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帆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當今時代,城市兒童擁有電子產(chǎn)品的比例在一半以上?;诖?,本文將分析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特點,并研究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體驗設計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內容設計、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交互設計、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信息架構設計、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視覺設計、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娛樂設計五方面內容。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體驗設計;交互設計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子產(chǎn)品已經(jīng)應用在教育行業(yè),本文將以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為例,傳統(tǒng)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中仍然存在缺乏互動性、死板、內容單一以及趣味性不強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整體使用效果。因此本文將針對目前 APP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設計方案,最終達到保證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體驗設計質量的目的。
一、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特點
學齡前兒童指的是正式進入小學階段之前,兒童在 3-6歲之間,學齡前兒童由于身體以及心理發(fā)育不完善,因此具備一定的特征,在認知方面,學齡前兒童具備活潑好動、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喜愛游戲以及鮮艷顏色等特點。尤其是對新鮮的事物,具備較強的興趣,另外學齡前兒童認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和意識的,這是學齡前兒童自身具備的主要特點。因此在設計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學齡前兒童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方案。例如,在功能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使其達到教育以及學習的目的,在內容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確定其中的教學方法,將用戶的體驗作為重點內容,這種方式能夠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在其中。因此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教育學以及兒童的認知習慣應用在其中,這種方式能夠大大提升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的針對性,同時還能夠保證符合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將自身的教育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在學齡前階段,兒童的天性是玩,因此采用的教育方式不能是說教以及刻板的,最好使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兒童在觀察以及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1]。
二、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體驗設計方法
(一)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內容設計
兒童在 1-5歲的階段,處于腦電發(fā)育的高峰期,因此在此階段語言學習能力較強,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重點抓住這一特點。例如,韓國的 Cocomong應用,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將載歌載舞的方式應用在其中,提升兒童的語言學習能力,讓兒童在此過程中練習發(fā)聲,幫助兒童獲得相應的能力,同時這一應用也得到了廣大用于的好評和認可。在兒童早教的過程中,兒童訓練需要從身體訓練、智力訓練以及道德品性中展開,主要將其分為習慣的培養(yǎng)以及品質的培養(yǎng)。兒童在實際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展開習性訓練、社交訓練、語言訓練以及肢體訓練等,其中習性訓練主要包括執(zhí)行力、洞察力、注意力以及專注力等,而社交訓練主要包括日常的禮儀訓練以及對話訓練等。另外,手工訓練能夠幫助兒童鍛煉自己的手腦配合能力以及協(xié)調能力,在此過程中可以開展模型訓練、彩繪訓練、描繪訓練等。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內容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出發(fā),保證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有效性,為兒童帶來積極的影響。
(二)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交互設計
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交互設計體驗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感官體驗設計,感官體驗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在認識世界以及探索世界的過程中,也是將感官體驗作為主要方式,其中包括視覺、味覺、聽覺、觸覺以及嗅覺等。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感官體驗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圖像、音效、動畫以及震動等形式應用在其中,不斷豐富其中的感官體驗,進而激發(fā)出兒童的好奇心,使兒童能夠集中精力。兒童在應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過程中,如果在旁邊放置一個聲音更大、動畫更多的 APP,則兒童將會選擇另一個,這一現(xiàn)象能夠充分說明感官體驗對兒童的吸引力。
第二,交互種類以及反饋強度的設計,目前許多產(chǎn)品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會使用一定的反饋機制,兒童在使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過程中,通過點擊頁面,感受震動的方式,獲得互動交流。除此之外,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中的顏色變化、發(fā)生以及震動等方式,都能夠激發(fā)出兒童的使用興趣,在不斷交互反饋中,提升自己的參與感,完成對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內容的探索。
(三)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信息架構設計
