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婧
近年來,新媒體發(fā)展速度迅猛,催生出微信、短視頻、虛擬社群等豐富多彩的媒介形態(tài)。而據《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藍皮書顯示,“90后”大學生是新媒體最主要、活躍的使用群體之一。一方面,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獲取了便捷、多樣的信息,認知世界、表達自我;另一方面,復雜、多變、迭代的媒介環(huán)境也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提出了全新挑戰(zhàn),比如在海量信息進行正確甄別、對網絡語言的準確理解等。因此,在新媒體語境下,對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進行反思變得更具時代意義和必要性。
“媒介素養(yǎng)”這一概念早在1933年由英國學者提出,旨在教育年輕人抵制當時低俗惡化的流行文化,反對大眾媒介給予的“低水平的滿足”。后來,這一概念的內涵逐漸從對大眾文化的簡單抗拒,發(fā)展為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并愈發(fā)受到西方國家高校的重視,比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等,都相繼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納入規(guī)范化教育體系。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yǎng)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yǎng)”進行更為細化的定義,即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因其同時涵蓋了信息獲取、信息選擇、信息消費、信息生產等不同維度的理解,成為多數中國學者進行相關學術研究的主要定義參考。
目前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屬于“90后”“00后”,在“90后”的生長環(huán)境中,似乎已經很少接近報刊、廣播這兩種媒介,他們更多是在網絡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時代下成長的,而現在網絡上的消息紛繁復雜、真假難辨,所以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真實了解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90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現狀,對網絡媒介、手機媒介等新媒介的使用情況。
本次調查以山西省地方性高校為主,參與調查的高校有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山西師范大學等。本次調查為不記名問卷調查,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問卷回收情況。本次問卷調查的有效問卷為398份,受訪對象涵蓋全省十幾所高校,其中有22.86%是師范類,77.14%為非師范類,非師范專業(yè)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多。在問卷調查中,99.3%的學生使用手機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說明學生在使用媒介時,手機成為常用的工具。
2.大學生的媒介認知情況。針對大學生對媒介的認知情況,調查結果如下:問題“你認為在使用媒介時需要選擇和辨析嗎”,有71.11%的受訪同學選擇了“非常需要”,有26.13%的同學選擇“需要,但往往沉浸其中不加選擇”,其余2.76%的同學選擇了“不需要,信息可以隨意瀏覽”,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在使用媒介時需要選擇和辨析,都具有選擇和辨析的意識,說明大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接受能力較強,對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有一定的警惕性。問題“當不同媒介發(fā)布的信息觀點相對立時,你會選擇相信哪種媒介”的調查結果為:有33.17%的同學選擇相信報紙,2.76%的同學選擇相信廣播,41.21%的同學選擇相信電視,剩余22.86%的同學選擇相信網絡。從這個結果來看,除了廣播之外,報紙、電視是大學生信任度較高的媒介,而網絡媒介相對信任度較差。
問題“你覺得多數情況下你對事物的觀點和媒介上的觀點一致嗎”,有3.52%的同學選擇“都一致”,84.67%的同學選擇“大部分一致”,11.06%的同學選擇“大部分不一致”,0.75%的同學選擇“都不一致”,所以,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自己與媒介上傳播的內容與觀點相一致。問題“你覺得媒介上發(fā)布的觀點會對你的想法產生影響嗎”,有42.96%的同學選擇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影響,僅有9.55%的同學認為不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影響,其余47.49%的同學選擇了“不一定”。問題“你覺得媒介上傳播的內容是否是真實的”,有2.26%的同學選擇了“都是真實的”,有19.85%的同學認為“大部分真實”,有75.13%的同學選擇了“真假參半”,2.51%的同學選擇“大部分是假的”,0.25%的同學選擇“都不真實”。問題“你在使用媒介瀏覽信息、新聞時,會有意識地辨析他們的真實性嗎”,有87.69%的同學選擇“會”,其余12.31%的同學選擇“不會”。
