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倫理學》系作者專心致志撰寫22年而成,試圖融會貫通古今中外倫理學思想,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話語體系,從而將今日西方大體上處于相互排斥的元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和美德倫理學結合為一門科學,科學地解析了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一系列至今仍然令人困惑不解的難題,最終使倫理學成為一種公理化體系。
關鍵詞:優(yōu)良道德;道德終極標準;道德總原則;休謨難題;為己利他
作者簡介: 王海明,三亞學院國家治理研究院特聘教授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和國家學以及中國學(E-mail:wanghaimingw@sinacom;海南 三亞 572022)。
中圖分類號:B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18)05-0015-07
記得2000年的一天,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李連科先生問我:“你的《新倫理學》究竟新在哪里?如果你說的不能令人信服,就不能用這個書名?!贝文瓿霭婧?,十七年來,不斷有人問我這個問題??隙ㄎ业膶W者,如雷永生先生、周文彰教授、何包鋼教授和唐代興教授都說我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否定我的學者則說我的東西不過是與別人不一樣而已。但是,無論是誰,一方面,都承認《新倫理學》影響很大;另一方面,都沒有說清楚我的《新倫理學》新在何處。
一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一再強調創(chuàng)新:“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搭建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平臺,全面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創(chuàng)新?!薄耙獔猿止艦榻裼谩⒀鬄橹杏?,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薄袄碚摰纳υ谟趧?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fā)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薄皻v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fā)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jīng)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wǎng),[BF]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BFQ],2016年5月19日訪問。
偉哉斯言!本書乃余專心致志二十余載寫成,從寫作之初衷一直到最后完稿,并非要標新立異,而始終不過是社會現(xiàn)實和理論思辨問題激勵之結果。但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本書所構建的
無疑是一種新倫理學。它是新倫理學,整體說來,首先因其發(fā)現(xiàn),倫理學是關于道德好壞優(yōu)劣的價值科學。道德或道德規(guī)范與道德價值根本不同。因為道德或道德規(guī)范都是人制定或約定的;道德價值卻不是人制定或約定的。一切價值——不論道德價值還是非道德價值——都不是人制定或約定的。舉例說,豬肉的營養(yǎng)價值顯然不是人制定的,人只能制定應該如何吃豬肉的行為規(guī)范:與價值相符的規(guī)范就是優(yōu)良的好的規(guī)范,與價值不相符的規(guī)范就是惡劣的壞的規(guī)范。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制定與道德價值相符的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呢?
原來,行為應該如何的優(yōu)良道德,只能通過道德最終目的——增進每個人利益——而從行為事實如何的客觀本性中推導出來。這一推導過程可以歸結為一個道德價值推導公式:
前提1:行為事實如何(道德價值實體)
前提2:道德最終目的(道德價值標準)
結論1:行為應該如何(道德價值)
結論2:與行為道德價值相符的優(yōu)良道德(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
