野外生存的體驗:“西山作宮潮滿池,宮烏曉鳴茱萸枝。吳姬自唱采蓮曲,君王昨夜舟中宿。”(張籍《相和歌辭·烏棲曲》)
也難怪屈原會突發(fā)奇想,要在水中建造一座房子,以荷葉為房頂,與佳人共享:“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p>
親近自然,是靈魂的自由釋放,是精神的甜蜜回歸,讓心靈暫時獲得超脫,享受清新的呼吸。在柔漾清幽的水面上,在一碧萬頃的蓮葉里,采蓮的女子讓心靈自由地放歌,像魚兒一樣在蓮葉間快樂地穿行,美的人、美的心境和美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天人合一的至美情境。
三、舒展美麗的舞臺和邂逅愛情的機遇
自古以來,女性跟水的關(guān)系最親密:淘米洗菜要去水邊,搗衣浣紗要去水邊,采蓮采菱要去水邊,賞春賞秋要去水邊。女性的性情也與水最貼近:“柔情似水”“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八笔潜憩F(xiàn)與女性相關(guān)的愛情生活、塑造女性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意象。
有許多美麗的愛情都是在水邊悄悄展開的。讀西漢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好多江河的名字:漢水、洛水、徐水……人類自古依水而居,因為水是人類流域文明的發(fā)源。良田在水邊,良人在水邊,愛情也在水邊。
水邊,是古代女子的勞動場所,是她們舒展美麗的舞臺,也是她們邂逅愛情的機遇。
你看,水上的女子真是芳華絕代:“落日晴江里,荊歌艷楚腰。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保▌⒎狡健恫缮徢罚]有大家閨秀的穩(wěn)重與莊嚴,有的只是一派天然的美麗與朝氣,蒸騰著大自然原始的生命熱力,裹挾著水風的氣息和陣陣荷香——活色生香的采蓮女!
也有春心萌動、情思微妙的:“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保W陽修(《蝶戀花》)“越女采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人貌與花相斗艷。流水慢,時時照影看妝面。蓮葉層層張綠傘。蓮房個個垂金盞。一把藕絲牽不斷?!保淌狻稘O家傲》)這哪里是在專心采蓮?分明是借機展示自己美麗的青春,期待遇見一位賞春惜春之人。
但女性的害羞與矜持又令她猶抱琵琶半遮面:“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李白《越女詞五首(越中書所見也)》)
更有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令人倍感神往者:“錦蓮浮處水粼粼,風外香生襪底塵。荷葉荷裙相映色,聞歌不見采蓮人?!保ê蜗颉恫偕徢罚?/p>
也有一見傾心而一往情深者:“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保ā段髦耷罚?/p>
而蓮花,也成了愛情的信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玩秋水,愛此紅渠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保ɡ畎住墩酆捎匈洝罚?/p>
《江南》開篇就說“江南可采蓮”,一個“可”字,充分表達了主人公快樂的憧憬:又到采蓮時節(jié)啦!又可以去采蓮啦!言語之間毫無對勞動的厭倦與畏懼,反而充滿了百般的向往與強烈的憧憬。因為采蓮的勞動既是一個展示自己青春和美麗的舞臺,也是一個邂逅愛情的機遇。你幾乎可以看見女子的心如春水蕩漾,潺潺,渙渙,叩出青春的樂章。
四、生命最圓滿的喜悅和歲月最飽滿的激情
蓮花開過二十天,即會結(jié)出鮮嫩飽滿的蓮蓬,便可采摘生食。從開花到結(jié)果,這初熟的果子,是最令人喜悅的生命的圓滿。若是等到蓮子的成熟期(七八月),則少了些初見成果的興奮與激情,多了些延續(xù)生命的責任與理性。
初熟的蓮蓬,既是蓮花絢爛之后的果實,也是雙方愛情走向成熟的一種隱喻。在蓮蓬初熟的采蓮季節(jié),愛情也走向了一個轉(zhuǎn)折點。
民歌中常以“蓮”為意象來傳情,“蓮”“憐”互訓(xùn)、“藕”“偶”相通的用法在《詩經(jīng)》《漢樂府》、南北朝樂府、明清歌謠中屢屢可見。譬如,唐詩中的“妾家越水邊,搖艇入江煙。既覓同心侶,復(fù)采同心蓮”,而在客家情歌中,更以淋漓盡致的方式得以表現(xiàn):“妹剪一蕊并蒂蓮,開花結(jié)子兩相連;蓮花恁靚心頭苦,哪日同哥正團圓?”
