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驪
【摘要】音樂活動是給予幼兒充分表現機會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而有效的師幼互動是保證低結構音樂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研究總結了以下幾點有效的師幼互動策略:支持低結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給予幼兒大膽表現的機會;關注低結構活動中幼兒之間的矛盾,幫助幼兒提高合作能力;利用低結構活動中的反思與評價,幫助幼兒提高學習能力。低結構音樂活動教學策略的研究使教師和幼兒共同獲得了成長,滿足了每位幼兒參與和表現的需要,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
【關鍵詞】低結構;音樂活動; 師幼互動;有效策略
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兒童藝術是兒童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兒童生命的自然展現,是兒童精神世界自然而真切的流露。兒童有著與生俱來的表現欲望,他們熱愛表現,渴望表現,也需要表現,音樂活動是給予幼兒充分表現機會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對于促進幼兒生命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幼兒園進行的音樂活動多以高結構的集體音樂教學活動為主,在高結構的活動中,課程的生成多來源于教師,源于統(tǒng)一的學習目標、統(tǒng)一的學習內容、統(tǒng)一的發(fā)展方向。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關注能力強的幼兒的表現,而另一部分能力較弱、表現力不強的孩子往往處于被動地跟隨的學習狀態(tài),能力強的孩子占據了能力弱孩子的發(fā)展空間,掩蓋了他們的表現,久而久之會產生發(fā)展不均衡的現象?!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面向全體幼兒,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并指出:“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yǎng)?!币虼宋覀冊噲D通過低結構音樂活動的教學策略的研究,在幼兒園音樂集體活動中融入低結構的音樂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教師能更多、更準確地關注到每一位幼兒,為每一位幼兒提供充分表現和表達的機會,滿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的需求。本文中的低結構音樂活動是指活動的過程是比較自由的,活動形式以幼兒自主活動為主,活動狀態(tài)是開放的,多以小組活動為主,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自由選擇,教師的控制是比較間接和隱蔽的音樂組織形式。這種低結構的音樂活動不單指向區(qū)角音樂活動,還包括集體活動以及集體活動中的一部分活動過程。
有效的師幼互動是保證低結構音樂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師幼互動意味著教師與幼兒之間是積極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維果斯基說過,教育作為一種代際之間的文化傳送活動,實際上就是成人與兒童之間發(fā)生的“社會共享”的認知。在低結構的音樂活動中,增加了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機會,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積極的互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通過研究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有效的師幼互動策略。
一、支持低結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給予幼兒大膽表現的機會
師幼互動是一種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建立平等、和諧的師幼互動,明確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滿足幼兒的需要,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有效的師生互動在低結構的音樂活動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的扮演,要支持幼兒的大膽表現,給予幼兒表現的機會。
例如在大班韻律活動《歡樂舞》中,在幼兒聽音樂自由創(chuàng)編動作的過程中,此時教師扮演著觀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要用欣賞的眼光去關注每一位幼兒的創(chuàng)造,用微笑和微微點頭等肢體語言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讓每一位幼兒在寬松的氛圍中,盡情地去表現、去創(chuàng)造。從教師的觀察中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是多樣的,也是有一定的經驗基礎的:他們做出了打鼓、甩彩帶、拍手、秧歌步、娃娃步、搖頭、扭動身體等多種與音樂內涵和情緒相匹配的動作。在學習舞蹈動作環(huán)節(jié),教師的身份又是一名學習者,向這些有著豐富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們學習,學習他們原創(chuàng)的動作,給予他們極大的支持。同時教師也是合作者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探究與合作,通過分享和交流其他幼兒的創(chuàng)造成果,從而達到提升幼兒舞蹈表現力的教育目的。而達到這一教育目的的手段并不是教師一味地教授和幼兒從教師這里完全的模仿,而是發(fā)動集體的智慧在幼兒自身的經驗基礎上相互學習,從而不斷完善教育過程,讓他們感受到集體創(chuàng)造的力量,體驗創(chuàng)造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出更大的創(chuàng)造智慧。教師是一名引導者,要給幼兒全新的經驗,拓展幼兒創(chuàng)編的空間,如此一來,這種引導既是活動的延伸,又是幼兒新的創(chuàng)編的開始。
二、關注低結構活動中幼兒之間的矛盾,幫助幼兒提高合作能力
在低結構音樂活動中,幼兒需要和同組的小朋友進行合作,共同完成相關的任務。分組合作對幼兒來說有一定難度的。他們必須和組內的其他成員共同商討,統(tǒng)一意見,相互幫助,從而共同完成任務。在分組合作中,也會遇到多種困難和矛盾,教師應關注到幼兒之間的這些矛盾,引導他們學會遷移合作經驗,有效促進他們的合作,提高合作的能力。
如在大班打擊樂活動《森林音樂會》中,小朋友們分組討論配器方案的時候第二組里傳來了爭執(zhí)的聲音,李怡然說:“我覺得孔雀這兒應該用鈴鼓。”說著就把手中的鈴鼓標記貼在了孔雀的下面,同同馬上就從圖上把鈴鼓標記拿了下來并說道:“不!我覺得應該用小鈴?!?然后貼上了小鈴的標記,“不!用鈴鼓?!薄坝眯♀??!眱扇四銧幬見Z,互不相讓。這時同組的妞妞說:“那你們倆包剪錘吧!”結果李怡然贏了,同同也不再爭執(zhí)了,同意怡然貼上鈴鼓的標記。
