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瀟
摘 要:國內對于日語聽力教材的出版和研究有很多,本文通過一部日本的中高級日語聽力教材的全面剖析,希望從中發(fā)現日本一些聽力教材的編寫思路,從而得到新的啟示,對接下里的日語聽力教材編寫起到指導和參考的作用。
關鍵詞:日語聽力;教材;教材分析
通過聽力訓練這一教學活動來實現對外語的理解和掌握是日語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國內外日語教學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手段不斷革新,現代日語聽力課堂已經脫離了過去單純靠聽磁帶的簡單模式,轉變?yōu)槿轿坏妮o之以音頻、視頻、電腦、網絡等先進教學設備的課堂模式。在這個基礎上涌現的日語聽力教材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和改變自己的教學引導模式。
在眾多的日語聽力教材中,由日本編寫的真對日本國外的日語學習者們的聽力教材具有非常多的優(yōu)點和特色。如:
1,教材編寫一般都基于一定的語言學心理學觀點,體現一定的教學法要求;
2,教材都附有詳細的使用說明,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有各自的使用攻略,來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和自學效果;
3,教材的使用對象有明確的針對性,考慮到學生的身份和以后學習語言的用途;
4,教材編寫的連貫性,難易度由低到高,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5,課文的選材豐富,由于是日本本國人編寫,對日本國內的了解更加廣泛,所以課文選題要比中國人編寫的教材豐富;
6,教材的內容配以插圖和照片,活潑新穎吸引讀者等優(yōu)點。
為了汲取日本聽力教材的諸多優(yōu)點,總結其經驗,筆者的團隊針對日本市面上能夠購買到的、由日本編寫出版、針對日本國外的日語學習者們的日語聽力教材進行比較全面的研究。通過初步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初級和中級聽力教材針對的內容普遍一致,因為學生處于入門階段,需要學習的基礎日語知識大致都是一致的。但是到了中高級和高級階段,往往教材編寫的針對性就會增強??梢娙毡镜穆犃滩木帉懻哒J為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提高某一方面的聽解能力是中高級以上日語學習者的普遍需求。針對各個分項的聽力教材,我們的團隊會逐個進行評估和研究。本文中筆者想就對留學生們比較有益的代表性教材「留學生のためのアカデミック·ジャパニーズ 聴解」(《留學生的學術日語 聽解篇》)的整個系列進行分析和評價。
一、先行研究
日語教學中關于教材分析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研究的目的岡崎敏雄(1989)舉出了“教材的粗選”與“教材的細選和配套教材的配置”兩個階段。日語教育機構之所以需要對教材進行“粗選”和“細選”對于其原因齋藤里美(2007)總結為,由于“日語學習者們的學習目的和目標、對學習的適應性、社會文化背景是多種多樣的。無論多么優(yōu)秀的教材都不可能適應所有的學習者”“對于日語教育機構來說最重要的開頭工作就是就是確立適合學習者的學習方案,并選擇或編寫與之適合的教科書,那么這時需要的就是從哪些方面著眼去分析教材、評價教材,也就是我們說的‘日語教材的分析視點。”同時齋藤里美也對常見的“日與教材分析視點”進行了列舉。包括日與教材的學習者、學習目的、學習者的適應性(學習者的日語等級、學習時間等)、教材想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教材編寫時使用的媒介語言、教材編寫所根據的基本大綱、教材的預計學習時間、附屬教材等都是教材分析時的主要著眼點。中國的日語教材研究者經過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也得出了教材分析的經驗。楊秀娥、陳俊森(2009)也發(fā)現教材研究大多圍繞“學習者”、“學習目的”、“大綱”、“教學法”、“教材的構成”、“課文的特點”、“練習的特點”展開??梢娭腥盏膶W者在教材分析上的基本著眼點還是大致相同的。
筆者希望以先行研究中已經指出的幾種教材分析視點為基礎,對本文的分析對象「留學生のためのアカデミック·ジャパニーズ 聴解」(《留學生的學術日語 聽解篇》)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
二、本書的基本情況
(1)本書的編輯方針和學習對象
「留學生のためのアカデミック·ジャパニーズ 聴解」(《留學生的學術日語 聽解篇》)是由東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日本語教育中心開發(fā)編寫的。針對的使用者是就讀在日本大學中的外國留學生,為了讓他們在大學課堂上的聽懂老師的講義和口頭發(fā)表而編寫的聽力教材。除了培養(yǎng)聽懂講義和發(fā)表的能力,本書的編輯者們還希望學生們學會抓住講話的梗概、思考講話的構成、記筆記、歸納大意等重要的技能。
(2)本教材的難度級別
本系列叢書分為三部,分別為中級、中上級、上級。書中編者提到,本書沒有刻意按照日語能力測試的水準對應的編寫,但是大致上中級對應N3、中上級對應N2、上級對應N1的水平。在中級的學習中,希望學生能夠聽懂身邊的生活話題;在中上級的學習中希望學生能否聽懂稍微專業(yè)性的內容解說;而在上級的學習中能夠聽懂理論性和抽象性的內容解說。
(3)學習時間
本書編者所設定的學習時間數是教材上的一課講授一次課也就是兩課時(90分鐘)。中級、中上級、上級三本教材每本都由15課構成,每本的學習時間應該是15次授課,1350分鐘。而如果在課堂上不能全部完成,本書也建議將最后學生自己講述的部分列為課后作業(yè)。所以根據教師上課速度的不同,本書給使用者提供了足夠的課堂內容以供學習。
三、教材分析
(1)每課的基本構成
本套系列教材分為中級、中上級、上級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15課組成。雖然每部分的級別不同,但是每課都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根據每課課文的內容給出一個插圖,插圖的下方用文字的形式提出2到3個課前思考問題。這種引入形式在國內外的聽力教材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圖片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課文想要講述的內容,課前問題可以在聽之前先引導學生聯想課文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懷著一顆好奇心進入課文錄音。
第二部分是本書設置的習題,和別的聽力教材一樣這些習題要在聽錄音的過程中完成。三個級別的書中每課都設置了問題A、B、C、D四道大題。這四道題集中體現了本書的對學生的訓練宗旨,訓練學生聽懂講義和發(fā)表,并能夠迅速的做筆記記錄關鍵詞句,最后能否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問題。
第三部分是真對本課課文中出現的問題點給予學生提示。有的是在關鍵詞方面,如中上級第1課最后的提示內容寫到“在最后總結的部分的最前面有「このように」這樣的文字,它是用來總結前文得出最后結論時經常使用的用語,「このように」出現時往往都是話題要結束的時候了”看到這樣的提示,學生會對「このように」有更深的印象,這樣遇到由它發(fā)起的結論就會更敏感;有的是在文章的結構方面給予提示,如中級第1課最后的提示內容寫到“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富士山的的是由‘富士山的特征、‘歷史、‘藝術作品、‘登山、‘存在問題五個部分組成的,PPT也是由五張組成,整理的筆記也是由五個話題組成,請同學考慮一下五個話題的內容。”在學生聽完全文和完成習題后,看到這樣的提示,就會在通過總結和反省剛才的聽音和記筆記的方式,以后聽講義時就可以按照提示所教的分部來記錄和概括了。第三部分可以說是比較有特色的一個部分,本書三冊共45課,每一課課后都附有一或兩個提示,每個提示都介紹了不同的聽力技巧,筆者統(tǒng)計共有46個提示,筆者讀過之后也覺得受益很多,向學生直接教授聽的技巧在這個部分有著集中的體現。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外國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