初熟的蓮蓬,隱喻著雙方的團圓、生命的圓滿?!翱刹缮彙辈粌H是一種實際的采蓮活動,也暗含了追求女子的意味(“花開堪折直須折”);而“蓮葉何田田”不僅描述蓮葉繁茂,也暗指女性綽約的風姿。聞一多在《說魚》中認為,魚是求偶的隱語,《白頭吟》里“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這里的魚就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魏文帝《秋胡行》中的“雙魚比目,鴛鴦交頸”也可以證明此說法。在沈從文的筆下,魚的意象也常是男女性愛的媒介。
《江南》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原是一人唱多人和的,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魚戲蓮葉間”后面的四句是和聲。前三句是詩的主體,后四句是敷演第三句“魚戲蓮葉間”,起渲染、烘托作用的。后四句句式復(fù)沓而略有變化,承襲了《詩經(jīng)》中重章疊唱的傳統(tǒng)手法,不吝筆墨,反復(fù)地描述魚戲蓮葉間的景象,這并非單調(diào)無意義的重復(fù),“東”“西”“南”“北”空間上的圓滿,不僅渲染了女子歡快、興奮與忐忑交織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而且表現(xiàn)了男女相愛時魚水相得、情真意篤的歡樂,既含蓄蘊藉,又生意盎然,同時,江南水鄉(xiāng)的清新柔美也洋溢于字里行間,令人神往。這樣的反復(fù)詠唱,因著前文巧妙地運用了比興、雙關(guān)的手法,并不顯得庸俗、輕佻,反而流暢、輕快、俏皮,極富民歌色彩。
這首詩還有一個值得品味的看點,那就是“夏季”。故事發(fā)生在夏天,而夏天,擁有歲月最飽滿的激情。春天是朦朧的,秋天是冷靜的,冬天是寂寞的,只有夏天最明朗,最激情,最繁盛。這也是造成這首詩格調(diào)明朗輕快、活潑愉悅的原因之一。
同時,設(shè)若這個夏天的故事不是發(fā)生在水邊,而是一群姑娘在山里采野菜,大熱天的“采采芣苢”,則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是夏催綻了生命的激情,是水調(diào)節(jié)了夏的體溫,讓水邊的故事如花一般,在宜人的時空中,盡情綻放。
【閱讀鏈接】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⑴,蕩舟心許;鹢首⑵徐回,兼?zhèn)饔鸨牵昏葘⒁贫鍜?,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⑸,遷延顧步⑹;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⑺。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節(jié)選)
【注釋】
⑴ 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麗的少女。妖,艷麗。媛,女子。
⑵ 鹢首(yì shǒu):船頭。古代畫鹢鳥于船頭。
⑶ 羽杯:古代飲酒用的耳杯。又稱羽觴、耳杯。
⑷ 棹(zhào):船槳。
⑸ 纖腰束素: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形容女子腰肢細柔。
⑹ 遷延顧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視自己動作的樣子,有顧影自憐之意。
⑺ 斂裾(jū):這里是提著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麥子小語】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花大量筆墨用各種手法描繪了清華園里荷塘中蓮的實景,文末又連續(xù)引用兩首關(guān)于蓮的古詩詞,營造了婉約清新、明艷輕快的虛境?!安缮徥墙系呐f俗”,朱自清的江南情結(jié)和浩渺鄉(xiāng)愁,只有清華園的荷塘略能撫慰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正如他所說的,“心的旅行又不以表面的物質(zhì)世界為限”“心的旅行也不以存在的世界為限”(《“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魂里夢里能夠暫時回到江南,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