由于在學齡前階段,兒童的大腦并沒有發(fā)育完全,因此經(jīng)常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邏輯思維混亂等現(xiàn)象,而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中,加入簡單的信息架構,能夠降低兒童在操作過程中的心理負擔,同時還能夠提升兒童在使用中的體驗效果。但是在信息架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過于簡單的信息架構,會使兒童出現(xiàn)厭倦心理,面對這種情況,則需要在信息架構中設計相應的信息變量,改變信息架構的內容,這種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出兒童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學習中的好奇心,同時還能夠保證最終的操作質量。例如,在 Sago mini bug builder的信息架構中,設計的游戲簡單有序,其中只有一個層級互出現(xiàn)重復的情況,兒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打破屏幕中的彩蛋,會出現(xiàn)不同的生物,這種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出兒童的好奇心,使其始終保持新鮮感 [2]。
(四)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視覺設計
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中的視覺設計,第一,需要重視其中的色彩搭配,學齡前兒童對顏色的敏感程度較高,因此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中使用的顏色可以多種多樣。目前市面上的許多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色彩運用以及美感度并不高,這不僅影響了兒童審美能力的提升,同時還會使兒童出現(xiàn)視覺疲勞的情況。因此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視覺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其中的色彩搭配,確定顏色與顏色之間的美感,如果出現(xiàn)的互補顏色較多,則可以使用中間顏色給予中和,以上幾種方式都能夠使整個畫面生動起來,提升對兒童的吸引力。
第二,確定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中的具象設計,學齡前兒童已經(jīng)能夠使用符號表達自己的思維,但是整體的表達仍然較為抽象,這就需要家長或者是 APP對其展開解說,這種方式能夠使兒童對事物產(chǎn)生形象認識。例如,在設計廚房游戲的過程中,需要將游戲中的事物盡量具象的表達出來,兒童在操作過程中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對應,這種方式就能夠使其完成事物的具象認識。例如碗、刀、微波爐等,以上事物是每戶人家廚房中的常見事物,因此兒童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能夠對其的使用方法以及用途展開全面認識和學習。
(五)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娛樂設計
游戲娛樂是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中的重點內容,由于兒童在學齡前階段,對游戲的興趣程度較高,因此可以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中加入娛樂板塊,這種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出兒童對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興趣程度。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身體和精神處于較為放松的狀態(tài),同時這也是人們最普遍的一種游戲狀態(tài)。娛樂能夠激發(fā)出兒童的學習動機,進而主動展開學習,而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游戲過程中兒童能夠將自己最真實的狀態(tài)展現(xiàn)出來,無論是思維還是身體,都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放松。另外,在合作游戲的過程中,兒童通過相互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問題,同時遵守游戲規(guī)則,這種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出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
例如,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小星星》,獲得了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2012年度設計大獎,該 APP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將拼圖游戲、消除游戲等相互融合,兒童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與 APP中的故事情境相互融合,進而實現(xiàn)互動。因此,在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的過程中,還可以加入形狀匹配類的游戲,兒童在實際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對物體展開有效識別和應用,逐漸拓展兒童的認知范圍,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認知能力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游戲是兒童在學齡前階段的主要興趣方向,因此在實際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中,需要將游戲與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學習內容相互結合,這是最有效的一種設計方式。
良好的學齡前教育能夠為兒童今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基礎,而對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展開設計和應用,能夠幫助家長和教師對兒童展開有效培養(yǎng),提升兒童的各項能力,對兒童展開綜合有效的培養(yǎng) [3]。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的關注程度逐漸提升,如何保證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體驗設計質量,成為有關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研究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體驗設計方法發(fā)現(xiàn),對其進行研究,能夠大大提升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應用效果,同時還能夠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體驗設計方法,能夠為今后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設計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肖玭娉.基于用戶體驗的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界面設計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 ,2018.
[2]李曉彤 .學齡前兒童電子游戲產(chǎn)品交互設計分析 --“關注生命與自然”視角 [D].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6.
[3]趙瑞 .基于兒童本位理論下學齡前兒童教育類 APP的交互設計研究 [D].北京印刷學院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