這就是西方公認至今未能破解的“休謨難題”——“應該”能否從“事實”推導出來——之答案。這就是能夠推導出倫理學全部的對象和內容的倫理學公理。上卷《元倫理學》就是確證這一倫理學公理的科學。元倫理學主要通過研究“是與應該”的關系,從而解決如何才能確證道德價值判斷之真理、如何才能制定與道德價值相符的優(yōu)良道德:元倫理學是關于優(yōu)良道德制定方法的科學。中卷《規(guī)范倫理學》則是具體推演構成這一公理的四個命題的科學:首先,推演前提2,亦即道德概念、道德最終目的和道德終極標準;其次,推演前提1,亦即行為事實如何之16種和4規(guī)律;最后,推演結論,亦即運用道德終極標準衡量行為事實如何之善惡,從而推導出行為應該如何的道德總原則“善”和善待他人的道德原則——主要是國家治理和國家制度好壞的價值標準——“公正”“平等”“人道”“自由”“異化”以及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則“幸福”,并從這七大道德原則推導出“誠實”“貴生”“自尊”“謙虛”“節(jié)制”“勇敢”“智慧”“中庸”八大道德規(guī)則。因此,規(guī)范倫理學主要通過道德最終目的,從行為事實如何的客觀本性中推導出行為應該如何的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規(guī)范倫理學是關于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制定過程的科學。下卷《美德倫理學》則是研究如何實現(xiàn)這些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的科學,因而研究“良心”“名譽”和“品德”:良心與名譽是優(yōu)良道德實現(xiàn)途徑;美德則是優(yōu)良道德之實現(xiàn)。因此,美德倫理學是關于優(yōu)良道德實現(xiàn)途徑的倫理學。這樣一來,不但使自斯賓諾莎以來倫理學公理化的嘗試和追求變成了科學,使倫理學終于成為一種如同物理學一樣客觀必然、嚴密精確、可以操作的公理化體系;而且將當代西方大體上處于相互排斥的元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和美德倫理學結合為一門科學。
這就是本書所構建的新倫理學,它的獨創(chuàng)性和價值只要比較一下西方倫理學就一目了然。因為,一方面,元倫理學和規(guī)范倫理學以及美德倫理學,在西方學者那里,并非倫理學體系結構的三大部分。一直到19世紀末,倫理學與所謂“規(guī)范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幾乎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爾發(fā)表《倫理學原理》,宣告了“元倫理學”(Metaethics)的誕生。爾后半個多世紀,元倫理學在西方倫理學王國一直居于主導地位。20世紀60年代以來,脫離規(guī)范倫理學而妄圖獨撐倫理學大廈的元倫理學開始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一方面是以羅爾斯的《正義論》為代表的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的復興;另一方面則是反對規(guī)范倫理學的所謂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的興起。但是,規(guī)范倫理學家誤以為倫理學由元倫理學與規(guī)范倫理學構成,而美德理論則包括在規(guī)范倫理學之內;美德倫理學家則斷言規(guī)范倫理學是謬誤,認為倫理學應由元倫理學與美德倫理學構成。
另一方面,自笛卡兒以來,先后有霍布斯、斯賓諾莎、休謨、愛爾維修、摩爾和羅爾斯等大師,極力倡導倫理學的公理化或幾何學化。但是,把這種倡導付諸實現(xiàn),從而真正構建倫理學為一個公理化體系的,僅斯賓諾莎一人而已。然而,斯賓諾莎的構建無疑是失敗的:他沒有發(fā)現(xiàn)能夠推導出倫理學全部對象和內容的倫理學公理。斯賓諾莎之后,再也無人嘗試構建倫理學公理化體系,也是因為無人能夠破解休謨難題而發(fā)現(xiàn)倫理學公理,說到底,是因為元倫理學(關于倫理學公理的科學)雖經(jīng)摩爾、普里查德、羅斯、羅素、維特根斯坦、石里克、卡爾納普、艾耶爾、史蒂文森、圖爾閔、黑爾等大師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卻不但沒有建立元倫理學科學體系——甚至連一本名為《元倫理學》的書也沒有問世——而且至今仍然誤以為元倫理學是分析道德語言的科學。黑爾說:“倫理學,就我的理解而言,乃是對道德語言的邏輯研究?!?[BF]R.M.Hare:The Language of Mor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en House London 1964 P 1. [BFQ]這就是西方關于元倫理學的主流定義:“以道德語言的分析來界定元倫理學是很有代表性的。” [BFQ]Lawrence C.Becker : Encyclopedia of Ethics Volume II,Garland Publishing,Inc.New York 1992 P790. [BFQ]
