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嘉明
1
好多年前了,曾見俄國畫家的一組系列油畫,是四幅從少女到老嫗的女體寫真,分別題為春、夏、秋、冬。甫一照眼,我心震顫。不是逼視覺的人體之美,而是寓意深永啟人心覺的人生感悟和生命哲思。
畫作透露出時空哲學的審美意味。
一年四季,風日灑然清和響亮,萬物迤邐歷歷如畫,自在節(jié)令的春秋更序間,生機勃發(fā),悄然變化,默默地呈現崢嶸氣象。
人生一世,好如四季風景:年少如春初萌呈青春美;成年如夏繁茂呈豐腴美;中年如秋天的田野呈金色美;老年如冬日瘦樹即呈……如果是美,那呈現怎樣的一種美呢?我一時思滯且沉默,久久地凝視那位老嫗女體,容與冷靜的表情,似在皺紋密布的瘦削面頰上滉漾出來;半閉半張的雙眼卻猶如沉醉在以往的風華歲月,肋骨根根裸露凸現,恰如鐵鑄銅澆般筋骨清健勁挺沉靜……驀然間,靈光乍然一現,莫不該稱之乎地老天荒的滄桑之美吧?
然而,人體雖為天成,人之美,卻并非如季節(jié)全然為天之所賦,除先天所賦的生命體征和容貌體態(tài)之外,其美的呈現,更在于后天所養(yǎng)成的文化意涵,并無時無刻不體現在精神、智慧、氣質、心性、習性等諸多方面。體美僅是表象,而深蘊的文化氣韻,才是人內在的本質之美。
我愛斯畫,情思翩然。視覺的沖擊力,心靈的穿透力,充滿誘惑的審美力,也許即在于人的生存現象,人生的時間過程,以及生命挑戰(zhàn)時間又適應時間的美學境界。
斯時也,我心安且縈懷兮,人生恰呈四時之美,是如仰望仁山毓秀,云流長天;我思靜且興逸兮,生命隨時流轉,恰可俯視靜水流深,臨風照影。
我深感,時間弄人;人也可弄時間。
偉人氣魄恢宏,聲出偉偉胸臆: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p>
我深信,站在蒼茫大地之上,心懷遠志,時間會默默然地引領我們緩緩地走向遠方;過往的時間回響,也會用跌宕起伏的優(yōu)美旋律,永遠伴隨著我們走向詩的自由境界。
2
我退休了,時在21世紀伊始。
年暮也,散散淡淡地走向冬日時光。
一時回眸往事,世間并非處處清嘉,人事更非時時有意,現在終于可以不為稻粱謀和事功所累,更可以不再為種種煩心事糾糾結結而心生不快了。
古來稱退休為“休歸”,也即賦閑歸家,恰可得閑適之暇。唐·孟浩然有詩道:“秋滿休閑日,春余景色和?!保ā锻瑥埫鞲滔洿稹罚┕识陮猛诵?,實是一種福祉,所謂“休祉”是也。
退而休之,順其自然,當可休休然,自由自在,修身養(yǎng)性,頤養(yǎng)天年,那多好啊。
休也者,本義休息也。古人造字,聰明絕頂。休,是個會意字。從人從木。甲骨文所示象形如“人”者,身倚一“木”。本為左“木”右“人”,自金文始把“木”與“人”左右調換,其意不變,通用至今仍為古意,也即“休于樹下”的意思。《史記·秦始皇本紀》云:“風雨暴至,休于樹下?!碑斎?,人勞作累了,就該休息了。人在田野,何處可休?那就在枝葉繁茂蔥郁如蓋的一棵大樹下休憩呀。是時可以顧瞻遠疇近畈,可以隨興聽水聞鳥,可以逗趣牛羊,可以嬉笑怒罵……
一幅農耕文明的悠悠古意,瞬即漾漾地在大自然的綠色和風和清新氣息中彌漫開來。這多有畫面的美感,又多有詩意啊。
無怪乎古來注家又有一釋:“休,美也?!痹瓉恚菹⒁部梢赃@樣美。
3
想我在20世紀60年代初,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下放至蘇州近郊的車坊公社勞動鍛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小隊的羅隊長照顧我們這幾個城里的“先生”,常與婦女們一起干些輕活。時在盛夏,頭頂烈日,田間勞作,最怕是耘稻。熱;累;身上還癢。只盼婦女隊長一聲喊:“吃煙哉,吃煙哉,大家歇歇吧!”聞得一聲令,瞬即雙腿拔出爛泥,與村姑鄉(xiāng)婦們一起,越過田埂阡陌,直奔周遭的棵棵大樹蔭下。
原來所謂的“吃煙”,蘇州鄉(xiāng)村的俗語,就是休息之意;同時還有時間限定,也即只好歇抽一袋煙的功夫,“小休”而已。