從這一部分對媒介認知情況的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大學生在使用媒介時會進行選擇和辨析,有意識地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并對網絡發(fā)布的信息持懷疑態(tài)度。這說明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接受有基本的辨識度,不會盲目輕信網絡信息,但也有很多大學生表示會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而做出判斷,應該說,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應進一步加強。
3.大學生對媒介素養(yǎng)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了解情況。大學生對媒介素養(yǎng)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了解情況調查結果如下:問題“你了解媒介素養(yǎng)的含義嗎”,有28.14%的同學選擇“了解”,有21.36%的同學選擇“不了解”,50.5%的同學選擇“了解一點”,這說明部分大學生對媒介素養(yǎng)的含義有一定認識,但缺乏深入認知。問題“你覺得媒介素養(yǎng)對大學生來說重要嗎”,有85.68%的同學認為“重要”,10.55%的學生選擇“一般”,1.26%的同學選擇“不重要”,其余2.51%的同學選擇“不知道”,這說明多數的同學已經認識到媒介素養(yǎng)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問題“你覺得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嗎”,有81.91%的學生選擇“有必要”,13.82%的學生選擇“一般”,1.76%的同學選擇“不必要”,剩余2.51%的同學選擇不知道,兩題的調查結果說明大學生對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必要性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問題“如果學校里有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你會選修這門課嗎”,有63.82%的同學選擇“會”,9.80%的同學選擇“不會”,還有26.38%的同學選擇“不知道”。從調查結果來看,對于媒介素養(yǎng)的含義,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并對開設媒介素養(yǎng)課程的必要性有深入認識,只是在選擇上更傾向于以多元化的形式而非課堂教學的方式提高媒介素養(yǎng)。
1.選擇能力的挑戰(zhàn):信息內容海量化。新媒體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海量化的信息內容,從而提高了大學生的信息判斷和信息選擇難度。
首先,從信息載體來看,整體呈現去單一化態(tài)勢,比如,廣播、電視、手機、互聯(lián)網等的共存共生。此外,信息來源也更為多樣,僅新聞APP就有網易新聞、今日頭條、澎湃新聞等供受眾選擇。對此,大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渠道。
其次,從內容來看,由于新媒體的大數據技術支持,垂直化、分眾化、定制化的信息內容增多。新媒體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受眾能在信息海洋中以“接受”取代“選擇”,但這反而更要求大學生具備自主的選擇能力,在信息推送中保持明確目的,主動挖掘信息,理性做出判斷。
最后,信息爆炸帶來的顯著弊端是不良信息的伴隨滋生。據調查,網絡和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學習、娛樂媒介,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這更要求大學生明白如何利用媒介實現自我成長,選擇對自己有積極意義的信息,避免被不良信息誘惑,腐蝕精神世界。
2.理解能力的挑戰(zhàn):話語形式豐富化。新媒體的進步不僅為許多小眾文化創(chuàng)造了成長空間,新媒體自身也形成了一些獨有的話語方式。這也印證了麥克盧漢著名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的同時,行為難免受其塑造和改變。因此,新媒體多樣化、語境化的表達方式也讓大學生需要具備更高的理解能力。比如,新媒體可以同時實現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傳播形式,催生出微博長圖、短視頻、段子等表達方式的創(chuàng)新,同一個信息內涵,可以通過完全不一樣的方式傳達。因此,大學生只有掌握對新媒體話語方式的理解能力,才能準確掌握其所承載的信息含義。再如,近年來互聯(lián)網生產了不少網絡語言,像是“2333”“你媽喊你回家吃飯”“Duang Duang Duang”等,他們誕生于二次元、程序員等小眾群體社區(qū),借助媒介融合,擴散傳播到全互聯(lián)網,不少傳統(tǒng)新聞媒體也受其影響,這要求大學生跳出主流思維,借助語境理解和消化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