合而言之,可以理解,為什么今日西方倫理學原理著作令人驚訝地殘缺不全、主觀任意和不成體系!即使就西方今日最流行的倫理學原理著作——如弗蘭肯納的《倫理學》 [BF]William K.Frankena:Ethics,Prentice-Hall,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1973. [BFQ]和彼徹姆的《哲學的倫理學》 Tom L.Beauchamp:Philosophical Ethic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 ,1982. [BFQ]以及波吉曼的《倫理學理論》 [BF]Louis P.PojmanEtihcal theory: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Pub.Co.,1995. [BFQ]——來說,也是如此。弗蘭肯納的《倫理學》共六章:第一章“道德和道德哲學”;第二章“利己主義和義務理論”;第三章“功利主義、正義和愛”;第四章“道德價值和責任”;第五章“內在價值和善生活”;第六章“意義和證明”。
彼徹姆的《哲學的倫理學》和波吉曼的《倫理學理論》屬于今日西方流行的倫理學原理著作的另一種類型,其特點是:于每一倫理學原理闡述之后都附有歷代倫理學大師原著。且看彼徹姆的《哲學的倫理學》。該書共九章:第一章“道德和道德哲學”;第二章“道德的客觀性和多樣性”;第三章“穆勒和功利主義理論”;第四章“康德和義務論理論”;第五章“亞里士多德和美德理論”;第六章“權利”;第七章“正義”;第八章“自由和法律”;第九章“道德信仰的確證”;第十章“事實與價值”。
這兩本書就其所研究的倫理對象來說是殘缺不全的。首先,兩書的最后兩章皆屬于元倫理學,卻都僅僅論及元倫理學流派,而沒有對元倫理學對象(“價值”“善”“應該”“正當”“事實”“是”以及休謨難題“是與應該關系”和“倫理學公理、公設”)的研究:弗蘭肯納《倫理學》僅僅研究了“善”;而彼徹姆《哲學的倫理學》則完全沒有研究。
其次,弗蘭肯納《倫理學》前三章和彼徹姆《哲學的倫理學》第一、二、三、四、六、七、八章屬于規(guī)范倫理學(和緒論),卻皆主要論及規(guī)范倫理學流派,而幾乎沒有研究規(guī)范倫理學對象:沒有研究“道德起源和目的”“道德終極標準”“人性”或“倫理行為”及其“愛有差等”諸規(guī)律、“道德總原則”“異化”“公正與平等”諸原則、“人道與自由”諸原則、“幸?!币约罢\實、貴生、節(jié)制、勇敢、智慧、中庸、謙虛、自尊等道德規(guī)則。
最后,弗蘭肯納《倫理學》第四章和彼徹姆《哲學的倫理學》第五章屬于美德倫理學范疇,卻幾乎沒有研究美德倫理學對象:完全沒有研究美德倫理學的主要對象“良心與名譽”,也沒有研究美德倫理學的核心對象“品德”,沒有研究品德結構、品德類型、品德本性、品德規(guī)律和品德培養(yǎng)——制度建設與道德教養(yǎng)——等等。
總之,兩書雖然堪稱今日西方流行的權威性倫理學原理著作,卻均偏重倫理學流派分析而幾乎沒有對倫理學對象的研究,至少沒有論證和證明;就是對倫理學流派的分析也很不完全,未能論及的流派尚居多數(shù)。至于兩書的各章、各節(jié)和各個倫理學問題相互間,顯然沒有內在的必然的客觀的聯(lián)系,更不用說完全丟棄了西方倫理學公理化傳統(tǒng)。特別是,元倫理學部分居然皆被兩書置于全書最后,明擺著首尾倒置,豈不充分說明今日西方倫理學原理著作不成體系?
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西方雖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休謨、斯密、康德、穆勒、西季維克、摩爾和羅爾斯等倫理學大師,但是,他們所發(fā)現(xiàn)和論及的倫理學難題——如休謨難題——至今未能破解,元倫理學研究對象尚不清楚,倫理學的科學體系遠未建立:這就是試圖綜合歷代大師倫理思想的今日倫理學原理著作如此不成體系、殘缺不全和缺乏論證的根本原因。然而,我將拙著《新倫理學原理》與今日西方權威性倫理學原理著作相比較之初衷,卻是被習主席2016年5月17日講話所感動,久久縈繞心頭:
[ZK(] 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fā)展的深厚基礎。我說過,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wǎng),[BF]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BFQ],2016年5月19日訪問。 [ZK)]
二
