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同樓
語文是一門文質兼美的人文學科,它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蘊含著深邃的思想,傳遞著人類幾千年綿綿不絕的文明。營造詩意語文是語文學科教學技藝的另一種境界。《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由此,我初探營建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有價值的,下面就初淺談談我個人對營造詩意的語文課堂教學成果的收獲與反思:
一、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對話的課堂
“課堂不應該是一人獨白,應該是雙主體的交流,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自由、開放、弘揚個性的對話。”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實現(xiàn)“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把著力點放到疏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創(chuàng)設詩意的對話情景,如我在執(zhí)教《天鵝的故事》一文時,天鵝們三次不同的叫聲,學生在詩意的對話中,把文本表白得極致:第一處“克?!肆ā?,在品讀中學生情不自禁地說:我餓了,我餓了?!蹦乔槟蔷昂檬菧惽?,前呼后應地真實感觸到語文的詩意韻味。第二處“克嚕—克哩—克哩”,在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基礎上深度朗讀,學生聽懂了天鵝的語言,在和天鵝的呼應中喊著“加油,加油,再加油。使勁,使勁,再使勁”的口號。此時只有老師來組織,學生自由地和文本中的事物產生了對話。第三次“克?!肆ā肆ǎ 弊x到這兒,學生異口同聲地叫喊:“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師生直接面對如詩如畫的文本,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語文課堂上才能有“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意境界。
潘大山老師執(zhí)教的《觸摸春天》中的一個小片段給了我們這樣詩一般的感受: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
師:安靜攏住的僅僅是蝴蝶嗎?她還攏住了什么?
生:她還攏住了一個鮮活的生命。
生:她攏住的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春天。
生:安靜攏住了她的夢想,她想自己也能和蝴蝶一樣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飛翔。
師:現(xiàn)在你能理解題目“觸摸春天”了嗎?盲童安靜觸摸到的僅僅是春天嗎?還會有什么?
生:安靜觸摸到的還是一個生命。
師:一只自由飛翔的蝴蝶帶給了她一個非凡的生命。
生:安靜觸摸到的不僅僅是春天,還有整個美好的世界。
師:說得真是太好了,好一個美好的內心世界呀!
生:安靜觸摸到的還可能是她看不到的任何東西。
師:是呀,所有的東西她雖然看不到,但她卻用心靈觸摸到了。
教師去努力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詩情,去奏響他們心中詩的琴弦,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讀,課堂才呈現(xiàn)出詩意盎然、學有詩意的情懷。學生的語言才會如詩歌一般流淌,學生才由此而真正享受到語文教學的詩意與快慰!
二、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審美的課堂
詩意語文課堂要求我們有審美追求。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性格、氣質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教學風格。溫柔細膩的女教師可以把課上得如李清照的詞,婉約動人;粗獷、灑脫的男教師可以把課上得長江、黃河,豪放大氣。你可以選擇娟秀、清新、自然、深厚、曠達等任何一種境界;你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氣吞萬里、慷慨激昂、收放自如、意蘊深厚等任何一種完美。你的課可以如散文般“形散神聚”,也可以如小說般構思巧妙、絲絲入扣;可以如詩歌般凝練傳神、含蓄雋永,也可以如科學小品文般科學嚴謹、信息豐盈……然而,不管你的課是“散文體”“詩歌體”,還是“小品文體”,只要是詩意般的藝術就是美的。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6冊21課《槐鄉(xiāng)五月》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槐花圖片,把學生帶入到被槐花包圍的情境中,利用學生的通覺在空間上觸動感官,走進槐花,聞其味,再品讀字詞句。文中句式的節(jié)奏美就是詩意。聽“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了甜的蜜?!芭九九尽焙⒆觽兣軄砹耍@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文字的詩意,讓學生讀來瑯瑯上口,拍手讀,搖頭晃腦的讀,這情感一擁而上,學生的興趣來了,為學習下文奠定了基礎。學生說得更是意想不到,現(xiàn)場就合成小詩,槐鄉(xiāng)是仙境,槐鄉(xiāng)是美園進入我的夢鄉(xiāng)。此時,學生對槐鄉(xiāng)的喜愛、對槐花的喜愛就自然流露。
古詩《游園不值》中一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引導學生盡情想象這被關著的滿園春色,然而想象畢竟是“嘴上談春”,學生對春天的美好遐想被勾起后,迫切地想得到視覺、聽覺上的滿足,想親眼看看這滿園的生機盎然,想親耳聽聽這春天的聲音,甚至想觸摸這可愛的春天……但由于時空的局限,不能滿足。此時,集圖、聲、像于一體的多媒體便可滿足學生這種強烈的審美需求,我及時播放一段視頻錄像,錄像中剪輯編輯了許多春的瞬間:大片綠油油的草地,花兒張開了笑臉,鳥兒嘰嘰喳喳地叫著,閑不住了的筍芽兒也破土而出……欣賞著這生機勃勃的春天的畫面,傾聽著如詩如畫的“春天圓舞曲”,學生激動得又叫又笑,盡情徜徉在春天的美好氛圍中。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與作者、文本、老師一起進行美的溝通、交流,共同創(chuàng)造美的課堂,陶冶美的心靈。如此,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引燃”學生的感知力,“引燃”學生心靈的火焰,從而釋放出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自我實現(xiàn)的力量,獲得了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在這個基礎上再品讀詩句,學生個個搖頭晃腦,入情入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蔽覀兊恼Z文課堂要開掘多種資源,促進多向對話,使師生在課堂上詩意棲居。
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探究的課堂
研究性閱讀的設計理念,就是強調閱讀活動的探究機制,注重開發(fā)課文中的研究課題,把傳統(tǒng)的“接受”的學習方式轉變?yōu)橐蕴骄繛橹鞯膶W習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就是有效地運用了問題式研究性閱讀模式,使教學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先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質疑,然后師生一起梳理問題,并鼓勵學生把有價值的問題寫在紙上,最后對問題編號歸類,提煉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接下來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深入研讀課文,師生一起合作解疑,最后在解決主要問題時捎帶解決了相關的小問題。雖然孫老師在課堂上并沒有出示研究主題,然而教學流程始終以問題展開,學生質疑、解疑,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如我在教學《草原的早晨》一文時,開頭寫“啪啪”的鞭聲打破了黎明前的寧靜,課文學完了,學生卻拉著我不放說:“老師,打破黎明前的寧靜不一定是鞭聲,可能是小鳥的叫聲、小蟲的叫聲、風的呼聲……”學生徜徉在如詩般的語言文字里,探索語文的奧秘。
學生學完課文會生成許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恰恰可以成為課后繼續(xù)探究的很好的主題,此時,只要師生對余留問題進行重新梳理、歸類,生成新的探究主題,使課內閱讀得到有效延伸,應是很有價值的。如《敦煌莫高窟》一課學完后,有的學生要繼續(xù)去考證壁畫,有的要研究塑像,有的要研究敦煌的地質,想弄明白為什么敦煌的壁畫歷經千年的風沙侵蝕還能保存完好等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角度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確定專題進行探究。
當我們在課堂上用心靈去撥動孩子的心靈時,我們的課堂中就會流淌出音樂般美妙的旋律,師生在這如歌的美麗中詩意地棲居……精神升華了、人格提升了,語文教學的美、美的語文教學,在這里共同融會交織成一首美的交響曲,在這樣美的語文境界中學語文,學生整個心靈都會被浸潤,何愁人文素養(yǎng)不能提高?何懼健全人格不能養(yǎng)成?這樣的語文課,也是最有“語文味”的詩意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