3.質疑能力的挑戰(zhàn):輿論發(fā)酵速度加快。新媒體具有即時性、速度快的傳播特點,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輿論發(fā)酵速度,然而與此同時,一些網絡媒體和自媒體也受其鼓舞,為求速度而放棄真實性,不細究信息來源的可靠度,散播謠言和虛假信息,進行不負責任的傳播。比如,近年來在微博和微信上多次發(fā)生的“新聞反轉”事件,“老人碰瓷”“城管打人”等,新聞一爆出,網絡輿論一邊倒,后續(xù)反轉澄清,輿論再傾向另一個極端。如此,尚未步入社會,建立自身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大學生,容易被“沉默的螺旋”帶入大眾輿論場,喪失質疑能力,盲目跟風從眾,而且,大學生身處同學校友社交圈,不實信息在大學生之中極易出現“病毒式傳播”現象,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
新媒體熱點更新速度快,流量大,呈現碎片化、信息流的特點。因此,身處輿論渦而保持理性的質疑,成為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必備素養(yǎng)。
4.評估能力的挑戰(zhàn):新興文化大量滋生。新媒體打破了空間、圈層的限制,大量新興文化孕育而生,但大部分發(fā)展尚未成熟,價值性和危害性欠缺參考,大學生仍需具備一定的評估能力,才能化為所用。
一方面,新媒體突破空間所限,外來文化大量侵入。加之新媒體最早的發(fā)源地在西方,有很多傳播者選擇直接照搬西方文化。然而,這些內容有的披著娛樂化的外衣,實則含腐朽思想的傾向。畢竟,西方文化中有許多內容并不適合我國國情。因此,年輕人面對涌入的西方文化,要從自身、民族、國家等多角度進行評估考量;另一方面,目前新媒體的使用者仍然以年輕人為主要群體,積極、活躍的大學生群體更是“中流砥柱”。因此,有許多文化、信息的發(fā)起和創(chuàng)作者都來自年輕圈層,比如,不少新媒體平臺會主打自己的團隊都是“90后”。盡管年輕人為新媒體環(huán)境注入一股新鮮力量,但由于這些新興文化尚未發(fā)展成熟,尚未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產業(yè),其中潛在各種可能的危害,大學生在接受相關信息前需具備審慎評估的能力。
5.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的挑戰(zhàn):人人皆可發(fā)聲。交互性是新媒體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新媒體時代,發(fā)聲門檻降低,傳受界限打破,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皆可發(fā)聲。因此,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成為大學生參與政治、社會活動的主要工具。如今,在不少輿論事件中,都能看到大學生積極表達的身影。盡管新媒體賦予了大學生最大的表達權利,并用技術幫助大學生實現多樣化、年輕化的表達方式,也意味著對發(fā)聲者有了更高的責任要求。
一方面,自媒體當道,大學生應當學會避免無限放大個人感受,甚至把個人感受作為道德評判標準,傳遞消極錯誤的價值觀;另一方面,網紅經濟興盛,大學生也應學會拒絕關注度和流量誘惑,避免用低俗、獵奇、吸引眼球的內容一味換取利益。
因而,大學生作為網絡世界的“領軍群體”,不僅要學會利用媒介表達自我,更要學會生產高質量的信息內容,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青年正能量。
6.思辨反應能力的挑戰(zhàn):跨知識媒介融合。互聯(lián)網技術將各個知識領域和社群連接,不同媒介彼此之間的互聯(lián)性、互換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呈現一體化媒介融合趨勢。尚處學習階段的大學生,盡管具有參與社會、表達自我的欲望和沖動,但由于相關法律、道德等知識儲備相對薄弱,面對新媒體語境下自發(fā)生成的議題、快速匯聚的輿論意見,多數情況下無法做出思辨性的正確反應。
在迅速變化的媒介環(huán)境中,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更要強調以批判精神看問題,培養(yǎng)思辨的反應能力。對此,大學生應建立自身的知識儲備和體系,培養(yǎng)跨文化、跨知識的綜合素養(yǎng),學會表達獨立見解。大學階段是學生完善專業(yè)知識體系,建立人生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實踐中,媒介素養(yǎng)教育應該同時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建設,打破普遍存在的“學科偏見”, 開闊大學生的認知視野,引導學生利用媒介表達有邏輯、有態(tài)度、有意義的聲音。
1.高校:豐富教學手段,建設專業(yè)人才。首先,在教學手段方面,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多樣融合的形式、海量開放的信息,以及便捷低成本的平臺,最大化地將新媒體優(yōu)勢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相結合,聯(lián)動線上線下,把課程講好玩、講豐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造性、參與感和成就感,在校園內部發(fā)起媒介素養(yǎng)學習熱潮。
