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菁
我們的生活遍布著儀式。從一個人出生到一個人的離世,儀式幾乎貫穿著一生,可以這么說,人的生活是由大大小小的儀式組成的。
人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何等的渺?。簧咸鞜o意眨一下眼睛,也許地球就已經(jīng)過去了千年??陀^規(guī)律無法改變,但是人的主觀意念是強大的,并且為了表現(xiàn)我們的強大,為了表現(xiàn)我們對短暫生命的倍加愛惜,儀式感就隨之而來。
儀式感給人帶來的是生活的意趣、情趣、趣味。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边@是很有道理的。從古至今,人就有一種值得重視的記錄——滿月、周歲、每年的生日,儀式落滿了俗世的塵埃,卻鄭重其事地舉行著。因為人們知道出生也就意味著死亡,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一步步地接近死亡。在人生短暫的旅途中要懷揣儀式感,通過儀式體現(xiàn)對生命的莊重之情。
當然一個人辭別這個世界,儀式的莊重是不亞于出生的。弘一法師臨終前一刻,拖著病體,寫下“悲欣交集”四字,字體清癯修長,像法師此時的一道影子。身旁眾弟子寂靜地侯立在四周,這是對大師即將離世的莊重儀式,而大師通過四字概括人生,又何嘗不是對生命即將結(jié)束的莊重儀式呢?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潤,空氣中布滿潮濕,無數(shù)的祭奠儀式。我想這就是一種轉(zhuǎn)換,一個人到來了,一個人遠去了,他們擦肩而過,都鄭重其事。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儀式感,過著儀式化的生活。我認為這種儀式化是必要的,它能讓人養(yǎng)成感恩的習慣,讓人對生命永遠充滿敬畏,充滿莊重之心。
吃飯前洗手,除了防止病菌侵入,應該還有一層涵義:對生命的的珍惜。吃飯時的細細咀嚼,應該是對生活味道的慢慢品味。小心認真地撿起掉下的米粒,應該是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這些毛主席做到了,喝剩的茶葉他要吃掉,掉下的米粒他要撿起放到嘴里;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做到了,在生活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吃著發(fā)霉的飯粒,如飲甘怡,莊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嘗?,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nèi)匀灰羞@種莊重的儀式感,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朱熹說:“不要放肆,不要戲慢,整齊嚴肅,便是主一,便是敬”。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的。你的存在,是得益于其他千千萬萬的存在而存在的。大自然賦予的萬物都是值得尊重的,我們要尊重自然,要尊重祖先,要尊重英烈,要尊重國家,要尊重他人,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尊重自己。懷揣儀式感,懂得尊重,懂得敬畏,才是人生之道。我們從小便被家長教育要有禮貌,見面時要主動打招呼,別人幫助你后要說謝謝等等。而對于民族而言,儀式感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例如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到來時,所有民族地區(qū)都會做一些相同的事情一起慶祝節(jié)日。這些外在行為的一致,增強了我們的民族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
的確,有些儀式繁冗復雜。但我們的生活中是要有儀式感的。我們需要一些特殊的日子,做些不同尋常的事情,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一點意義。將本來單調(diào)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對此懷有敬畏的心理。
儀式感給人帶來的是生活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讓人間充滿真情,讓生活有滋有味,值得回味。