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內容摘要】雖然新課改與素質教育已在我國實施多年,但從實際的中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應試觀念仍根深蒂固,老師的教學過程無聊至極,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局限了教學效果的提升,直接局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增效。因此,在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及時對制約教學增效的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反思,將教學的重點放于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必然能為高效化的教學奠定扎實基礎。本文詳細分析了制約中學語文教學增效的問題,然后提出了有效的解決策略,期望能為廣大中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制約? 中學語文? 增效問題? 反思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近些年中學語文教學得到了不斷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效果。但如果全面調查與分析,仍能夠發(fā)現教學中受各種主觀、客觀因素的局限,存在著教學增效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會很難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來及素養(yǎng)。因此,本文筆者對制約中學語文教學增效問題的反思至關重要。
一、制約中學語文教學增效的問題
1.學生缺乏有效的閱讀儲備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課程,對于教材中的每篇課文而言,想要真正意義上理解,都不可能只依靠基礎知識,需要學生有豐富的閱讀積累儲備,這樣才能透徹的理解課文,輕松的學習語文知識與提升學習能力。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內課外的閱讀儲備,不僅包括好詞好句、段落,還包括文言文中常用的詞語及意思等,真正意義上減少教與學的負擔,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但從目前中學語文教學實情來看,老師卻沒有此種意識,只是一味的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也未教給學生有技巧的閱讀方式,浪費了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非常不益于教與學效率的提升,局限教與學的深入、持續(xù)發(fā)展。
2.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目前中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普遍存在教學無趣的現象,難以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提快樂的學習了。究其原因和老師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有直接關系。就以中學語文教材中大篇幅的文言文、古詩詞的學習而言,老師只會單一的講解,并讓學生單一的去死記硬背,此種沒有技巧的學習方式,學生由于對所學內容不理解,自然會逐漸產生厭倦情緒。在學習《赤壁賦》中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時,課本下方對于“白露”、“之”、“葦”等都有注釋,為什么不嘗試讓學生自己思考、翻譯與理解呢?實際教學中老師會直接忽視此環(huán)節(jié),進行平鋪直述的講解,這樣單一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效率會大打折扣外,并不會收獲到其他的教學效果。
二、對制約中學語文教學增效問題的反思
1.合理運用互動教學方式
中學階段的語文教材其內容內涵都比較豐富,并且情感層次也比較深,想要實現增效目的,就需要合理將互動教學方式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比如在學習《故都的秋》相關內容時,當初讀完課文之后,老師可以提問,課文中的“故都”是指哪里呢?學生通過讀課文都知道,學生們一致回答是北平。此時老師可以在因勢利導的問,那么課文題目為什么不是“北平的秋”呢,為什么要寫成“故都的秋”?讓學生再次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如果學生還是找不到答案,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此師生、生生互動過程中,學生能真正明白作者對故都的懷念之情。當明確此點時,老師需要在設疑,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呢?能感覺到作者怎樣的心境呢?對于此問題學生能快速找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特點,但通過討論對心境問題不能解答。此時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點撥,如果將這三個詞語用到形容人方面,你會感覺到什么呢?以此來讓學生明白作者“苦悶”的心境。因此,互動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明白互動必須有目的,并且要引導學生朝著目標不斷前進。此種互動教學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熱情,還能夠讓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感知作者的情感,能有效實現語文教學的增效目的。
2.精心備課,提高備課效率
中學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具有知識點總結性較強的特點,并且是知識復雜性較高的課程。這就需要老師課前進行精心的備課,并要對每節(jié)課所要講解的內容進行合理分類與歸納,并對課堂中需要互動或者實踐練習的內容進行合理篩選。除此之外,還需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拓展,增加學生的知識面,為后續(xù)的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奠定扎實基礎,真正意義上實現增效的目的。如在學習思鄉(xiāng)之情的課文、文言文或者古詩詞時,備課時不妨找?guī)灼c之相關的作品,為后續(xù)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真正意義上實現精心備課與高效化備課目的。
總結
毋庸置疑,中學語文教學中增效的方法還有很多,本文不進行一一論述。實際中學語文教學中,始終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教學原則,需要對實際制約教學增效的問題反思與深思,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給予學生快樂學習與高效學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胡燕. 構建高效的綜合性中學語文課堂研究[J]. 新校園(中旬),2016(09).
[2] 王芳. 中學語文課堂普遍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分析[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