是時也,方方水田一時沉寂下來,陰陰夏木下頓即有了生氣。濃蔭蔽日,綠風吹涼。鄉(xiāng)人們或倚或坐,三三兩兩歡語頻頻。男人們一邊名副其實在“吃煙”,一邊談古說今牛逼哄哄;女人們則一邊家長里短,一邊埋怨男女勞力的工分分配不均;有的農婦則擔心放養(yǎng)的鴨子有沒有把蛋又生到蘆葦叢中去了;有的村姑還央求我這個“小陸先生”為她們的腰帶畫個新花樣……不知不覺一袋煙的功夫到了,又聽隊長高聲招呼:“好格哉,好格哉,吃煙辰光到哉!”于是伸伸懶腰,紛紛下田,意興猶有未盡處。
古人造字,出乎自然,天人與共悅適和諧;樹下休息似有遠意,小憩猶古調真格有田園風色。
《詩經》有言:“民亦勞止,汔可小休”(《大雅·民勞》),此之謂也。
宋·蘇軾詞曰:“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余齡。”(《江城子》)
年屆晚暮,此景難忘,這個“休”字,我真的喜歡。
再說了,古來這個“休”字,從本義還可引申為“高興”的意思。人一旦勞累了,可以得到休息,怎能不高興呢?人一旦有高興事或悲傷事,可以與人分享或分擔,當然更叫人歡喜不已。如今之常用的“休戚與共”的成語,說人與人之間,無論是“休”(高興、喜樂),還是“戚”(悲傷、憂慮)都能同心“與共”相互關聯無分彼此,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人老了,從在職的崗位上退下來,屬自然規(guī)律,操勞一生,理應好好休養(yǎng)清享晚年,若能余時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當然更值得高興了。
不過,休息得好,要心里高興,就要找到一棵可以倚靠的“樹”啊。
那么,我退下來,要尋找的是什么“樹”呢?
4
當然應該順應天命,真的要聽從自然的聲音。
說到樹,還有一段樹下閑事。原不想說了,前云 “休”,多有快事趣事,正合“休”之本義:“休息”,也合“休”字的引申意:“高興”。然而這段閑事,曾令我不快,沮喪,甚至耿耿于懷。嗣后釋懷了,還覺得蠻有意思,頗有趣味。不過也不常提,生怕有損我所敬重的一位長者。
斯人已逝,時生懷想,更不應染有不敬。
好在時過境遷,今日舊話重提,實因一時興起,出乎題外別意,藉“樹”以賦予我退休生活的文化遐思。
某日,天雨。隊長開恩,一聽不出工,皆大歡喜。一老農被鄉(xiāng)人謔稱“老?!闭哐蚁缕?。據說其為鄉(xiāng)間棋中好手,身經百戰(zhàn)無人能敵。他主動請纓,挑戰(zhàn)有文化的先生,一旦勝績,豈不更顯威風?哪知我平素不愛此道,偶爾逢場作戲,出手就是“當頭炮”,既而則是“馬來跳”,再往后著著臭棋。連下三盤,勝負不言而喻?!袄吓!毖笱蟮靡獠豢擅麪?。
看著外面時陰時雨的天空,我正想找個落場水,乘機退避三舍,恰好村姑小白妹牽來一頭牛,意興闌珊地問:
“小陸先生,阿想騎上老牛到村里白相相?”
我喜出望外。時正年少不諳世事,便急于起身連聲應道:
“好啊,好??!走吧……”
哪知身后傳來一陣陣雜聲交混的哄笑。小白妹也笑。我不明就里,也許是鄉(xiāng)人覺得奇怪或意外,堂堂一個教書先生怎么會騎起牛來?于是也莫名其妙地笑起來。
偶一回眸,只見“老?!钡牡靡鉄熛粕ⅲ瑳]有跟著別人哄笑,反而一臉尷尬……
又下起雨來了,幸虧小白妹想得周到,已備好斗笠蓑衣,一時上下穿戴起來,又取下了近視眼鏡,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上一支短笛,笨拙地騎上了被雨水打濕的牛背。村姑牽著牛繩,老牛穩(wěn)健地踏著田間阡陌緩緩而行,活脫脫一個鄉(xiāng)間“老牧童”一個。
四望曠野遠闊,所喜天地真色。水田菜地翠綠一片;煙樹帶雨別生好意;農舍疏落參差其間,粉墻凝云,黛瓦雨潤,有水湲湲流過家家戶牖,檐下人影綽約偷閑匆忙家事;夏風細雨拂過,數處炊煙淡淡而起……好一派江南風物水鄉(xiāng)煙雨的閑靜水墨畫。
呵,一棵樹,好大一棵樹!
小白妹牽牛樹下,疏慵自放,猶若避雨涼亭。滿地嫩草,老牛歡嚼,于茲人牛共適。宋人有詞曰:“好風如扇雨如簾”,恰是眼前景致。
煙樹雨葉偶有滴水,點點滴滴疏落笠帽可聞清響歷歷,時或滑過蓑衣跌落碧茵草間無聲無痕。風斜雨細,“樹下休息”,唯覺心志灑然自在,性情渾如天成。功利得失霎時如浮云飄散無影,世塵曾染已然蕩滌殆盡。娛心若此,清歡豈非平生之幸?