本書是一種新倫理學,具體說來,則因其破解了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一系列至今仍然令人困惑不解的難題。原海南省委宣傳部長周文彰教授、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國際與政治學院首席教授何包鋼等友人曾問其詳。今試列舉十條以答之:
(1)發(fā)現(xiàn)倫理學并不是關于道德的事實科學,而是關于道德的好壞優(yōu)劣的價值科學,是關于優(yōu)良道德的科學,是關于優(yōu)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過程以及實現(xiàn)途徑的科學。
(2)發(fā)現(xiàn)倫理學——就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來說——乃是一種關于國家制度好壞的價值標準的科學:“公正與平等”是國家制度好壞的根本價值標準;“人道與自由”是國家制度好壞的最高價值標準;“增進每個人利益”是國家制度好壞的終極價值標準。這恐怕就是亞里士多德斷言“倫理學這門科學就是政治科學”之謎底。
(3)發(fā)現(xiàn)“國民品德高低變化四大規(guī)律”,進而確立“四大制度建設是國民品德總體培養(yǎng)方法”。這四大規(guī)律和制度的研究表明,國民品德好壞,總體說來,完全取決于國家制度好壞。只要國家制度好,絕大多數(shù)國民品德必定好;只要國家制度不好,絕大多數(shù)國民品德必定壞。
(4)發(fā)現(xiàn)道德終極標準或所謂功利主義標準,是由一個總標準和兩個分標準構成的價值標準體系。總標準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遵循的終極價值標準:增減每個人利益總量。分標準1,是在人們利益不發(fā)生沖突或發(fā)生沖突而可以兩全情況下的終極標準,亦即所謂的帕累托標準:無害一人地增加利益總量。分標準2,則是在人們利益發(fā)生沖突而不能兩全情況下的價值終極標準:“最大利益凈余額”和“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 標準。西方所有功利主義者都以為功利標準只是一條標準:“最大利益凈余額”或“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 標準,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遂引發(fā)對于功利主義的大量非難。
(5)證明愛有差等人性定律。愛是對利益和快樂的心理反應。因此,誰給我的利益和快樂較少,誰與我必較遠,我對誰的愛必較少,我必較少地為了誰謀利益;誰給我的利益和快樂較多,誰與我必較近,我對誰的愛必較多,我必較多地為了誰謀利益。于是,說到底,我對我自己的愛必最多,我為了我自己謀利益必最多,亦即自愛必多于愛人、為己必多于為人:每個人必定恒久為自己,而只能偶爾為他人——恒久者,多數(shù)之謂也,超過一半之謂也;偶爾者,少數(shù)之謂也,不及一半之謂也。這就是“愛有差等”之人性定律。
(6)發(fā)現(xiàn)善惡六原則。首先,無私利他是最高且偶爾善原則,它只應該且只可能指導每個人的偶爾行為;其作用是使每個人在自我利益與社會或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而不能兩全時,能夠無私利他、自我犧牲而不致?lián)p人利己。反之,純粹害人則是最高且偶爾惡原則,它也只應該且只可能指導每個人的偶爾行為;其作用在于禁止每個人對待他人的行為純粹害人,而使之不斷減少以至于零。其次,為己利他是基本且恒久善原則,它應該且能夠指導每個人的恒久行為;其作用是使每個人在自我利益與社會或他人利益一致的情況下,能夠為己利他而不致?lián)p人利己。反之,損人利己則是基本且恒久的惡原則,它也應該且能夠指導每個人的恒久行為,其作用在于反對每個人在一切與社會和他人有利害關系的行為中損人利己,而使之不斷減少以至于零。最后,單純利己是最低且偶爾善原則,它也應該且只能指導每個人的偶爾行為,其作用在于使每個人在與社會和他人無直接利害關系的行為領域,能夠單純利己而不致純粹害己。反之,純粹害己則是最低且偶爾惡原則,它也應該且只能指導每個人的偶爾行為,其作用在于阻止每個人的與社會和他人無直接利害關系的行為純粹害己,而使之不斷減少以至于零。
(7)發(fā)現(xiàn)兩個平等原則:一方面,每個人因其最基本的貢獻完全平等——每個人一生下來便都同樣是創(chuàng)建社會的一個股東——而應該完全平等地享有基本權利、完全平等地享有人權,這是完全平等原則,亦即所謂人權原則;另一方面,每個人因其具體貢獻的不平等而應享有相應不平等的非基本權利,也就是說,每個人所享有的非基本權利的不平等,與自己所做出的具體貢獻的不平等的比例應該完全平等,這是比例平等原則,是非人權權利分配原則。這兩個平等原則的思想淵源,最早是亞里士多德的兩種平等(數(shù)目平等與比例平等);最近是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