其次,學校不僅要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yǎng)課程,更要與時俱進,建立一支專業(yè)的教師隊伍,將政治學、藝術學、傳媒學、語言學、編程等跨學科內容納入通識教育體系,幫助大學生建立全面、多元化的價值觀,培養(yǎng)兼具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人才,以批判精神應對信息冗雜的新媒體環(huán)境。
最后,在學術方面,學??梢蚤_設相關的課題研究,不僅能充分利用資源,鼓勵教師研究相關議題,加深學術理解,優(yōu)化課程設計;更是為學生建立了一個專業(yè)、安全的平臺,有助于大學生積極加入到項目實踐中,引發(fā)師生共同的重視和參與。
2.行業(yè):打通實踐領域,培養(yǎng)多元思想。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讓傳媒行業(yè)、互聯(lián)網行業(yè)、文化行業(yè)的社會影響力較以往更大。對此,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可以充分聯(lián)合相關行業(yè),積極舉辦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了解、認識信息的生產、傳播和發(fā)酵過程,學會利用媒體實現自我價值。比如,阿里巴巴宣布和中國傳媒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展研究合作,吸納學生實習,非常有助于學生從實踐角度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再如,南方報業(yè)一直以來也和暨南大學等高校保持著合作關系,力求在學生步入社會以前,吸收多元思想,建立對媒介的批判性認知。
此外,相關媒體和平臺可以在線上提供資源支持,比如,建立專門的大學生板塊,多發(fā)起時下熱點話題,鼓勵大學生參與討論,增強大學生的自主意識;發(fā)揮把關的作用,引導學生學會規(guī)避不良信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大學生意見領袖,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
3.社會:強化數據意識,優(yōu)化輿論環(huán)境。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不應當僅僅是高校和傳媒行業(yè)的工作,更需要整個社會的聯(lián)動努力。大學生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其表達和行為也深受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塑形和影響。因此,建立良性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才能給予大學生充分的表達自由和健康的成長空間。
對此,政府可以聯(lián)合相關學術機構,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相關模型,發(fā)掘輿情規(guī)律,掌握輿論走向,起到總結、反思和啟示的作用,從廣義層面上優(yōu)化輿論環(huán)境。此外,媒介素養(yǎng)是公民思政教育的關鍵一環(huán),意義重大,我們可以像美國、德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一樣,建立專門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機構,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普及到各個社會群體中,引導社會成員積極利用媒介、理性選擇媒介、正確使用媒介。
營造良性的社會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僅是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提升的根本所在,更是引導主流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由于新媒體具備速度快、信息大、形式多、互動強等顛覆性特征,人們所處的媒介環(huán)境發(fā)生巨變。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尚處在認知世界、學習知識的階段,更易受到媒介塑形和輿論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在新媒體語境下,重新審視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議題也變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我們應當正視新媒體帶來的挑戰(zhàn)性問題,對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學會“乘風而上”,積極改革媒介素養(yǎng)教育體系,使之更符合時代潮流和大學生自身需求,有效聯(lián)合高校、行業(yè)、社會三個主體,貫通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實踐兩個層面,切實提升大學生認識、參與和使用大眾媒介的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