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摘 要:由于青海受到地理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所以直接決定了農(nóng)作物的種植區(qū)域,部分農(nóng)作物難以在這個環(huán)境中正常生長。青海的農(nóng)作物種植品種單一,而青稞是牧民種植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品種。青稞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適合種植的土地范圍較廣,也是非常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然而,在種植青稞的過程中,因受到病毒的危害,大幅度降低了青稞品種的質量,有效減少了青海青稞的種植產(chǎn)量。這樣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證青海農(nóng)牧民的生活需求,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便需要大面積推廣青稞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關鍵詞:青稞;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青稞又被稱之為是裸大麥,是青海非常重要的一種糧食作物,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青稞不但能夠為人們提供糧食產(chǎn)品,而且還是釀酒和制糖、牲畜的精飼料。青海省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地勢的起伏較大,光照時間較長,年溫差較小,日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大約為4℃,非常適合種植青稞。
一、青稞栽培準備
1.品種選擇。提升青稞種植產(chǎn)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選擇優(yōu)良、高產(chǎn)和免疫力強的青稞品種。當然,在選擇青稞品種的過程中,還應該根據(jù)不同的地域情況和氣候條件,就青海的氣候條件而言,諸如長芒藍青稞、二道眉白青稞、六棱紅青稞、四棱紅青稞等品種,因其適應能力相對較強,且同時還具有較高的抗病蟲害水平,故是最適宜于青海栽種的青稞品種。
(1)青稞的整地。對任何農(nóng)作物的種植,整地均是種植過程重所不容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基于青稞種植對土地方面的要求,則需在上一季的青稞收割后立即予以深耕滅茬,若是春季播種,則需首先對種植地予以淺耕細耙,以保持地面平整。而若是秋季,則相應的整地工作需在秋收結束后的15天左右進行,以確保土壤之中各種微量元素均能保持在合理的水平發(fā)氛圍,諸如突然中的含氮量便不宜超過0.1%,而有機質含量沙性突然則需保持在1.2%以上。當然,在此過程中,針對收割后仍舊存在于田間底圖的病殘植株,需盡量將之清除干凈,以免影響到新植株的生長。到了深耕階段,除了需確保耕種的深度超過20cm之外,尚需確保水、熱、肥料以及氣的均衡,如此方能為青稞的生長過程營造一個好的耕層結構。當然,在此過程中,針對雜草的清楚、病蟲害的防止以及秋雨的積蓄當屬此階段田間管理工作重點,且土壤本身的肥力需得到一定的保障,如此方能切實避免因春旱而產(chǎn)生的后續(xù)影響。當秋耕完成后直至封凍開始之際,均需避免田間成長出野燕麥一類的旁支衍生物。到了實際播種過程,除了許多種植土地予以再度的淺耕之外,肥料的施加亦需同步進行。就青稞對肥料的需求而言,通常,每隔667平方米的青稞幼苗需施以1000kg左右的基肥,與此同時,確保田間土壤的細碎土壤達標以及保持雜草的干凈亦是此階段的重點關注對象。至于水肥的施加,各地均應結合當?shù)氐目諝鉂駶櫱闆r來合理把控。最后則是針對病蟲害的防治,為避免地下害蟲的具體數(shù)量可控的防止指標,則需在翻地同時將打碎的肥料同步施入地中,并每隔667平方米施加3600g的細土,如此一來,方能避免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過快,從而保證青稞生長過程的營養(yǎng)充足。
二、青稞田間管理
