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克明
人生有“四大限”——“生”“死”“學”“食”。
“生”是人的自然妊娠與分娩;“死”是每個人無可逃避的最終歸宿;“學”指每個嬰兒出生之時都宛如清空了的電腦,各種知識、生存技能均為后天學習所得;而“食”則指人體生理活動所需的全部能量都從食物中獲取。這四種大限一旦突破,是福是禍暫且不能詳述,但此事關乎整個人類物種前途,若欲謀求“突破”必須謹慎從事。
“四大限”中首當其沖的是對“生”的突破,即所謂“克隆人”的試驗。當1996年克隆羊“多利”出世之時,人們就已隱約感到惶惑不安——跟在體細胞克隆羊的后面會不會嘗試用人的“體細胞”來克隆人?然而這種擔憂并沒有擋住某些科學家“探究欲”的執(zhí)著追求。牛、鼠、豬之后,與人類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猴”也相繼克隆成功。應該說,“克隆人”已然不存在任何關鍵性的技術障礙了,而且據報道,某些科學家原先所顧慮的“克隆體提前老化”的問題也并未出現。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位華裔科學家用一頭13歲老母牛的體細胞成功地克隆了10頭牛犢,從DNA分析中發(fā)現,克隆牛的端粒遠遠比其供體母牛的長,跟同齡自然生育小牛的端粒長度沒有差別。這就證明克隆出的后代并未顯現人們原本擔憂的早衰現象。
圖1 兩只中國克隆猴誕生——中中和華華
克隆人的研究就是要突破人類的“有性繁殖”傳統(tǒng),力圖借助“無性繁殖”手段創(chuàng)造出一類與自然人一樣的智能生命體。雖說胚胎生成方式不同,但生理機能并無本質差異,因此,無論從一般視角還是從法律視角來看,克隆人其實就是人。據相關資料顯示,倘若沒有公約條例對克隆人預置了各種禁忌,肯定早就會有某些科學家用人的體細胞復制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甚至不能排除現在已經有克隆人悄悄地生活在我們中間了)。
在“生”這一“大限”方面,雖然克隆人的研究能夠借助“無性繁殖”手段創(chuàng)造出與自然人一樣的智能生命體,但這種克隆人技術最終還必須要借助人的子宮將其孕育出來。因此在“人生四大限”中,對“生”而言最具顛覆性的是還必須達到對“子宮孕育”的突破,研究出能夠“體外孕育”的克隆技術。如果克隆技術真的突破了“子宮孕育”的大關,得以在體外克隆人,那時人類就可以像雞場孵化養(yǎng)殖雞群那樣,采用機械化生產方式成批量地制造克隆人。
就“體外孕育”克隆人技術方面,2016年德國新聞社報道了一則新聞:位于柏林的新人類公司發(fā)布消息,德國德累斯頓的霍夫曼夫婦將兩個受精卵存放于新人類公司的孵化器中,六個月之后成功地從孵化器里提溜出來他們的一對雙胞胎兒女。新人類公司孵化器的原理是這樣的:受精卵放置于模擬子宮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基中,由科學家掌控營養(yǎng)液的調配和投放,并進行準確地溫度控制??茖W家根據直觀的和精確測量的胎兒身體情況,隨時對胎兒的發(fā)育進行干預和調整,使之達到理想狀態(tài)。值得懷疑的是,三年過去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卻未見后續(xù)報道,也沒有查到相關的科學論文,更沒有哪個科學研究機構對此予以確認,看來應該是一則假新聞。但若是作為一則“科幻”文字來看待,它表明“體外孕育”已然成為科學界的關注目標,并已經堂而皇之地進入公共媒體,為世界所矚目。這表明,“體外孕育技術”與“體細胞克隆技術”兩相結合,進行克隆人的批量生產已是人們向往的一個目標。
唯有完成這一步,才能算是真正達到了對“生”之大限的徹底突破。
“生”“死”乃是設置在人生兩端的獨進獨出之門。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獨自來到這個世界,又都無可挽留地獨自離開。
按照自然法則,人的壽命自有極限。一種基于“細胞老化”的理論可用于解釋人的壽命有限。1966年,美國科學家海弗利克發(fā)現,人體細胞的分裂次數是有限的,于是他猜測細胞內應該存在某種限定細胞分裂次數的“鐘”。后來通過細胞核移植實驗發(fā)現,決定細胞衰老的“計數器”就安裝在染色體端點的DNA“端粒”處。端粒已被科學家看作是“生命時鐘”,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次,當端粒不能再縮短時,細胞就無法再繼續(xù)分裂,人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生命自有定數,人體細胞分裂一代周期平均為2.4年,而人的細胞在一生的分裂代數約為50代(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活不到細胞最后一代分裂),以2.4年乘以50就是120年,這理應是人的壽命極限。
如果端??s短是細胞衰老的決定因素,那么只要端粒得到修復延長,各種衰老所伴生的現象自然就會消減。目前已有科學家采用重組“端粒酶”基因的方法增加了細胞的有絲分裂次數(有的已連續(xù)分裂了95次),就是想通過減緩細胞衰老來延長人的壽命。(只是不知人體壽命無限延伸,與時俱進的秦始皇今天依舊不減“端?!钡匕沧剃柹狭衷烦瘜m中,現在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子?)
