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形式,也是重要的認知模式。植物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而人們傾向于利用植物來隱喻其他事物。本文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對比植物詞在漢英語中的隱喻投射,考察漢英植物詞概念隱喻的共性和差異,進而討論其翻譯技巧,應視具體語境選擇恰當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概念隱喻;植物詞;共性;差異;翻譯技巧
作者簡介:種麗霞(1984-),女,漢族,陜西渭南人,在讀研究生,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漢外語言對比、二語習得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9--02
一、引言
1980年,Lakoff &Johnson;在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之作---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他們提出隱喻是認知的、概念的,在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植物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隨著人們對植物詞的運用和賦予的各種情感,形成了植物詞隱喻。本文以植物詞為研究對象,以概念隱喻為理論基礎,通過查閱字典、文學作品等對漢英植物詞概念隱喻進行對比分析。
二、漢英植物詞概念隱喻的對比
(一)漢英植物詞概念隱喻的共性
人類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自然環(huán)境、生理特征及認知心理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這些共同特征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使得漢語和英語植物詞隱喻中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
如桃(peach),其色白里透紅,氣味芳香,因此在英漢文化中具有相似的隱喻義。人們通常會將桃與女性的外表和其他美好的事物聯系起來。比如漢語中形容女子“面若桃李”“桃腮朱唇”,崔護的詩句“人面桃花相映紅”。英語也有這樣的表達,如“Shes really a peach.”“What a peach room it is.”桃一詞在漢語中的運用較之英語更為廣泛,如桃還隱喻愛情(桃花運,桃色事件)、長壽(蟠桃會)、義氣和友情(桃園結義)、美景(世外桃源)。有意思的是,桃花在兩種語言中都有貶義的隱喻。漢語的貶義出現在宋代以后,人們認為桃花過于妖艷,且盛開在百花齊放的時候,總給人以爭風吃醋之感,因此桃花常被隱喻為媚俗、娼婦,陳與義的《梅花》詩為證,“一時傾倒東風意,桃李爭春奈何晚”。英語中的桃花也有貶義的隱喻,peach作為動詞有“告密”、“告發(fā)”的意思。
再如桂樹(laurel),在英漢語中都用它形容“出類拔萃、榮譽”,如漢語中有“蟾宮折桂”,“雙桂聯芳”,英語中會說“gain/win ones laurels”,“He gains his laurels in writing novel.”;“l(fā)ook to ones laurels”指愛惜名聲,保持自己的榮譽。
(二)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的差異
盡管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具有某些共性,但總體來說,還是異大于同??赡芤驗闈h英民族的文化認知存在著較大差距,且價值觀、居住環(huán)境、歷史變遷及習俗等多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到植物詞的隱喻聯想。
1.漢英語中都有的植物詞概念隱喻,但含義不同
如蓮花(lotus)在漢語中常用來形容女性“天生麗質”,李白有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還可形容人“廉正高潔”,比如周敦頤的 《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在希臘神化中,lotus常被譯為忘憂果;lotus-eater指希臘神話中因食忘憂果而忘卻勞苦的人,引申為貪圖安逸的人;lotus land則指安樂鄉(xiāng)。顯然,英語lotus的隱喻義與中國人所認為的蓮花的隱喻義全然不同。
柳(willow)在英漢語中的隱喻也各不同。在漢語中人們常從各方面來展現柳的特征,比如用柳樹的樹形來形容女性的身姿和柔美,如“柳腰”“柳葉眉”;柳還常常用來形容因離別引起的憂愁,如“年年柳色,灞橋傷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還指煙花之地,如“花街柳巷”、“尋花問柳”等。但在英語中人們傾向用柳折射死亡或憂郁的含義,如“wear the willow”指“服喪,戴孝”或“悼念愛人之死,痛失所愛之人”。
又如紅豆(red bean),漢語中常用它來表達相思之情,如王維的《相思》,曹雪芹的“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但在英語中豆子常指活力,金錢和秘密,如“He seems to be full of beans this morning.”“You cant trust him to keep a secret because he will spill the beans before long.”
2.漢語有而英語無的植物概念隱喻
漢語中的松(pine)和竹(bamboo)象征執(zhí)著和正直,如“松形鶴骨、松柏之志”;梅(plum blossom)象征堅毅的品格,如“梅花香自苦寒來”。菊(chrysanthemum)代表高潔的品格,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在英語中這些詞卻沒有這樣的隱喻義。
3.英語有而漢語無的植物概念隱喻
如苜蓿(clover),其種類繁多,是一種枝葉互生的草本植物,在英語中常用來形容好運氣和幸福,如“be/live in clover”表示養(yǎng)尊處優(yōu),飛黃騰達,而漢語中卻沒有這樣的寓意。
又如棕櫚(palm)是外形高達的常綠喬木,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常用來比喻勝利和榮譽,如“carry off the palm”指獲勝、奪冠;“in ones palm days”表示在某人的全盛時期;“yield the palm to sb.”表示向某人認輸。
三、漢英植物詞的翻譯技巧
通過漢英植物詞概念隱喻的對比,可知兩者既存在著共性,也有差異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做到“表意傳神,形義兼顧”;如果實在無法做到,則應根據詞語本身的特點,準確翻譯成其隱喻義,以求語用等值。具體有以下幾種翻譯技巧:
(一)直譯
對英漢語中同一植物詞產生相同的概念隱喻,可用直譯法。直譯法有助于縮小文化間的差距,展示民族文化特征,加強不同語言文化間的相互交流。例如:
(1)Tall trees catch much wind.(樹大招風。)
(2)offer/hold out an olive branch.(伸出橄欖枝。)
(3)Truth and roses have thorns about them.(真理如玫瑰,全身都帶刺。)
(二)替換
對于英漢語中相同植物詞所投射的不同隱喻義,就可采用替換法進行互譯。如:
(4)paint/gild the lily.(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5)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筍。)
(6)Oaks may fall when reeds stand the storm.(疾風知勁草。)
(7)as red as a rose.(艷若桃李。)
(三)直譯加意譯
某些植物詞語體非常接近口語,在翻譯時采用直譯方法,往往表達不出其內涵意義,但若采用直譯法再意譯出其隱含喻義,則有點醒解釋的效果。例如:
(8)a carrot and a stick.(胡蘿卜加大棒——軟硬兼施/恩威并施。)
(9)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滾石不生苔——改行不聚財。)
(10)A sesame stalk put forth blossoms.(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四)意譯
翻譯時,有時不可能或沒必要保留源語言的形式,且在目的語中也找不到合適的詞來替換,這時可用意譯,即舍棄植物詞原有的形象對喻義進行意譯,使得譯文言簡意賅,簡潔明了。例如:
(11)potatoes and roses.(粗茶淡飯。)
(12)as fresh as a daisy.(精神煥發(fā)、精力充沛。)
(13)If you lie upon roses when young, you lie upon thorns when old.(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4)Every bean has its black.(凡人各有其短處。)
四、結語
綜上,英漢語中存在著很多植物詞隱喻,其隱喻的投射模式既存在著共性,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翻譯時需比較英漢語中植物詞隱喻義的異同,不僅要譯出表面意思, 更要清楚其深層含義,并視具體語境選擇恰當的翻譯技巧,這樣才能表達出植物詞所傳遞的文化信息,使譯文既不失原義, 又能避免因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崔愛勇.英漢語言中的植物文化特點[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4):72-76.
[3]岳喜華、楊柏陽.漢英植物習語的概念隱喻對比[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