1.施肥。最契合青稞生長條件的施肥手段當屬混合施肥具體,而所謂的混合施肥技術,則是將氮磷、鉀等肥料按照一定比例與有機肥混合,而后再將之密封至少7天,隨后便可將其分開施加到田家。當然,在具體的施肥過程中,還需在施肥之后對土地予以深翻,以確保肥料能可有效滲透到土壤之內(nèi)。除此之外,在確保每500平方米需是以至少500kg的混合肥料同時,還應同步施用8kg左右的尿素作為底肥,而其他類型的肥料則可作為追肥施用。至于追肥的具體用量擇婿結合青稞幼苗的實際生長狀況來決定。當然,在青稞幼苗的不同生長階段,其對肥料的需求量亦不盡相同,對此,肥料的施加過程也應結合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來合理施加,如此方能避免出現(xiàn)貪青晚熟的現(xiàn)象發(fā)生,繼而導致青稞根系衰老而使得其對營養(yǎng)的吸收能力也隨之下降,繼而引發(fā)植物早衰現(xiàn)象。對此,針對青稞幼苗的抽穗到灌漿,可每600平面施加200g左右的磷酸二氫鉀和尿素的方式,如此既能起到增加青稞粒重的效果,又能有效防止條銹病的出現(xiàn)。
2.灌溉。青稞的出苗期對水分有著較高的要求。此時的土壤含水率則不能低于15%,如若實際種植區(qū)域本身的灌溉條件便不甚良好,則在實際播種前,需首先對播種地進行一次全面的灌溉來講土壤的濕度保持在適當?shù)姆秶?。到了分蘗抽穗期,則應改為浸潤式的灌溉方式為主。隨后的生長期,其中的灌漿期為青稞生長過程中對水量需求最大的時期,在該時期中,不僅需嚴密關注青稞田中的水量情況,且需加大實際灌溉量。最后,當青稞收獲后,為給來年豐收奠定良好基礎,則可進行一次全面的冬灌,以促使土壤舒潤度保持在合適范圍,從而切實增添來年的青稞種植效果。
3.病蟲害防治。海南州氣候條件較為適宜青稞生長,其病蟲害發(fā)生幾率較低,其中,青稞病害主要包括黑穗病及白粉病。黑穗病可在播種前予以預防,將 3 kg 多菌靈與 1 kg 細土攪拌均勻,撒施于種植區(qū)域中,再進行正常的整地工作,從而對土壤加以消毒,能夠有效防治黑穗病的發(fā)病幾率。白粉病可在發(fā)病初期施放 40% 甲基硫菌靈,施放量為每公頃 1.5 L 左右。
青稞蟲害以蚜蟲為主,可采用物理防治法。利用蚜蟲趨光性特點,將明黃色捕蟲板置于蚜蟲高發(fā)區(qū)域,進而滅殺蚜蟲。如蚜蟲蟲害情況嚴重,則可采用樂果 1000 倍液或敵殺死 2500-3000 倍液噴施,達到消滅蚜蟲的目的。
另外,針對青稞草害方面,主要應以人工除草為主,如草害情況過于嚴重,可采用 2,4-D 丁酯藥劑進行除草,每公頃噴施量為 0.6 kg,將其與 450 L 水混合均勻,針對雜草嚴重的區(qū)域進行噴施,進而降低草害對青稞產(chǎn)量的影響。
4.青稞倒伏預防技術。造成青稞低產(chǎn)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涉及到倒伏,青稞品種本身抗倒伏能力較弱是造成青稞倒伏的關鍵因素。另外,青稞種植密度過大也會造成青稞出現(xiàn)倒伏,在種植過程中,如果施肥過多、灌水不足也會引發(fā)青稞倒伏。所以,要做好青稞倒伏的預防工作,應該選擇優(yōu)良的青稞品種,合理規(guī)劃種植密度,并且做好合理正確的施肥灌溉工作,切實提高青稞的產(chǎn)量和質量。
三、青稞收獲期工作
成熟后的青稞,應務必確保收獲及時,而收獲時間過早或填完,都將對青稞的質量以及產(chǎn)量帶來嚴重影響。通常情況下,最為合適的收割時期當屬種植地中有超9成青稞莖稈葉呈黃色之時。當然,嚴格來說,收獲并非是青稞栽培種植的最終階段,真正的最終工作應是上文所提的冬灌以保持合適的土壤濕度,從而為來年的青稞種植做足準備。
總之,要想確保青稞中職的產(chǎn)量與質量,則必然要對當代先進的青稞高產(chǎn)栽培技術給予高度重視,如此方能在滿足廣大青稞種植戶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為畜牧業(yè)提供優(yōu)質的料草與原料,繼而在維護倉區(qū)農(nóng)業(yè)以及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健康與穩(wěn)定同時進一步提升藏區(qū)人民的生活質量及水平,從而切實維護我國社會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馬德林, 高海秀. 高原無公害青稞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吉林農(nóng)業(yè), 2017(1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