人們在“學習”方式上也在試圖謀求突破。首先想到的是人腦與電腦的“聯網”!正如納姆所設想:“我們的學習可采用在大腦中植入芯片來‘灌輸’知識,這種方式必然會使學習變得極為簡單。計算機與人腦聯網將會帶來教育上的飛躍,把人類已獲得的知識貯存在計算機中,再通過與人腦對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可獲取幾十年學校教育才能獲得的知識。到那時,一個少年學子即可具備以往一個成年人乃至一位科學家才可能積累的學識?!钡珜W者們同時也指出,真正老師的教育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因為那時唯有“創(chuàng)造力”才是我們上學所需要學習的最大課題。學校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們的分析判斷能力與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而這些都是機器無法替代的。(現在許多國人的填鴨式教育形同在學生腦中安置了一塊“應試芯片”,只顧往里填塞書本知識,卻完全忽視了對想象力、判斷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當人腦和電腦連接達成了信息彼此互通,電腦上的信息即可直接下載到人腦,人腦中的信息自然也可從電腦中調取。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這種生活方式的實現要比預想來得快。不言而喻,電腦和人腦之間的運作雖有頗多相似之處,但畢竟物理基礎不同,想要將兩者接駁也并非易事。仍如納姆所言:“人類大腦有著超過1000億個神經元,而目前我們的計算機最復雜的系統(tǒng)大概也只有100個電極。想保證傳遞數據的精確性,最少需要數百萬個電極,大腦能否承受得了是個挑戰(zhàn)?!?/p>
圖2 Kernel公司第一步想要設計出能夠幫助人類對抗疾病的芯片,而且希望未來能夠借助芯片讓人類大腦獲得超人般的能力
人是一種必須緊緊依靠“器”才能生存的靈長類物種,創(chuàng)制器具與使用器具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為本質的區(qū)別。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器”都是外在的,即“人-器”是分離的?!靶酒比裟苤踩氪竽X(如同心臟起搏器植入胸腔)則實現了“器”的內置,開創(chuàng)了“人-機”一體化之先河。
在謀求“四大極限”突破方面,唯有“食”大限未見進展,尚未發(fā)現任何可替代食品能量的外接能源(如充入電源能量或接收電磁能量)。時至今日,提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部能量依舊是從食物中得來。食物消化后所獲得的能量主要是儲存在高能量的三磷酸腺苷分子之中。作為一種體內“輔酶”,三磷酸腺苷通過血液循環(huán)將自身所攜帶的能量直接傳送到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用以作為身體細胞一切生理能量的直接來源。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為ATP,它的分子結構是一個腺苷上串接了三個彼此相連的磷酸基團,每個“磷酸基化學鍵”都含有極高的能量,因此稱其為“高能磷酸鍵”。ATP分子最遠端的一個高能磷酸鍵極易水解斷裂,在脫掉一個磷酸的同時,釋放出能量供給人體細胞進行生命活動。其自身則因減去一個磷酸變成二磷酸腺苷(ADP)。反之,作為一種可逆反應,二磷酸腺苷在吸收能量之后又可以很容易地再度接上脫落的磷酸,由ADP重新轉化為ATP(鑒于ATP是細胞生理能量的“交換者”“攜帶者”和“轉運者”,故生物學家形象地把ATP稱為“能量貨幣”)。對于動物和人類來說,供給ADP重新轉回ATP的唯一能量只是來自于食物消化過程中所釋放的“化學能”。
ATP與ADP兩種分子形態(tài)之間的能量傳遞不禁讓人想起了“鉛酸蓄電池”的工作原理。作為一種可重復使用的“電源”,蓄電池在可逆電化學反應中同樣是借助兩種鉛化合物反復變換分子形態(tài)來吞吐能量的。類比“蓄電池”,倘若也能研究出一種方法——用“電能”代替“化學能”,使得在電場驅動下,ADP可以直接吸收同樣份額的“電能”來接上一個磷酸,成為ATP,這樣一來“電源”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生理能量提供者。必要時插上插頭,由“直流電源”直接提供由ADP轉換成ATP所需的能量,以維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動。至少從原理上看這還是說得通的。
對“體外克隆人”的生產而言,若是再適時地配置其他三大限的突破成果(如加長染色體端粒以延長壽命,植入芯片實現人機一體化的“大腦聯網”,安裝“外接能源”接口以直接輸入生理活動所需能量),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已經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機器人”了,應該稱呼它們?yōu)榫哂腥梭w生理活動的“人體機器”(簡稱“人體機”或“人機”)!