(8)發(fā)現(xiàn)等價交換是自由競爭的價格規(guī)律;不等價交換是壟斷價格規(guī)律。因為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廠商為了利潤最大化,勢必將產(chǎn)量確定在邊際成本等于價格的產(chǎn)量水平上。這就是說,自由競爭條件下的商品價格等于邊際成本——亦即等價交換——具有必然性:等價交換是自由競爭的價格規(guī)律。反之,壟斷條件下的商品價格勢必遠遠高于邊際成本。這就是說,壟斷價格高于邊際成本——亦即不等價交換——具有必然性:不等價交換是壟斷價格規(guī)律。
(9)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是勞動市場買方壟斷。因為資本、私有制使資本家有權成為支配和領導工人的雇主,使工人成為被領導、被支配和必須服從的雇員,勢必導致雙方對于勞動價格的決定作用的不平等:雇主或勞動買方是價格的決定者和控制者;而雇員或勞動賣方則是價格的接受者。因此,資本主義勞動市場不可能是真正的自由競爭市場,而必然是買方壟斷市場。任何壟斷,不論是產(chǎn)品市場的賣方壟斷,還是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都同樣意味著壟斷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價格,因而勢必導致價格與價值的背離,導致不等價交換:不等價交換是壟斷價格規(guī)律。只不過,產(chǎn)品市場的賣方壟斷導致的是價格高于價值或邊際成本。反之,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導致的則是價格低于價值,亦即勞動價格或工資低于勞動價值,低于勞動的邊際產(chǎn)品。工資低于勞動價值或勞動的邊際產(chǎn)品的差額,就是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也就是所謂資本主義剝削,亦即資本主義經(jīng)濟異化。因此,資本主義經(jīng)濟異化的根源,直接說來,是勞動市場買方壟斷之經(jīng)濟強制;歸根結底,則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亦即資本主義生產(chǎn)資料與經(jīng)濟權力壟斷之經(jīng)濟強制。
(10)發(fā)現(xiàn)權力——經(jīng)濟權力與政治權力——壟斷是剝削和壓迫的根源。共產(chǎn)主義不但經(jīng)過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而消除經(jīng)濟權力壟斷;而且經(jīng)過民主而消除政治權力壟斷,因而是消除剝削與壓迫的唯一好的國家制度。
如此等等,不勝枚舉,總而言之,本書之所以是新倫理學,就是因為它試圖將人類以往倫理學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因而必須解決眾多不同乃至相反的流派所爭論的一系列倫理學難題;否則,對人類以往倫理學的綜合便注定是一個互相矛盾的大雜燴了。而要解決引發(fā)如此眾多流派的不勝枚舉的倫理學難題,就必須一一對這些難題提出新的觀點或新的論證,從而才能把圍繞這些難題所形成的各種不同乃至矛盾的學說統(tǒng)一起來。這些新的觀點或新的論證的成立,又必須有倫理學的眾多概念的相應更新,因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是一切有機體的基本特征。這就是為什么,本書對于每個問題的解析幾乎都既是獨創(chuàng)的同時又無不依據(jù)中外以往倫理思想的緣故?!堆S春秋》主編吳思說:“我覺得比較好的是王海明的《新倫理學》。這本書對一些最抽象的問題,如什么叫正義,什么叫善,作者的解釋非常深入,和我以前看到的一些西方大哲學家談到的都不一樣?!?《新京報》,2010年9月5日。 我想他應該說:《新倫理學》雖然與西方大哲學家說的都不一樣,卻又無不引證西方大哲學家。
這種獨創(chuàng)性和眾多概念的更新,無疑必須通過一種新的話語體系才能夠準確和科學地表達出來,因而不得不創(chuàng)造許多新名詞,如“道德優(yōu)劣好壞”“優(yōu)良道德”“惡劣道德”“與行為道德價值相符的道德或道德規(guī)范”“與行為道德價值不相符的道德或道德規(guī)范”“價值存在公理”“道德價值存在公設”“價值推導公理”“道德價值推導公設”“價值判斷真理性推導公理”“道德價值判斷真理性推導公設”“優(yōu)良規(guī)范推導公理”“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推導公設”“道德價值推導方法”“道德價值推導公式”“道德自由約定律”“廣義事實與狹義事實”“人類社會四大必要惡(法律和道德以及政治和德治)”“(法是)必須且應該如何的權力規(guī)范”“(道德是)應該而非必須如何的非權力規(guī)范”“道德基本結構”“道德深層結構”“道德完整結構”“個人行為的起因和目的之道德自律”“社會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道德自律”“道德終極標準”“道德終極總標準”“道德終極分標