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珍云
【摘要】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任重而道遠,也是我們語文教育者的重要職責。文章結合作者多年教學經驗,從“立足課本,動態(tài)處理教材”“區(qū)別古今,教學有側重”“品味語言,彰顯漢語言文化魅力”三方面,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tǒng)文化;傳承
所謂民族傳統(tǒng)文化,按照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所指,主要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語言習慣、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情感認同等,并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起著推動作用的,充滿東方神韻的獨特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總體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振奮中華民族精神?!背踔须A段正是學生思想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語文學科歷來是義務教育階段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校初中語文教材為語文出版社修訂版,教材中蘊含大量反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課文?,F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就教學過程中如何給學生滲透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研究探討。
一、立足課本,動態(tài)處理教材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從古代詩文到現代詩歌,從人物傳記到傳奇小說,不僅文質兼美,更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或闡明人生哲理,或反映人文教化,或弘揚道德理念……從一定程度上說,初中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史。初中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這些獨一無二的思辨、理念、智慧、氣度等,都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價值取向、陶冶道德情操、啟迪健康成長的肥沃養(yǎng)分。然而由于教材文本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也是靜止的,加之初中生本身知識儲備有限,缺乏人生閱歷、生活體驗和必要的文史背景知識,使得初中生對教材的分析往往不夠到位,在理解和鑒賞方面較難拿捏透徹,尤其是一些情景交融、意蘊豐富的文言文由于文白差異、詞義變化的影響、生僻字的障礙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得學生很難真正地理解透徹教材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即便了解也多浮于比較膚淺的層面上。這就要求教師要科學地對靜止的教材進行動態(tài)處理,注重挖掘其“人文性”價值,而并非像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那般僅僅停留在字詞的疏通、詞義的掌握、語法的講解等“工具性”的教學上。
以蘇軾的《記承天詩夜游》一文為例,全文寥寥84字,既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又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同時更蘊含了一種自我排遣的曠達,前面幾種感情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后面這種“面對逆境瀟灑人生、樂觀堅定、達觀處世”的曠達精神則需要教師抓住作者的寫作背景與學生進行動態(tài)分享,幫助學生進一步感悟作者想抒發(fā)的思想情感:蘇軾因被人彈劾以詩訕謗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境況近乎流放,即便被卷入政治漩渦境遇不佳,蘇軾也并非一味地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積極進取,尋求解脫,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對月夜的景色的描繪是內心一種真實的寫照,既是一種憂傷,也是一種達觀,更是一種經歷了許久磨煉的一種達觀處世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并非永遠一帆風順,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而作者這種曠達精神正是值得學生學習的一種精神態(tài)度,對學生今后如何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挫折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指導和幫助。
二、區(qū)別古今,教學有側重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很多,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且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輔助內容,并非教學主任務。因此,實踐中,我們應立足課本,根據文章的重點和主要內容來決定是否在本節(jié)課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對于那些未含有傳統(tǒng)文化的課文則無需進行“強制”滲透。實踐中,我們可以從課文中重點篩選出那些符合時代發(fā)展以及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程度的優(yōu)秀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等進行滲透。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古文和現代文所包含的傳統(tǒng)統(tǒng)文化差異性較大,與現代文相比,古文中可挖掘的文化“閃光點”更多,如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時代背景等知識屬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歷史知識的范疇,作者的作品風格特點、語言知識等等則屬于語言文化范疇,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理想抱負、價值取向、哲學思考等則屬于精神文化范疇,此外,古文用精煉語言所表達的價值取向、愛國情懷以及塑造的優(yōu)美意境等等也往往是現代文所不能企及的,以上這些在很多古文中均有體現,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諸葛亮《出師表》、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等,往往可滲透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點較多。相比較而言,現代文中所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往往只有一方面,如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涉及了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而朱自清的《背影》側重強調親情的可貴等等。因此,在實踐中對于已經確定可以進行傳統(tǒng)文化滲透的文章,若教學點較多,教師可重點篩選出有必要進行教學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以文章所要表達的核心精神即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精神進行重點教學,一般而言,古文更注重的是知人論世,從認識作者其人到理解其作品的內涵,而現代文很多時候無需涉及作者。