迄今為止,在“人類”與“機器”的關系上,“人”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在“人體機器”制造技術高度發(fā)達,并得以大規(guī)模生產之后,有可能導致“人”“機”關系發(fā)生根本性倒置。
上述關于“人生四大限”的突破應該說還都是具有科學依據的,若假以時日,或早或晚總歸是可以實現的(有些已初步實現)。本文將繼續(xù)探討的則是——當“人生四大限”完全突破,“人體機器”已然批量問世并形成氣候,在這樣的前提下,對“人體機器”未來地位與人類未來發(fā)展做的某些推測。
“人體機器”既具備人類大腦應有的悟性思維方式,又擁有超越人體的計算機邏輯運算與大腦聯網功能。本質上它就是一臺綜合了人與機器各自優(yōu)點并仍具備人體生理功能的機器?!叭梭w機器”的出現將徹底顛覆傳統(tǒng)哲學的一系列概念——“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意識與存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
圖3 據谷歌預言,2030年人類大腦可聯網
從“進化”角度來看,“人體機器”其中的“人體”方面受“生物進化”制約已難有大的改變,但其“機器”方面在“智能進化”進程中卻可不受限制地一次次發(fā)生突飛猛進的巨變,每一次“工業(yè)革命”“信息革命”“能源革命”“材料革命”的成果都可以及時添加在“機器”上,使其不斷升級而日新月異。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向BBC表示:“一旦誕生了真正的人工智能,受限于緩慢生物進化的人類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笨梢韵胂?,當“人體機器”發(fā)展到極致,全世界所有“人體機器”實現“大腦聯網”,具備自主學習、綜合分析、求新創(chuàng)造、共同思考,恐怕連它的人類主子都要相形見絀、自慚形穢了。
高度發(fā)達的“人體機器”將有可能成為另一種更高級的靈長類生命體。如同百萬年前“人猿”與“人類”互相揖別那樣,“人類”與“人體機器”在人工智能層次上也將分道揚鑣。萬年之后兩者在智能上的差異或許堪比現在人與猿之間的天壤之別。
追求奢侈享受的習性已使地球人類喪失了起碼的自我約束力。指望人類自行割除身上的貪婪痼疾以求自救,這看來更像是讓一位本領高超的胸外科醫(yī)生自行操刀來給自己做心臟瓣膜手術!深陷“罪惡泥沼”的人類很難單憑一己之力“抓住自己的頭發(fā)”把自己從泥沼中拔出來!我們需要借助一種外在“支點”把自己“撬”出來。
我在拙文《人問》中曾提及“人有頭腦,而人類沒有頭腦”的觀點,如今領悟到“人體機器”有可能實行全人類的“大腦聯網”時,對“人類有頭腦”似乎又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健全的“人類頭腦”必定能夠尋求到可靠的“支點”,從而把人類“撬出泥沼”,并終將引導我們這顆星球走上正軌——
整個地球山明水秀,地綠天藍,穩(wěn)衡和諧。
人類從此將安居樂業(yè),和睦相處,與天地共老。
地球也將成為一顆智慧的“善星”,陪伴太陽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