斯時胸臆大開忘乎所以,不由得雅興陡起,橫笛一支吹起民間小調《小放牛》來。樂曲繚繞四野,悠遠寧靜,恰有牧歌情調。小白妹眉間眼梢都見喜氣,眨巴著稚真活潑的大眼睛,連聲贊道:“小陸先生吹得真好聽……”
我則自鳴得意,恍若歸心漁樵山水稼穡田園,陶然自醉于遠古遺風余韻。
誰料得一曲過半,一聲斷喝如雷震耳:
“下來,下來!吹啥個吹,公家的耕牛是給你隨隨便便騎騎白相相的嗎?”
是老韋,我們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帶隊領導。時年已50開外,清癯瘦削,鄉(xiāng)人稱之為老韋先生。平時處事端肅,一絲不茍,不過為人倒很和善。今日不知何故聞聲趕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聲色俱厲的訓斥。我知道犯事了,急忙跳下牛背,沮喪得要命,但不敢吭聲。
小白妹嚇得牽起老牛溜之大吉。
悻悻而歸,一路數落。無非“損公利私”“違反紀律”“自由散漫”“小資情調”云云。一口吳儂軟語,卻內含筋骨,按當時“極左”思想,句句在理,不容置疑,只好耷拉著腦袋,腳步沉重的跟他回家,到家便蒙頭大睡,假寐無聞,全然置之度外。
后來終于弄清楚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覺得有趣,也有不快。原來與我對弈的“老?!?,以前做過牛販子,走南闖北投機牟利,據說賺到不少錢。后回鄉(xiāng)務農,被評了個“富裕中農”,近乎富農成分。其實他并不姓“?!?,“老?!笔青l(xiāng)人私底下給他取的綽號,我卻誤為其姓,平日還“老牛老?!辈唤^于口,他也不解釋,只是笑笑。怪不得那天小白妹牽來一頭牛讓我騎時,便引起了鄉(xiāng)親們的一陣哄笑。
令人不快的是,不知是誰嚼舌頭根,報告給帶隊領導,我因此得到了當時最為嚴重的警示:“階級立場不清”。
事后想想,這也怪不得誰,時勢使之然也。老韋先生亦好人一個。事后倒也不再追究,說過幾句便不了了之。要說年輕浪事,何必當真,我也無所用心,自在高興就好。說是道非,風聲過耳,關我個鳥事!
不過從那以后,如應心約,時有空閑就獨倚那棵大樹之下。那是什么樹,我也不識,只是呆呆地靜處片刻??纯匆把郏犅犗s鳴,慵懶疏放的樣子,似有“自我放逐”的精神意態(tài)。若有所思,實也無所思;若有訴求,實也無所訴無所求。
甲骨文那個靠在“木”上的“人”,那就是我嗎?那株“木”,就是我所依憑的那棵樹嗎?即時神游,想入非非,一種悠然休憩的閑淡姿態(tài),一種無所思亦無所求的自然天性。得“休”且“休”,勞而還有“樂”,天之所賦也。
我本自在,何患人言?忽而想起孔子和弟子子貢的一段對話來。
有一次子貢觀看年終的祭神活動,場面壯觀,眾者皆樂。孔子問道:
“賜也,樂乎?”
那知子貢回答老師說,一個國家的人竟然如此欣喜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
孔子為學為人,從不古板,認為該勞處則勞,該樂時則樂,于是對學生說了一段極耐人尋味的話:
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
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家語》)
這個孔老夫子啊,實在開明也太有意思了。既然辛苦過了,借個活動痛痛快快地熱鬧一番,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有關“張弛”的文武之道和“樂”而“澤”的生活哲理,豈不發(fā)人深省嗎?孔子偉大且親和之至,原來還最懂休閑和快樂啊。
想到這里,心似蓮花綻放,塵埃消隱,一片明艷宜人。
彈指一揮,50余年過去了。歲月流光,日暮滄桑?;蛴虚e暇時候,心心念念的還是那棵樹,那支沒有吹完的《小放?!?。
然而,我所牽掛的青春年華,已是漸行漸遠遙不可及,再也回不去了。
宋人有詞道:“只知白頭不知年?!蔽乙彩恰R荒旰掖叶?,下一個春天又姍姍而來。風輕云淡的閑日子,最有味卷中歲月;人生勞逸行樂處,一時不知身于何處也,一時忘年不知是何年了。
只有樹知道,一年過了,就默默地畫了一圈年輪。記錄的往事里,曾經暴風驟雨,也曾經風花雪月;曾經電閃雷鳴,甚至被殘酷地劈成兩半,也曾經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喜引雛鳥出巢飛向遠方……
樹啊,樹!
心向天空,扎根大地,默默無聞地在黑暗深處汲取養(yǎng)分,汲取力量,經久不息地沐浴日月之光展現生命的美麗。
樹啊,樹!
一年又一年快樂地在軀干之內畫上一圈又一圈的年輪。線條曲致,但圓滿。哦,圓滿,不是時間寄寓其上最具審美力的空間表達嗎?不是生命賦予其上最富表現力的自然章法嗎?
可惜我們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只有大地知道,長天知道。還有,樹自己知道。
樹知道,所以春常在。
天地知道,所以永恒。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