準”“道德終極標準理論”“完善自我品德之心”“人性的體與人性的用”“倫理行為目的相對數(shù)量規(guī)律”“倫理行為手段相對數(shù)量統(tǒng)計性規(guī)律”“倫理行為手段相對數(shù)量非統(tǒng)計性規(guī)律”“倫理行為原動力規(guī)律”“道德總原則”“道德總原則理論”“為己利他”“己他兩利主義”“善惡六原則”“最高且偶爾善原則”“最高且偶爾惡原則”“基本且恒久善原則”“基本且恒久惡原則”“最低且偶爾善原則”“最低且偶爾惡原則”“集體主義的完備形態(tài)”“集體主義的不完備形態(tài)”“社會治理和國家制度好壞的道德原則”“國家制度好壞的價值標準”“國家制度最高價值標準”“國家制度根本價值標準”“國家制度終極價值標準”“(公正是)同等利害相交換或等利(害)交換”“基本權利完全平等”“非基本權利比例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自我實現(xiàn)的人道主義”“自由的內在價值”“自由的外在價值”“自由的法治原則”“自由的平等原則”“自由的限度原則”“被迫異化” “自愿異化” “不覺異化”“異化的正道德價值”“異化的負道德價值”“幸福結構”“幸福的主觀形式與幸福的客觀內容以及幸福的客觀標準與幸福的客觀實質”“創(chuàng)造性幸福與自我實現(xiàn)幸?!薄皠?chuàng)造性幸福的正面原則”“創(chuàng)造性幸福的負面原則”“幸福的真實性與虛幻性”“幸福規(guī)律:事實律、價值律、實現(xiàn)律、強弱律、久暫律、先后律、折合律、等級律”“幸福實現(xiàn)的正相關要素”“幸福實現(xiàn)的負相關要素”“幸福實現(xiàn)的統(tǒng)計性正相關要素”“幸福實現(xiàn)的充足且必要條件”“良心結構”“名譽結構”“良心的目的與動力”“名譽的外在根源”“名譽的內在根源”“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動機效果分別論”“惡德境界”“無德境界”“美德自律境界”“美德他律境界”“德富律”“德福律”“德識律”“德道律”“制度建設:國民總體品德培養(yǎng)方法”“道德教養(yǎng):國民個體品德培養(yǎng)方法”等等。
諸如此類新的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造,源于純凈的科學之愛而無半點標新立異、主觀任性和實用逢迎之意:倫理學在我心中只圍繞真理的太陽旋轉。但是,我22載的漚心瀝血所創(chuàng)造的新倫理學及其話語體系,說到底,一方面,起因于力求將人們從各種“公字化”的利他主義金枷鎖中解脫出來的強烈渴望;而且始終不過是對我國社會現(xiàn)實的巨大熱情所磨研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最動我心的,會是我創(chuàng)造的“為己利他”名詞。我曾一直為找不到適當名詞來稱謂“成名成家”“個人奮斗”等等通過造福社會和他人而求得自我利益的行為而苦惱。1987年在張家界開會,望著突兀的山脊、幽幽的白云,我又陷入新話語的沉思。突然,眼前奇峰異景化為四個字:“為己利他”!找到了!我終于為這個多少年來一直在我心中呼嚎著的“魔鬼”找到了名字!本書之初衷、它一以貫之的現(xiàn)實感,便是為這個忍辱負重、功勛無比的“魔鬼”正名!
我22載的漚心瀝血所創(chuàng)造的新倫理學及其話語體系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恰如習主席所倡導:“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習近平:“[BFQ]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wǎng),[BF]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BFQ],2016年5月19日訪問。 就拿本書最重要的新話語“道德優(yōu)劣好壞”“優(yōu)良道德”和“惡劣道德”來說,這些新名詞的最直接的源頭就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一日,我又讀《狂人日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我掩卷沉思:這豈不意味著道德原本有優(yōu)劣好壞之分?
但是,我今天如此強調本書所創(chuàng)造的新話語體系,說到底,是被習主席講話所鼓舞而欲弘揚其精神:“發(fā)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這項工作要從學科建設做起,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薄爸挥幸晕覈鴮嶋H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 龔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