兩名幼兒在發(fā)生爭執(zhí)時采用了“包剪錘”的方法公平競爭,輸者服從。由于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也經常會在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時采用此方法自行解決矛盾,對規(guī)則的認定性較強,從心理上也能服氣地接受,因此今天他們也遷移了這樣的合作技巧,化解了矛盾。
第三組的幼兒也發(fā)生了矛盾,只聽見美美大聲地說道:“我不同意!”原來是大家都認為“小青蛙”這應該用圓舞板,就美美一人不同意。于是我上前詢問,美美用眼睛看著我,似乎想得到我的幫助,我輕輕地摸了摸美美的頭問道:“美美那你說說看,你為什么不同意呀?”美美沒有回答。我又鼓勵地問她:“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告訴大家?!泵烂缆犖疫@么說,抓了抓頭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沒有?!薄澳俏覀兘裉炀陀眯∨笥褌兊姆椒ㄔ囈辉?,行嗎?”美美微笑地點點頭,接納了我的建議,服從了大家的想法。
教師發(fā)現了一名與他人有著不同意見的幼兒(美美),此時她是孤立的,更需要他人的支持。教師發(fā)現后首先用手摸了摸她的頭,有意識地與她拉近距離,給予她支持。接著又用語言鼓勵她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予她表達的機會。當她沒有確定的理由時,教師的動作和語言同時暗示她可以接納別人的意見,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融入集體。在活動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幼兒,他們有著“求異”的思維,總想與眾不同。這些孩子他們有的確實有著自己的想法,思維獨特,其創(chuàng)造性強,而有的孩子只是一味地“求異”,并沒有什么具體的想法,其實他們是不會與他人合作。這時教師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加以協調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促進小組活動成功的關鍵。
幼兒在活動中能遷移出多樣的合作技巧,也需有一個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只有幼兒在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后,通過多次與他人的合作實踐,才能真正地學會與人合作,使合作行為更加自覺化。
三、利用低結構活動中的反思與評價,幫助幼兒提高學習能力
在低結構音樂活動中幼兒進行了自主的學習與表現后,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反思評價。教師試圖通過反思與評價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與他人的學習狀況,從中找到差異,發(fā)現問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幼兒提高學習能力。這里所說的反思評價來自三個方面。
1.來自幼兒自我的反思與評價
教師往往會讓幼兒自己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會通過這些問題:“你們覺得自己表現得怎么樣?好在哪里?有什么困難?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需要大家的幫助嗎?”等引導幼兒進行自我的評價。這樣的自我評價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2.來自同伴的反思與評價
教師往往會請同伴說一說:“你們覺得他們表現得怎么樣?好在哪里?有什么值得你們學習的地方?還有什么需要和改進的地方?”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同伴關注他人的學習,學習正確客觀地評價他人,從而促進自己的發(fā)展。例如在大班韻律活動《歡樂舞》中,教師在第一組幼兒表演結束后請其他組的幼兒來說一說這組小朋友表現得怎么樣時,幼兒就非常積極,有的說:“這組小朋友的動作很整齊?!庇械恼f:“他們跳舞的時候站得太靠近了,會碰到別人?!庇械恼f:“他們組里的文文小朋友跳舞的時候很有表情?!薄@些同伴的評價內容馬上就成了下面幾組小朋友表現時注意和改進的地方。當第二組上場時,他們首先就先調整好隊列距離;第三組表演時幾個小朋友都注意了自己的表情等等。
3.來自教師的反思與評價
在低結構音樂活動中教師的評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幼兒表現的肯定與鼓勵。幼兒非常重視教師的肯定,一旦得到教師的贊揚會更大地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對幼兒評價時往往會抓住幼兒表現的閃光點以及有個性特點的方面加以肯定與贊揚。二是對幼兒自我評價以及同伴評價的接收與回應。當幼兒和同伴進行評價后,教師不是簡單地重復他們的評價,而是要對幼兒評價進行接收理解,并進行恰當的回應。三是對幼兒沒有發(fā)現的現象以及問題的提出與質疑。在低結構的音樂活動中有時候會遇到幼兒與同伴的評價內容比較簡單,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沒有困難,沒有什么問題,此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表現情況提出問題對幼兒進行質疑。如教師會說:“我覺得這一句歌詞有點難,你們來教教我怎么唱?”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幼兒對剛才學唱過程中有難度的地方進行反思,在教師的質疑下有的幼兒確實發(fā)現了自己的問題,從而通過同伴學習、傾聽琴聲等多種方式完善自己的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也提高了學習能力。
低結構音樂活動教學策略的研究使教師和幼兒共同獲得了成長,低結構音樂活動滿足每位幼兒參與與表現的需要,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低結構音樂活動的實施在充裕的時間內給每一位幼兒都提供了參與操作、表現的機會,不再是個別幼兒表現的舞臺。每個幼兒通過自身的實踐得到不斷的提升,從而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fā)展,讓每一位幼兒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與成長,同時也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成長。低結構音樂活動的設計需要教師較為準確地把握幼兒年齡特點、發(fā)展狀況以及相關的經驗水平,要以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去看待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學會了觀察幼兒的學習過程,給予積極的回應,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幼兒的需要與發(fā)展,進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季媚,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虞永平,王春燕.學前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羅秀琴.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發(fā)揮良好的師幼互動[J].教師論壇,2011(07).
[4]白慧. 試論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師幼互動——以“圈圈樂”音樂游戲為例[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