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以漢語國際推廣為導向的新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方向。任何形式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都與國家的社會需求和經濟建設息息相關,本文探討了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應不斷改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幫助學生克服文化障礙,增強學生在跨文化合作中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他們的實際教學能力,從而滿足新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教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近年來我國政治與經濟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漢語已成為國際經濟及政治交往中的一種重要語言。在全球化的發(fā)展中,漢語的應用價值不斷提升,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來自國家漢辦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除中國(含港澳臺)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shù)已逾1億人。全球漢語考試考點達875個,遍布114個國家和地區(qū)。國外漢語教學的快速發(fā)展和學習漢語人數(shù)的急劇增加,使各國漢語教師嚴重匱乏,許多國家紛紛向我國提出了派遣漢語教師的強烈要求。在“漢語熱”的推動下,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從對外漢語教學轉向了全方位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重心也從將外國人“請進來”學漢語轉向漢語加快“走出去”。在漢語國際推廣的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滿足國際社會需求的新型漢語教學人才已成為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建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及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針對這一形勢,緊緊圍繞跨文化交際而展開一系列的教育與教學活動,源源不斷注入與補給跨文化交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研發(fā)課題知識變得極為重要。因此,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模式培養(yǎng)也應向多層次、全方位發(fā)展。實現(xiàn)交際化語言教學,不僅僅需要更加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與中華文化涵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然成為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以及人才模式培養(yǎng)的新方向。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漢語國際教育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成功地進行交際所需的一種綜合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guī)則和交際規(guī)則的轉化能力以及異文化適應能力。
根據(jù)這一概念解析,真正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具備以下內容:1.跨文化意識。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從事交際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種特定思維。它需要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語言符號及思維模式、非語言行為規(guī)則、時空觀念、禮儀習俗語等諸多方面打破在相同文化背景下從事交際的思維定勢使其在主觀上能夠對異質文化獲得正確的反應和理解,以保障人們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實現(xiàn)思想感情的溝通。2.跨文化知識。第一,跨文化理論知識,包含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心理學、宗教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內容。第二,了解對交際流暢度產生影響的抽象和具象文化要素,如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法則、言語、非言語、時間、空間等。第三,了解文化差異產生的緣由。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深入理解文化與交際的關系,充分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度,充分做好迎接文化震蕩的心理準備,從而為順利實現(xiàn)文化適應及漢語和漢文化傳播提供保障。3.跨文化態(tài)度。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想真正做到包容、理解學習者的文化特征,就要做到對異文化有必要的了解和認知,在學習中以欣賞的眼光看待異域文化,并逐步在學習中升華為理性的理解。4.文化震蕩。它是指在跨文化溝通中,人們由一種文化進入另一種文化,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于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在心理上產生的深度焦慮。只要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都必然會經歷這個過程。如果教師在從教前己獲取了足夠的文化休克體驗,以及豐富的經實踐總結而來的文化適應方面的知識,則可以在面臨國外教學環(huán)境時減輕文化震蕩產生的不適感,更快地適應角色,投入教學工作。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現(xiàn)狀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意義如此重大,但是目前國內各大院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和結果卻并不樂觀,遠遠落后于漢語國際推廣的步伐,無法滿足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夠清晰,忽視了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第二,過于注重外語學習,忽視了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第三,過于重視理論性知識的學習,忽視了該專業(yè)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從課程設置來看,很多學校的外語課時約為50%,甚至更高,而文化課時比例約為20%。這組數(shù)據(jù)既說明了對外語的過于重視和對跨文化交際一定程度的忽視,更表明了我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本科課程設置仍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和指導,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yǎng)效果。即使很多高校開設了一系列和文化相關的課程,諸如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與禮儀、英語國家文化基礎、中西文化比較、西方文化導論、跨文化交際等,但是這些課程的講授內容多以理論性知識為主,繁重的課程讓學生不堪重負,更是無法獲得對于異文化的親身體驗和實踐,跨文化交際能力自然也無從談起。