以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為例,此文主要表達的是孟子的成才觀,也是孟子提倡的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生活、學習中不能夠貪圖安逸,應該有危機意識,時刻準備著戰(zhàn)勝困難,才會有所收獲?!泵献幼鳛楣糯荣t,其言論在歷史上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教學中要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就要引申到孟子一生的思想抱負和生平經歷,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再從其人了解其文,即我們常說的“知人論世”,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了解孟子其人,知曉其主要思想”作為其中一個教學點,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其提出的成才觀。當然,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此教學點只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插入即可,不宜占用太多教學時間,以免主次顛倒。而教學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時,要了解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則無需涉及作者本身,因此教學中便無需對葉圣陶其人及其人生經歷進行教學,只需立足教材本身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出文中相關的描述,同時教師輔助性地搜集相關資料或以觀看多媒體紀錄片的方式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即可。
三、品味語言,彰顯漢語言文化魅力
語言知識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豐富文化遺產,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將語言知識作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一個重點,使學生受到我們漢語言美的熏陶和感染。對此,可在兩方面下功夫:一是字詞的教學,二是語句的鑒賞。
先說字詞教學,字詞讀寫在初中階段尤為重要,課文中的生字詞、易錯字詞、成語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我們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背和默寫,雖能取得較好效果,但在“人文性”方面效果較差,且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往往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彰顯祖國漢字文化魅力、讓學生在教學中掌握漢語言文化知識的目標更無從實現。對此,我們可以通過采取介紹漢字起源的措施讓學生在無形中了解漢字起源及演變文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起到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作用。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為例,從多年教學經驗看,學生最容易記錯、寫錯的一個詞語就是“狼藉”,很多學生往往將詞語寫成“狼籍”。對此,我們在教學中可借助《說文解字》中關于“藉”“籍”的造字本義的解釋,讓學生更好地區(qū)分這兩個字的不同:“藉”的造字本義是古代供人祭拜時站、跪的草墊,一種說法認為“藉”是草料不加整編,狼藉的樣子,因是以“草”而做故用“草”作偏旁;而“籍”的造字本義是作為人口出生官方依據的冊子,在紙發(fā)明以前人們都是將文字記錄在竹簡上,所以“籍”是記錄重要信息的書簿,因以“竹”而做故用“竹”作偏旁。如此解釋后,學生往往便能恍然大悟,不但能有效降低書寫錯誤率,而且在無形中掌握了這兩個字的文化起源,加深了語言知識的積累。
其次,教會學生懂得語句鑒賞,這方面同樣以古詩詞教學為主。能長久流傳下來的古詩詞往往韻律優(yōu)美,意境深遠,感情豐富,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體現的出獵時的磅礴氣勢以及作者的豪情壯志,范仲淹《岳陽樓巧》中所體現的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理想抱負,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通過先教師范讀再讓學生反復誦讀的方式,讓學生于反復朗讀中體悟詞語之間、句子之間的停頓及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之處,提升學生對作品語言的鑒賞和感悟能力,同時又能讓學生在自讀中直接感受文本的精神內涵,為學生精神層面的提升打下基礎。
總之,如何在語文課堂教育中充分挖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讓學生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生在一次次深刻而長久的文化洗禮中樹立正確價值取向,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形成一定傳統(tǒng)文化底蘊,從而為學生今后能夠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良好的基礎,是我們語文教育者的重要職責。本文所述只是拋磚引玉,在今后教學中我們應繼續(xù)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探索,從而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盧貴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和方法[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8):76-78.
[2]杜瑩.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 ,2016(27):131-132.
[3]殷勇.傳統(tǒng)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作文教學研究,2016(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