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紅俊
摘要:當前國內教育界一直宣傳貫徹素質教育,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教學目標開始崇尚隱性教育。隱性教育的含義就是將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同時還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情操進行培養(yǎng)和提高。結合該主題,本文從隱性教育的概念出發(fā),探討了隱性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在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如何進行隱性教育。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隱性教育
1引言
在全國上下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各地小學也開展了與《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相關的教學活動,但是很多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的影響,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使用師生傳授的教學手段,重視提升學生們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這種教學模式也讓教師十分重視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進而忽視了學生的客觀感受,因此對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質產(chǎn)生影響?;谶@種情況,建議廣大教師要重視實施隱性教育,不斷優(yōu)化自身教學管理觀念,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fā)展。
2隱性教育的概念
隱性教育這一教育理念是源自美國教育學界的論述,其是指在日常教學工作當中,學生不但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還要全面提升個人綜合能力及素養(yǎng)。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實施隱性教育,對實現(xiàn)這一目標具有積極意義,而所謂的隱性教育,就是指教師利用新型的教學手段來鍛煉和提升學生們的個人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新模式。
3隱性教育的特殊性
一般來說,隱性教育具有傳遞性。它未必是直接進行經(jīng)驗傳遞,因為在科學教育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從知識的教育中滲透道德教育,進而擴展到整個宏觀教育領域當中。教育意義上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開放性,隱性教育主體中也具有自由性,各種特點都決定了隱性教育的特殊性。比如小學生們在游戲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問題,老師和家長是他們求助的主要對象,我們應該選擇盡量讓孩子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給出標準解決答案,時間一長,孩子的獨立性逐漸培養(yǎng)出來了,進而實現(xiàn)了隱藏的目的。一般來說,教育的目的可以很簡單,也可以比較直接,但是孩子剛剛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后被動的接受這一狀態(tài),從主動求助一直到現(xiàn)狀改變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種過程中滲透的素質教育想要成為真正影響學生的素質,必然要和學生的實際活動結合在一起才可發(fā)揮作用。
4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
自 2016年起,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系列教材統(tǒng)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借助新教材如何滲透教材中的隱性教育對當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4.1通過實踐活動感悟,回歸少兒生活
新課程標準當中,回歸少兒生活是一個核心理念,也是近些年德育理論實踐探索的突出成果,是小學低年級兒童學習道德的重要方式。比如小學一年級上冊中“校園生活真快樂”這一單元里面的《我們的校園》一課,作為老師,我首先帶著學生們認識學校的各個教學樓層以及不同的教室和老師辦公室,再帶著孩子們參觀特色功能教室,比如音樂、美術、舞蹈、心理咨詢室、乒乓球館等,最后帶領他們參觀學校操場,通過參觀學校升旗儀式講述升旗的意義,學唱《國歌》滲透一些愛國情感的熏陶。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們一邊參觀、一邊聽老師講解介紹,通過參觀活動學生對學校有了基本的認識,可以通過自己的感情表達方法表達出“我們的校園真漂亮”,提升了學生們對校園的親近感,教育效果特別好。
4.2寓教于樂、寓情于景,開啟低段兒童道德與法治之旅
新版本的《道德與法治》更加注重法治教育,引導學生學法、尊法、守法、用法,而小學低年級的課程中則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開啟了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與法治之旅。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第四話題“這樣做對嗎?”第八課《上課了》,第四單元第十三課第三個話題“冬天真好玩”。內容設計校園、交通、課堂、游戲規(guī)則等。在對相關教材內容進行講解的時候,結合給學生播放一些道路交通事故視頻,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在《交通信號要知道》一課中,我把教室布置成馬路路口,在教室里畫上斑馬線和紅綠燈等,讓學生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體驗學習,在情景游戲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規(guī)則意識,進而起到隱性教育的目的。
4.3唱歌謠、講故事,尊重學生主體,凸顯道德與法治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1. (1)歌謠。新教材中的一年級上冊隨文編寫了 14首兒童歌謠,相較于舊版本教材有所增加。比如把交通規(guī)則融入進了歌謠當中,可以在課程結束的時候以歌謠為結束內容,不僅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也讓其記住了交通規(guī)則實際內容。
2. (2)故事。喜歡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新版教材當中多了 6個新故事,符合兒童的心智成長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從兒童出發(fā)的思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故事放在課堂開頭來吸引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或者讓學生對同一個故事講述自己所期望的不同的結尾,對故事進行在創(chuàng)作,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側面又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開放性思維。
5結語
我們作為老師,要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將學生實際生活和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將隱性教育滲透進教學活動當中,這對于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隱性教育的關注也有利于推動道德和法治教學方法改進,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宗海玲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 [J].西部素質教育, 2017, 3(21):227-228.
[2]李永芳 .“變”與“不變” --教科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課程實施 [J].教育科學:引文版 :00292-00292.
[3]雷勁 .四個“避免”——人教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建議 [J].福建教育 , 2016(3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