三、漢語國際教育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對外漢語推廣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外漢語課堂的效果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直都是十分緊密的關系??缥幕浑H能力可以說是一種五位一體能力綜合體現(xiàn)。它包含著:對事物認識識別的能力、巧妙運用活學活用的能力、轉移情緒的能力、行為動作的能力以及教書育人的能力等。在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我們要綜合利用這五個方面的能力,因材施教,豐富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不斷地學習當中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學生要積極應對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去溝通去交流去理解的一個互動的過程。要想進展順利,首先應該樹立起正確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一個端正的態(tài)度,做到不卑不亢,不慌不張,積極面對,一個良好的意識與態(tài)度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學生更需要自己去學習更多的有關于跨文化交際的文化知識,惟有豐富足夠的理論知識,才能真正地在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做到臨危不懼,井井有條,游刃有余。“漢語國際教育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學生不但要認真學習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理論課程,還要多多研讀相關領域的專著書籍等等,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多多去了解有關于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模型、人文情懷、歷史自然等等。
學生可以通過欣賞外國電影,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廣泛結交各國友人等途徑進行自主學習,認真地分析影片或者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的差異和跨文化交際現(xiàn)象,并從分析中總結出適宜的跨文化交際技巧,包容理解異國文化,以實現(xiàn)獲得跨文化交際技能、增長自身跨文化交際知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二)教師應緊隨跨文化學科發(fā)展
教師是學生所面對的最直接的學習渠道,教師是否展現(xiàn)出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學生影響重大。惟有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才會讓學生感同身受,耳濡目染。其次,教師也要注意將自身的素質能力很好地跟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讓學生得到最前沿、最前衛(wèi)的理論概念,還要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把課堂的主動權更多的交到學生的手中,讓他們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真正做到學有所用。
在跨文化交際中,受母語文化背景的影響與干擾,在選擇目的語交流時,往往會將母語的語言習慣及交際準則直接套用在目的語表達中。而這種無意識的語用遷移可能會違背對方的文化準則與交際原則,從而造成交際的沖突與誤解。社會語言學觀點認為,交際中所犯的“文化”錯誤比語法錯誤更使人難于寬容。因此,在以新型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目標教學中,要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融于語言教學中,使兩者緊密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去了解外國文化知識,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從對方的立場去看待該文化。對外國文化知識的獲得并不等同于對該文化的理解。學習者應通過學習把從外部世界中可獲取的知識轉化成為自己內在的知識,并且在此內化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對外國文化的寬容性以及應對外國文化的靈活性。但是,具有內化了的文化知識還不是最終的目標,學習者應該進一步把這些內化了的知識轉變成能給社會帶來變化的影響力。文化創(chuàng)造力強調的正是運用所學的知識去靈活應對跨文化交際實踐的能力。
此外,研究表明,與外國人接觸的親密程度、與外國人接觸時間的長短、是否有出國經歷、是否接受過跨文化交際培訓或課程等因素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有影響。因此學校應為教師組織跨文化交際培訓課程,或送教師去國外進修,以提升教師本人的跨文化教學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學校需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營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氛圍
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高層次目標應該定位在提高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批判能力,使其在對本文化和異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認知和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充分理解和包容文化差異,以致最終能夠實現(xiàn)自覺、有效、靈活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在教學設置中,可以嘗試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前提,適當開設一些其他輔助課程。如:歐美文化、亞洲文化、跨文化交際技巧等,突出授課重點,在輔助課程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擴充知識,有效地解決當前教學課時不足,重點不突出,應用性不強的問題。另外,在教學安排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邀請曾經參加過國外漢語教學的學生來到課堂講授自身的跨文化經歷,分享自己獨特的跨文化交流的寶貴經驗。還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自學實踐活動,通過形式新穎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開展主題演講、跨文化行為辯論、跨文化角色扮演、自學匯報和文化展等;在課外,還可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書籍、報刊及來自網絡的影音資料,以各種途徑和方式體驗文化差異,以提高學生文化敏感性。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中,文化導入與文化認知觀的培養(yǎng)尤為關鍵。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和沃爾夫認為語言不同的人有相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語言決定不同的文化及價值觀念,而不同的價值觀念又構建不同的文化認知方式。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對同一語言現(xiàn)象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說是因為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存在著差異。這種認識角度之差是由不同文化的思維模式形成的。因此,這就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對不同文化差異的理解與分析能力以及文化平等意識。但同時要做到異文化與自文化認知二元文化兼容,實現(xiàn)目的語文化導入的同時,也要確保母語文化的應有的地位。
結語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的到來,在探索符合市場需要的新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時,無論是在教學方式改革,還是課程設置改革,都要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向靈活性、開放性方向發(fā)展,以適應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的需要,使?jié)h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更加走向成熟,以期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視野和國競爭力的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韋鑫.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5(6).
[3]賈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9).
[4]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蔡穎(1978-),江蘇南京人,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南京大學世界史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國史
(作者單位:金陵科技學院 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